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村上春樹在《刺殺騎士團長》裡講了個什麼樣的“理念”?

上週五正好是村上春樹的生日, 我們在“村上廣播”欄目正式發佈了《刺殺騎士團長》(以下簡稱《騎士》)的簡體中文版封面。

《刺殺騎士團長》簡體中文版封面

封面已經來了, 成書還會遠嗎?!

這一期的村上廣播, 譯文君帶讀者朋友們先睹為快, 一起看看《騎士》中幾個引人深思的情節。

《刺殺騎士團長》分為上下兩部, 心急以及神通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可能早就從日文版以及各種管道瞭解到, 上部為《顯形理念篇》, 下部為《流變隱喻篇》。 以下會涉及少量劇透, 請“諸君”做好心理準備哦~

關於“騎士團長”

村上春樹這部小說書名是《刺殺騎士團長》(日語為《騎士団長殺し》), 官方英文名稱叫《Killing Commendatore》。 “Commendatore” 其實是一個義大利語詞匯, 特指中世紀的義大利騎士。

在這裡, 村上春樹是借用了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 原文為 Don Giovanni, 這是義大利語, 它的另一個中文譯名更廣為人知, 即“唐璜”)。

簡單介紹《唐·喬凡尼》的梗概:

在《唐·喬凡尼》歌劇開頭, 唐·喬凡尼試圖調戲唐納·安娜, 而安娜的父親騎士團長(即 Il Commendatore)出面制止反遭殺害。 歌劇結尾處, 唐·喬凡尼在進入一處墳場時遇到安娜父親的石像, 喬凡尼不信邪, 邀請石像回家並共進晚餐, 石像高興地答應了邀請。 石像來到唐·喬凡尼的宅邸後,

起初還給他機會改過, 但是喬凡尼毫無悔改之意, 在一陣火光之後他被石像拉下地獄。 最後眾人唱出“這是惡人應有的結局!惡人都應該以死謝罪。 ”

上圖即為歌劇中唐·喬凡尼刺殺騎士團長的場景。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 作者將這一西方文化歷史特徵明顯的人物造型,

借日本畫家雨田具彥之手, 改成了身穿日本飛鳥時代服飾的人物形象。 對此, 小說中有很詳細的描述:

兩個男子手握仿佛沉甸甸的古代長劍爭鬥。 看上去似乎是個人性質的決鬥。 爭鬥雙方, 一個是年輕男子, 一個是年老男子。 年輕男子把劍深深刺入年長男子的胸口。 年輕男子蓄著漆黑漆黑的一小條唇須, 身穿淺艾蒿色緊身服。 年老男子一身白色裝束, 蓄著豐厚的銀須, 脖子上戴有串珠項鍊。 他握的劍從手中脫落了, 但尚未完全落地。 血從他的胸口噴湧而出。 劍的尖端大概刺中了大動脈, 血染紅他的白色裝束。 嘴痛得扭歪著, 眼睛睜得大大的, 萬念俱灰地瞪視虛空。 他知道自己失敗了,

但真正的疼痛尚未到來。

除了兩個決鬥的人——唐·喬凡尼和騎士團長, 這幅堪稱“全書之眼”的日本畫畫面上還有三個人物:“身穿雪白雪白的高檔衣服, 頭髮向上梳起, 戴有大大的發飾”年輕女子, 也就是騎士團長的女兒;另一個是外表普通“似乎是僕人或什麼人”;還有一個關鍵人物, 一個“奇妙的目擊者”:

畫面左下角有個男子, 樣子就好像正文下麵的註腳。 男子把地面上的封蓋頂開一半, 從那裡伸出脖子。 ……男子從那裡觀察地上之人的樣子。 ……

從那裡伸出脖子的男子模樣也夠奇怪。 他長著彎茄子那樣的異常細長的臉, 滿臉黑鬍子, 頭髮長長的亂蓬蓬的。 看上去像極了流浪漢或遠離人世的隱居者。 看作呆子也未嘗不可。 可是, 他的目光敏銳得足以讓人吃驚,甚至可以從中感受類似洞察力的眼力。

至於為什麼說這是個關鍵人物呢,只能請大家屆時從小說中自己尋找答案吧。

“理念”的出場

前面提到《刺殺騎士團長》上部的名稱是《顯形理念篇》。標題中所謂的“理念”絕非簡單一個名詞,而是蘊含著村上想在小說中表現的一個深刻概念。這一點從他對“理念”這個詞的用法即可看出。

在日版小說中,“理念”並沒有用日語中相應的詞表示,而是直接用了外來語“イデア”(Idea),顯然其意圖是想強調對西方哲學中“理念”一詞的借用。在小說中,村上將這一概念用人物的形象加以具象化。

