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廈門空氣品質居全國第四

我市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打贏藍天保衛戰, 精心呵護“廈門藍”這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PM2.5(細顆粒物), 這兩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霧霾一起, 灰濛濛的天空大多都是它們的“傑作”。 呵護“廈門藍”, 便是要遏制揚塵污染, 有效降低PM10、PM2.5的濃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部署下, 我市建立健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 市建設局、市市政園林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廈門港口管理局、市環保局等行業主管部門, 分別立足各自管轄的範圍, 出臺防治揚塵工作規定, 並合而為一, 形成有量化指標、操作性較強的揚塵防治標準體系, 將全市各類工地、工業企業的揚塵納入常態化監管。

針對揚塵污染防治, 還有專門的督查考評, 市城市綜合管理考評辦專門制定了完善的考評方案, 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量身打造12套系列考評標準, 所有考評涉及的扣分項都進行細化、量化。 嚴格的考評,

有針對性的評分, 再加上考評結果的強化運用, 切實推動了揚塵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實。 2017年, 我市顆粒物濃度得到有效控制, 特別是PM2.5的濃度比2016年下降1ug/m3, 為27ug/m3, 低於全省平均水準。

抓手2

部門協同作戰 嚴查機動車污染

根據環保部2017年6月通報的情況, 我國已連續8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 機動車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是造成細顆粒物、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 機動車污染的整治, 對於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來說, 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在我市, 這項工作早已在扎實推進。 各部門協同作戰, 謀重點、破難點, 從源頭治理、嚴查嚴管、嚴把檢驗關等方面入手, 全面推動黃標車淘汰工作, 杜絕高排放機動車上路行駛。

我市實行環保前置審核, 符合國家第五階段排放標準的機動車, 才能上牌。 所有在用機動車的檢驗更是嚴把環保關, 對檢驗週期為半年的高排放老舊車輛統一定點實施排放檢測。 全市10家環檢機構也已經與省、市兩級機動車資訊監管平臺聯網, 實現即時監管。

不僅如此, 我市在淘汰黃標車方面也是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我市出臺了相關補助辦法, 引導、鼓勵黃標車提前報廢, 並不斷擴大黃標車限行區域, 倒逼黃標車車主儘快淘汰車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我市共淘汰黃標車3650輛, 完成率107.35%, 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黃標車淘汰任務。

抓手3

推進鍋爐整治 氮氧化物高效減排

對於一些工業企業來說, 鍋爐是必不可少的。 但鍋爐運轉時產生的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對空氣品質的傷害可謂是致命的。 如何在企業發展需要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我市立足“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區域協作與屬地管理、總量減排與品質改善”相結合的原則, 在著力開展高污染燃料鍋爐整治的同時, 不斷推動集中供熱、清潔能源的應用。

整治過程中, 我市環保、經信、財政等部門通過嚴格的執法、監管, 輔以財政資金補助等措施, 加快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 有效實現污染物減排。 不僅如此, 環保工作人員更是深入一線, 積極督促企業改進脫硫、脫硝和高效除塵設施, 或實施清潔能源替代, 指導企業進行改造方案論證, 尋找最適合企業的整治途徑。

2017年, 我市共整治工業窯爐及10蒸噸以上高污染燃料鍋爐18台, 完成率100%, 淘汰或以集中供熱、清潔能源替代10蒸噸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鍋爐118台, 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燃煤鍋爐節能環保提升工程目標任務。

抓手4

創新臭氧防控 統籌推進前體物協同減排

印刷、油漆、噴塗, 不僅是氣味刺鼻, 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更是導致臭氧污染、降低空氣品質的一大禍害。 在臭氧污染防治工作中, 我市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 以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源為主要控制對象, 全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臭氧前體物的協同減排。

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VOCs整治。 2014年, 市環保局牽頭開展了VOCs源排放清單專項普查, 於2015年開展了第一批VOCs污染專項整治試點。 按照《廈門市第一批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專項整治試點企業整治及驗收要求》,第一批17家試點企業開展了自查,從源頭改造、程序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個方面進行VOCs整治,共投入治理資金1948.8萬元,財政補助資金124.9萬元,取得較好成效。

2016年8月,針對全市印刷和表面塗裝(含噴漆的汽車維修)行業VOCs污染防治工作更是全面推開,市環保局還印發了《印刷行業、表面塗裝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技術手冊》,並通過VOCs治理示範企業的典型帶動,確保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實效。2017年以來,我市已有358家企業完成VOCs整治,其中221家通過驗收獲得財政補助,更是大大激發了企業參與污染防治的積極性。

2017年,我市臭氧濃度低於全省平均水準,未岀現臭氧污染天氣,在沿海各城市中“一枝獨秀,獨善其身”。省裡高度肯定我市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省環保廳於2017年9月27日在我市召開全省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我市的工作經驗。

