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3種地質現象解釋:簡單不失直觀,直觀不失生動!

01

礦物生長線理

由針狀、柱狀或纖維狀礦物的長軸

平行排列而成,

是在變形變質過程中

礦物順引張方向重結晶的產物。

02

片理與層理

片理是變質岩重要特徵之一,

是岩石在形成和形變過程中產生的面狀構造。

層理是沉積成因。

二者沒有直接關係,

圖示就是層理面與片理斜交。

03

石榴石十字石雲母片岩

片岩是具有典型的片狀構造的變質岩一種,

是區域變質的產物。

由片狀, 板狀, 纖維狀礦物相互平行排列,

細微性較粗, 肉眼可辨別。

圖示岩樣的命名規則為

片岩特徵變質礦物 + 片柱狀礦物 + 片岩。

04

火成岩與變質岩

左邊為花崗岩, 屬於岩漿岩。

右邊為片麻岩, 屬於變質岩。

片麻岩的暗色與淺色礦物相間,

呈定向或條帶狀斷續排列的片麻狀構造。

對花崗岩中的礦物進行定年測試,

可以得出岩石的結晶年齡。

對片麻岩進行測年, 可以確定變質作用的時間。

05

線理

根據成因可分為原生線理和次生線理。

前者是成岩過程中形成的線理, 如岩漿岩中的流線;

後者是指構造變形中形成的線理。

06

片理與線理

片理面上顯示的角閃石無定向排列,

剖面上顯示斜長石和角閃石呈線狀排列。

07

糜棱岩

顆粒很細呈條帶狀分佈的動力變質岩。

岩石中大部分礦物不能用肉眼分辨。

08

眼球狀構造

外來物質沿著片狀、片麻狀岩石注入時

形成眼球狀或透鏡狀的團塊,

斷續分佈,常有定向排列,

眼球多為鹼性長石組成,也有石英,石榴石等,

大小不一,有時晶形較好,呈卵形,

當此眼球含量增多時,可成串珠狀斷續連接,

並逐步過渡為條帶狀構造。

09

地塹地壘

地殼中被兩側傾向相反的正斷層所界限

而中間斷盤上升的凸起斷塊構造,

形成與地殼的水準拉伸作用有關,

常與地塹相間出現。

10

土壤結構

土壤一般可簡單分為表土層、心土層和底土層。

表土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

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

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

心土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

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釐米深度的土層。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

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

摻雜有岩石風化而成的碎屑物。

11

U型穀

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山谷呈 U 型。

河流形成的山谷呈 V 型。

12

逆斷層

13

石英岩與石英砂

上圖為石英岩,顆粒間緊密壓實,孔隙小。

下圖為石英砂,顆粒鬆散,孔隙大。

14

P 波和 S 波

P 波是推進波,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

S 波是剪切波,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

15

波的加強和減弱

圖示紅色波代表相向運動的綠色波和藍色波,

疊加產生的加強和減弱模型。

16

鮑馬序列

一種濁流沉積的典型層序,

由自下向上變細的五個層段組成,

最底部由具遞變層理的雜砂岩組成(A),

底面具有槽模,溝模等沖刷鑄模,

往上為 B 段,具有平行層理的砂岩;