小說開頭始于主人公、36 歲的“我”同妻子協商離婚,暫時借住在大學同學雨田政彥位於小田原山區內的房子。房子是政彥父親——著名的日本畫名家——雨田具彥居住並作畫的地方。在這裡“我”開始了平靜單身的生活,直到偶然從一個頗為神秘的洞中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搖鈴,一切開始發生了變化。

在一個靜悄悄的晚上,原本黑暗的畫室中忽然響起了鈴聲,“我”戰戰兢兢地來到畫室門口打開門,鈴聲就好像在等待這一刻似的戛然而止。畫室裡漆黑一片……(溫馨提示,前方即將迎來《騎士》第一個高能場景。之前有讀者朋友問責編姐姐《騎士》能不能兩個人一起看的,請正好找藉口抱緊自己的男朋友 / 女朋友,有貓的擼貓,有狗的擼狗,單身人士請抱緊自己……):

畫室一團漆黑,一無所見。我把手伸往左側牆壁,摸索著按下照明開關。天花板有吊燈,房間一下子大放光明。我雙腿叉開站在門口,以便隨時做出反應。右手握著手杖,迅速環視房間。由於過於緊張,喉嚨渴得冒煙,唾液都幾乎咽不下去。

畫室裡誰也沒有……

所有聲音都聽不見。聽見的只有靜默……我站在通向畫室的門前,側耳聽那聲音,聽了好一會兒。

這時,我倏然覺察客廳沙發上有個陌生物。或靠墊或偶人,大小也就那個程度。但記憶中不曾把那樣的東西放在那裡。凝神細看,原來既不是靠墊也不是偶人,是活著的小人兒。

騎士團長!

我的身體冷徹骨髓。

之後,在“騎士團長”與“我”開始交談時,“理念”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了小說中。

騎士團長前的唐璜

靈異?還是“理念”?

“我”原本猜想騎士團長是從畫中出來的人物,或者是什麼靈異的存在,但小小的騎士團長一一否認:

“我可不是從畫上下來的喲!”騎士團長又看出了我的心思,“那幅畫——非常意味深長的畫——現在也照樣是那幅畫。……我只不過是姑且借用他的外貌而已。畢竟這麼和諸君面面相覷,某種外貌不可或缺。故而暫且拜借騎士團長的形體。這未嘗不好吧?”

“我是靈異?不不,不是的,諸君。我並非靈異。我純屬理念。靈異這東西基本是神通自在之物,而我不然。我受種種制約而存在。”

按照騎士團長的說法,他既非什麼畫中靈,不像是古代中國神怪小說中那樣的畫中妖怪,也絕不是靈異鬼魂之類的。他雖然長的和《刺殺騎士團長》畫中的騎士團長一模一樣,卻絕不是騎士團長本人,也絕不是快要去往另一個世界的雨田具彥的靈魂(在後來的小說情節中,雨田具彥本人的“生靈”有出場)。

他無形無體,只是被種種因素限制在了閣樓上的那幅畫中,以一個約六十釐米高的小人形象出現。他稱自己為“理念”。

柏拉圖

最早的“理念”(Idea)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在一些早期自然哲學家的學說中,“理念”都指有形事物的“顯相”、“形狀”的意思,後成為柏拉圖“理念論”的核心概念,意同“觀念”、“概念”,是西方重要的哲學用語。

“理念”的“能源”

您可能會問,“理念”會有什麼能源?不就是個靈體麼。

其實之所以會說到這個能源的話題,是因為前一陣那部非常火的動畫片《尋夢環遊記》( Coco )。大家應該記得,在這個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的故事中,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情節:已經去世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死去”——也就是徹底消失,而靈魂“死去”的條件,就是在人世間再也沒有人記得他。一定程度上,在《尋夢》中,靈魂是需要能源的,這種能源由“思念”凝結而成。

村上寫書的時候,肯定是沒有看過這部動畫。但個人覺得小說中“理念”與這個故事真的很相像。

比如“我”後來再一次見到了騎士團長,與他討論“理念”以什麼為存在的根本:

“然而理念的優勢在於本來無有形體。理念通過被他者認識才得以作為理念成立,才得以具有相應的形體。其形體當然不過是權宜性租借物……”

“就是說,沒有他者認識的地方,理念不可能存在。”

騎士團長朝上豎起右手食指,閉起一隻眼睛。“諸君由此如何進行類推呢?”……

“我想,”我說,“理念將他者的認識本身作為能源而存在。”

“正確!”說著,騎士團長點了幾下頭。“腦袋反應極快。若無他者認識,理念就無由存在。同時以他者認識為能源而存在。”