抓手5

完善應急機制 有效應對不利天氣

起霧、悶熱,甚至只是風向的變化,不少氣象條件都可能影響空氣品質。如何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依然保持較好的空氣品質?2015年,我市在全市率先實施《輕微污染天氣應對辦法》,此後更是不斷更新、升級,分別於2016年4月、2017年7月兩次修訂,增補了首要污染物為O3和NO2的一級回應條款,將三級回應啟動門檻降低至“AQI指數連續兩小時超過50”,並結合空氣品質變化趨勢提前調整應對級別,切實提升了我市快速應對輕微污染天氣的能力。

2017年以來,我市共啟動輕微污染天氣應急回應329次,其中156次三級回應、109次二級回應、64次一級回應,有效應對了區域性臭氧傳輸、夏季高溫、顆粒物區域性大範圍傳輸等不利天氣的影響。

三大創新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打造生態宜居環境

創新,一直是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深入推進的動力源泉。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不斷創新機制、不斷創新科技、不斷創新方法,合力打贏了這場空氣品質守衛戰,為全體市民打造出更加生態宜居的環境,實現他們對於美好生態環境的憧憬。

【創新機制】

部門聯動無縫對接 聚力攻堅雷厲風行

AQI指數一超過50,“清潔空氣廈門藍”微信工作群裡一聲號令,各級各部門立即集結、各出其招,降塵抑塵、守護藍天。步調是那麼一致,行動是那麼自覺,成效又是那麼明顯。這一切,得益于我市創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體系,從夯實責任、統籌協調、部門協同到綜合施策,每一個環節都是嚴絲合縫,真正形成了強大的合力,一路攻堅克難,推動我市“藍天保衛戰”取得最後的勝利。

大氣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是否落實,這早已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中重要的一項內容,直接影響各級各部門績效考評的結果。創新的考核機制,讓這項工作真正成了全市各級各部門不遺餘力、齊抓共管的工作。不僅如此,我市還充分運用每月全市分析會、調度會等新機制,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每月系統梳理工作任務、補齊短板,明確時限、明確責任,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2017年3月,我市面臨嚴峻的空氣品質形勢,市環保局積極牽頭組織,“守護藍天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於3月6日啟動,各部門聯手攻堅,空氣品質止跌回升,排名重回全國前十。與此同時,我市各級各部門還持續推進各項專項治理行動,加快綠色海港、綠色空港建設,加強輕微污染天氣應對和落實環保網格化監管……整整8個方面28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各級各部門的聚力攻堅下,得以有效完成,為我市空氣品質排名全國第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科技】

高科技的融入運用 切實提升防控能力

2017年年底,翔安街頭出現了一部“走航車”,憑著一個小小的儀器,這部普通的SUV就化身為移動空氣監測站。哪個點位的空氣品質不好?污染原因是什麼?“走航車”只要經過必能發現。

科技創新的身影,在我市2017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頻頻出現。2017年以來,我市新建1個大氣超級站、4個VOCS監測點和3個邊界監測點,投入7部移動走航監測車,實現了“天地一體化”全方位的空氣監測,切實提升了分析預警的能力。

立足科技創新,我市還進一步健全了空氣品質事前聯合預測預報預警及事後聯合分析發佈解讀的機制。環境監測部門、氣象部門聯合開展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空氣品質預報能力由未來3天提升至未來7天,並且可以進行精細化預報,為科學決策、精細管控提供可靠依據。市環委會還特別建立專家團隊諮詢顧問機制,加強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分析。而我市率先全省實施的輕微污染應急機制,更確保了準確的分析預警、科學的決策得以落到實處,切實提升了大氣污染防控的能力。

【創新方法】

精細化的防控措施 污染治理有的放矢

在創新之中,仍不忘抓細抓實,這也是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特色之一,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實現防控措施的精細化,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立竿見影。

這其中最具有廈門特色的創新工作方法,便是針對輕微污染天氣的應對辦法。我市不僅在全省率先啟動這種應對機制,更在這幾年間,根據大氣環境的變化趨勢,不斷更新、改進。如今,這套應對辦法不僅措施到位、機制健全,更是在實踐中運用得爐火純青,為呵護“廈門藍”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如此,我市目前已經建立起監測預警、指揮協調、執法監管“三位一體”高效管控機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堅持短期預報和即時預報相結合,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堅持一天一監測、一天一預報。一旦AQI指數不理想,只要市環委會的指令一發出,各區、各級各部門都會根據回應等級,自覺組織巡查執法,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監管,形成強大合力。

而在應急回應的時候,市環保局更是全域動員、全員參與,不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不論是局領導還是一線執法人員,統統要深入一線開展巡查,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及時查找出問題,有針對性地督促相關企業和主管部門落實應急管控措施。

按照《廈門市第一批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專項整治試點企業整治及驗收要求》,第一批17家試點企業開展了自查,從源頭改造、程序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個方面進行VOCs整治,共投入治理資金1948.8萬元,財政補助資金124.9萬元,取得較好成效。

2016年8月,針對全市印刷和表面塗裝(含噴漆的汽車維修)行業VOCs污染防治工作更是全面推開,市環保局還印發了《印刷行業、表面塗裝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技術手冊》,並通過VOCs治理示範企業的典型帶動,確保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實效。2017年以來,我市已有358家企業完成VOCs整治,其中221家通過驗收獲得財政補助,更是大大激發了企業參與污染防治的積極性。