C 段為具小波痕交錯層理,變形層理的粉砂岩,

D 段為具有水準紋理的粉砂岩,粉砂質泥岩,

最頂部 E 段,為塊狀泥岩,圖中缺失。

17

魏格納地幔對流假說模型

軟流層中的地幔物質由於熱量增加,

密度減小,體積膨脹,產生上升熱流,

上升的地幔物質遇到地殼底部向四周分流,

隨著溫度下降,地幔物質密度增大,

又沉降到地幔中。

18

大西洋的形成

19

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起。

20

從泛古陸的分裂到現今板塊的形成

21

洋殼俯衝陸殼

洋殼向陸殼俯衝,造成大規模的火山活動,

連接處發育增生楔。

增生楔模式圖,為=俯衝的大洋板塊從海溝下潛時

被上盤板塊刮削下來的沉積蓋層和洋殼碎片,

連同原地深海沉積物堆積到海溝的向陸側而成。

22

走滑斷層與花狀構造

花狀構造是走滑斷層的典型構造樣式。

花狀構造的斷裂線呈絲帶狀,

斷層走向在一定角度內發生變化。

正花狀構造是壓扭性走滑斷層形成,

剖面上形成地壘式構造。

負花狀構造是張扭性走滑斷層形成,

剖面上形成地塹式構造。

23

裂流

波浪在海岸破碎後,

壅高於岸邊的水體通過破浪帶流回海洋的條帶狀強烈表面流。

持續時間短、流速快,流向幾乎與海岸垂直。

產生的位置往往因波高、波浪週期、海底地形

以及海岸線形狀而發生變化。

對海岸泥沙的搬運和侵蝕過程起一定促進作

外來物質沿著片狀、片麻狀岩石注入時

形成眼球狀或透鏡狀的團塊,

斷續分佈,常有定向排列,

眼球多為鹼性長石組成,也有石英,石榴石等,

大小不一,有時晶形較好,呈卵形,

當此眼球含量增多時,可成串珠狀斷續連接,

並逐步過渡為條帶狀構造。

09

地塹地壘

地殼中被兩側傾向相反的正斷層所界限

而中間斷盤上升的凸起斷塊構造,

形成與地殼的水準拉伸作用有關,

常與地塹相間出現。

10

土壤結構

土壤一般可簡單分為表土層、心土層和底土層。

表土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

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

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

心土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

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釐米深度的土層。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

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

摻雜有岩石風化而成的碎屑物。

11

U型穀

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山谷呈 U 型。

河流形成的山谷呈 V 型。

12

逆斷層

13

石英岩與石英砂

上圖為石英岩,顆粒間緊密壓實,孔隙小。

下圖為石英砂,顆粒鬆散,孔隙大。

14

P 波和 S 波

P 波是推進波,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

S 波是剪切波,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

15

波的加強和減弱

圖示紅色波代表相向運動的綠色波和藍色波,

疊加產生的加強和減弱模型。

16

鮑馬序列

一種濁流沉積的典型層序,

由自下向上變細的五個層段組成,

最底部由具遞變層理的雜砂岩組成(A),

底面具有槽模,溝模等沖刷鑄模,

往上為 B 段,具有平行層理的砂岩;

C 段為具小波痕交錯層理,變形層理的粉砂岩,

D 段為具有水準紋理的粉砂岩,粉砂質泥岩,

最頂部 E 段,為塊狀泥岩,圖中缺失。

17

魏格納地幔對流假說模型

軟流層中的地幔物質由於熱量增加,

密度減小,體積膨脹,產生上升熱流,

上升的地幔物質遇到地殼底部向四周分流,

隨著溫度下降,地幔物質密度增大,

又沉降到地幔中。

18

大西洋的形成

19

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起。

20

從泛古陸的分裂到現今板塊的形成

21

洋殼俯衝陸殼

洋殼向陸殼俯衝,造成大規模的火山活動,

連接處發育增生楔。

增生楔模式圖,為=俯衝的大洋板塊從海溝下潛時

被上盤板塊刮削下來的沉積蓋層和洋殼碎片,

連同原地深海沉積物堆積到海溝的向陸側而成。

22

走滑斷層與花狀構造

花狀構造是走滑斷層的典型構造樣式。

花狀構造的斷裂線呈絲帶狀,

斷層走向在一定角度內發生變化。

正花狀構造是壓扭性走滑斷層形成,

剖面上形成地壘式構造。

負花狀構造是張扭性走滑斷層形成,

剖面上形成地塹式構造。

23

裂流

波浪在海岸破碎後,

壅高於岸邊的水體通過破浪帶流回海洋的條帶狀強烈表面流。

持續時間短、流速快,流向幾乎與海岸垂直。

產生的位置往往因波高、波浪週期、海底地形

以及海岸線形狀而發生變化。

對海岸泥沙的搬運和侵蝕過程起一定促進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