“那麼,一旦我認為‘騎士團長不存在’,你就不復存在。”

“在理論上。”騎士團長說,“但那歸根結底是理論上的事。現實中那不是現實性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即使想要中止思考什麼,中止思考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想中止思考什麼也是一種思考。而只要有思考,那個什麼就要被思考。為了中止思考什麼,勢必中止思考想中止思考本身。”

可以看出,村上春樹為“理念”賦予了一種哲學意味。

“理念”沒有形體,也無法顯形。但《騎士》中的“理念”因“我”的認識而具備了相應的形體——“我”念念不忘的《騎士》畫中的騎士團長。“我”與騎士團長的對話頗有種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哲思。

既然騎士團長的形體是來源於“我“,那麼“理念”必然還有來源於別人的其他形體,那麼“理念”的其他樣子是如何呢?“理念”與騎士團長與“我“之間究竟還有什麼隱秘的聯繫呢?恐怕還要到書中才能找到答案。

好啦,這一期的村上廣播先說到這裡。不知道看完上面這些內容,村上春樹在《刺殺騎士團長》中創造的“理念”,給讀者們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

例行互動!你認為村上的“理念”欲意何指?“理念”有什麼深層含義呢?

本期照例將有十份小禮物送出

除了上圖中的村上春樹紀念徽章

還會有《刺殺騎士團長》主題掛耳咖啡、新書試讀本哦

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1 月 21 日 24 時

上一周獲贈紀念章的朋友是

Adiós、雨田墨、牛牛、眠、小倩麗莎

吳騰輝、西風漂流David、Joe、winry、陳欣

還請儘快發來您的真實姓名、聯繫方式、手機號

同時感謝我們的文案編輯小藝同學

繼續送你們一張村上的照片

“社會我樹哥,人狠作品多……”

本期“村上廣播”到此結束,我們週六再見

預告下,本週六的廣播將會發佈一部分書摘試讀哦

敬請期待

點擊以下序號可回顧往期“村上廣播”

第一期

第十二期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他的目光敏銳得足以讓人吃驚,甚至可以從中感受類似洞察力的眼力。

至於為什麼說這是個關鍵人物呢,只能請大家屆時從小說中自己尋找答案吧。

“理念”的出場

前面提到《刺殺騎士團長》上部的名稱是《顯形理念篇》。標題中所謂的“理念”絕非簡單一個名詞,而是蘊含著村上想在小說中表現的一個深刻概念。這一點從他對“理念”這個詞的用法即可看出。

在日版小說中,“理念”並沒有用日語中相應的詞表示,而是直接用了外來語“イデア”(Idea),顯然其意圖是想強調對西方哲學中“理念”一詞的借用。在小說中,村上將這一概念用人物的形象加以具象化。

小說開頭始于主人公、36 歲的“我”同妻子協商離婚,暫時借住在大學同學雨田政彥位於小田原山區內的房子。房子是政彥父親——著名的日本畫名家——雨田具彥居住並作畫的地方。在這裡“我”開始了平靜單身的生活,直到偶然從一個頗為神秘的洞中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搖鈴,一切開始發生了變化。

在一個靜悄悄的晚上,原本黑暗的畫室中忽然響起了鈴聲,“我”戰戰兢兢地來到畫室門口打開門,鈴聲就好像在等待這一刻似的戛然而止。畫室裡漆黑一片……(溫馨提示,前方即將迎來《騎士》第一個高能場景。之前有讀者朋友問責編姐姐《騎士》能不能兩個人一起看的,請正好找藉口抱緊自己的男朋友 / 女朋友,有貓的擼貓,有狗的擼狗,單身人士請抱緊自己……):

畫室一團漆黑,一無所見。我把手伸往左側牆壁,摸索著按下照明開關。天花板有吊燈,房間一下子大放光明。我雙腿叉開站在門口,以便隨時做出反應。右手握著手杖,迅速環視房間。由於過於緊張,喉嚨渴得冒煙,唾液都幾乎咽不下去。

畫室裡誰也沒有……

所有聲音都聽不見。聽見的只有靜默……我站在通向畫室的門前,側耳聽那聲音,聽了好一會兒。

這時,我倏然覺察客廳沙發上有個陌生物。或靠墊或偶人,大小也就那個程度。但記憶中不曾把那樣的東西放在那裡。凝神細看,原來既不是靠墊也不是偶人,是活著的小人兒。

騎士團長!

我的身體冷徹骨髓。

之後,在“騎士團長”與“我”開始交談時,“理念”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了小說中。

騎士團長前的唐璜

靈異?還是“理念”?