2017年,我市臭氧濃度低於全省平均水準,未岀現臭氧污染天氣,在沿海各城市中“一枝獨秀,獨善其身”。省裡高度肯定我市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省環保廳於2017年9月27日在我市召開全省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我市的工作經驗。

抓手5

完善應急機制 有效應對不利天氣

起霧、悶熱,甚至只是風向的變化,不少氣象條件都可能影響空氣品質。如何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依然保持較好的空氣品質?2015年,我市在全市率先實施《輕微污染天氣應對辦法》,此後更是不斷更新、升級,分別於2016年4月、2017年7月兩次修訂,增補了首要污染物為O3和NO2的一級回應條款,將三級回應啟動門檻降低至“AQI指數連續兩小時超過50”,並結合空氣品質變化趨勢提前調整應對級別,切實提升了我市快速應對輕微污染天氣的能力。

2017年以來,我市共啟動輕微污染天氣應急回應329次,其中156次三級回應、109次二級回應、64次一級回應,有效應對了區域性臭氧傳輸、夏季高溫、顆粒物區域性大範圍傳輸等不利天氣的影響。

三大創新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打造生態宜居環境

創新,一直是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深入推進的動力源泉。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不斷創新機制、不斷創新科技、不斷創新方法,合力打贏了這場空氣品質守衛戰,為全體市民打造出更加生態宜居的環境,實現他們對於美好生態環境的憧憬。

【創新機制】

部門聯動無縫對接 聚力攻堅雷厲風行

AQI指數一超過50,“清潔空氣廈門藍”微信工作群裡一聲號令,各級各部門立即集結、各出其招,降塵抑塵、守護藍天。步調是那麼一致,行動是那麼自覺,成效又是那麼明顯。這一切,得益于我市創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體系,從夯實責任、統籌協調、部門協同到綜合施策,每一個環節都是嚴絲合縫,真正形成了強大的合力,一路攻堅克難,推動我市“藍天保衛戰”取得最後的勝利。

大氣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是否落實,這早已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中重要的一項內容,直接影響各級各部門績效考評的結果。創新的考核機制,讓這項工作真正成了全市各級各部門不遺餘力、齊抓共管的工作。不僅如此,我市還充分運用每月全市分析會、調度會等新機制,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每月系統梳理工作任務、補齊短板,明確時限、明確責任,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2017年3月,我市面臨嚴峻的空氣品質形勢,市環保局積極牽頭組織,“守護藍天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於3月6日啟動,各部門聯手攻堅,空氣品質止跌回升,排名重回全國前十。與此同時,我市各級各部門還持續推進各項專項治理行動,加快綠色海港、綠色空港建設,加強輕微污染天氣應對和落實環保網格化監管……整整8個方面28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各級各部門的聚力攻堅下,得以有效完成,為我市空氣品質排名全國第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科技】

高科技的融入運用 切實提升防控能力

2017年年底,翔安街頭出現了一部“走航車”,憑著一個小小的儀器,這部普通的SUV就化身為移動空氣監測站。哪個點位的空氣品質不好?污染原因是什麼?“走航車”只要經過必能發現。

科技創新的身影,在我市2017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頻頻出現。2017年以來,我市新建1個大氣超級站、4個VOCS監測點和3個邊界監測點,投入7部移動走航監測車,實現了“天地一體化”全方位的空氣監測,切實提升了分析預警的能力。

立足科技創新,我市還進一步健全了空氣品質事前聯合預測預報預警及事後聯合分析發佈解讀的機制。環境監測部門、氣象部門聯合開展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空氣品質預報能力由未來3天提升至未來7天,並且可以進行精細化預報,為科學決策、精細管控提供可靠依據。市環委會還特別建立專家團隊諮詢顧問機制,加強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分析。而我市率先全省實施的輕微污染應急機制,更確保了準確的分析預警、科學的決策得以落到實處,切實提升了大氣污染防控的能力。

【創新方法】

精細化的防控措施 污染治理有的放矢

在創新之中,仍不忘抓細抓實,這也是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特色之一,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實現防控措施的精細化,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立竿見影。

這其中最具有廈門特色的創新工作方法,便是針對輕微污染天氣的應對辦法。我市不僅在全省率先啟動這種應對機制,更在這幾年間,根據大氣環境的變化趨勢,不斷更新、改進。如今,這套應對辦法不僅措施到位、機制健全,更是在實踐中運用得爐火純青,為呵護“廈門藍”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如此,我市目前已經建立起監測預警、指揮協調、執法監管“三位一體”高效管控機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堅持短期預報和即時預報相結合,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堅持一天一監測、一天一預報。一旦AQI指數不理想,只要市環委會的指令一發出,各區、各級各部門都會根據回應等級,自覺組織巡查執法,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監管,形成強大合力。

而在應急回應的時候,市環保局更是全域動員、全員參與,不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不論是局領導還是一線執法人員,統統要深入一線開展巡查,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及時查找出問題,有針對性地督促相關企業和主管部門落實應急管控措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