“我”原本猜想騎士團長是從畫中出來的人物,或者是什麼靈異的存在,但小小的騎士團長一一否認:

“我可不是從畫上下來的喲!”騎士團長又看出了我的心思,“那幅畫——非常意味深長的畫——現在也照樣是那幅畫。……我只不過是姑且借用他的外貌而已。畢竟這麼和諸君面面相覷,某種外貌不可或缺。故而暫且拜借騎士團長的形體。這未嘗不好吧?”

“我是靈異?不不,不是的,諸君。我並非靈異。我純屬理念。靈異這東西基本是神通自在之物,而我不然。我受種種制約而存在。”

按照騎士團長的說法,他既非什麼畫中靈,不像是古代中國神怪小說中那樣的畫中妖怪,也絕不是靈異鬼魂之類的。他雖然長的和《刺殺騎士團長》畫中的騎士團長一模一樣,卻絕不是騎士團長本人,也絕不是快要去往另一個世界的雨田具彥的靈魂(在後來的小說情節中,雨田具彥本人的“生靈”有出場)。

他無形無體,只是被種種因素限制在了閣樓上的那幅畫中,以一個約六十釐米高的小人形象出現。他稱自己為“理念”。

柏拉圖

最早的“理念”(Idea)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在一些早期自然哲學家的學說中,“理念”都指有形事物的“顯相”、“形狀”的意思,後成為柏拉圖“理念論”的核心概念,意同“觀念”、“概念”,是西方重要的哲學用語。

“理念”的“能源”

您可能會問,“理念”會有什麼能源?不就是個靈體麼。

其實之所以會說到這個能源的話題,是因為前一陣那部非常火的動畫片《尋夢環遊記》( Coco )。大家應該記得,在這個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的故事中,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情節:已經去世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死去”——也就是徹底消失,而靈魂“死去”的條件,就是在人世間再也沒有人記得他。一定程度上,在《尋夢》中,靈魂是需要能源的,這種能源由“思念”凝結而成。

村上寫書的時候,肯定是沒有看過這部動畫。但個人覺得小說中“理念”與這個故事真的很相像。

比如“我”後來再一次見到了騎士團長,與他討論“理念”以什麼為存在的根本:

“然而理念的優勢在於本來無有形體。理念通過被他者認識才得以作為理念成立,才得以具有相應的形體。其形體當然不過是權宜性租借物……”

“就是說,沒有他者認識的地方,理念不可能存在。”

騎士團長朝上豎起右手食指,閉起一隻眼睛。“諸君由此如何進行類推呢?”……

“我想,”我說,“理念將他者的認識本身作為能源而存在。”

“正確!”說著,騎士團長點了幾下頭。“腦袋反應極快。若無他者認識,理念就無由存在。同時以他者認識為能源而存在。”

“那麼,一旦我認為‘騎士團長不存在’,你就不復存在。”

“在理論上。”騎士團長說,“但那歸根結底是理論上的事。現實中那不是現實性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即使想要中止思考什麼,中止思考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想中止思考什麼也是一種思考。而只要有思考,那個什麼就要被思考。為了中止思考什麼,勢必中止思考想中止思考本身。”

可以看出,村上春樹為“理念”賦予了一種哲學意味。

“理念”沒有形體,也無法顯形。但《騎士》中的“理念”因“我”的認識而具備了相應的形體——“我”念念不忘的《騎士》畫中的騎士團長。“我”與騎士團長的對話頗有種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哲思。

既然騎士團長的形體是來源於“我“,那麼“理念”必然還有來源於別人的其他形體,那麼“理念”的其他樣子是如何呢?“理念”與騎士團長與“我“之間究竟還有什麼隱秘的聯繫呢?恐怕還要到書中才能找到答案。

好啦,這一期的村上廣播先說到這裡。不知道看完上面這些內容,村上春樹在《刺殺騎士團長》中創造的“理念”,給讀者們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

例行互動!你認為村上的“理念”欲意何指?“理念”有什麼深層含義呢?

本期照例將有十份小禮物送出

除了上圖中的村上春樹紀念徽章

還會有《刺殺騎士團長》主題掛耳咖啡、新書試讀本哦

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1 月 21 日 24 時

上一周獲贈紀念章的朋友是

Adiós、雨田墨、牛牛、眠、小倩麗莎

吳騰輝、西風漂流David、Joe、winry、陳欣

還請儘快發來您的真實姓名、聯繫方式、手機號

同時感謝我們的文案編輯小藝同學

繼續送你們一張村上的照片

“社會我樹哥,人狠作品多……”

本期“村上廣播”到此結束,我們週六再見

預告下,本週六的廣播將會發佈一部分書摘試讀哦

敬請期待

點擊以下序號可回顧往期“村上廣播”

第一期

第十二期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