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銳參考|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希望停火延續,但不會放下武器"

在哥倫比亞做記者, 意味著每天都與各種社會問題打交道:貧困、社會不公, 還有最常見的——暴力。 但近距離觀察、記錄影響哥倫比亞社會數十年的武裝衝突的主角——遊擊隊成員的生活狀況, 這樣的機會卻是非常難得。 他們駐紮在偏遠的叢林裡, 遠離社會, 遠離法律和政治, 甚至遠離人類文明。

2017年9月與政府達成暫時停火協議後, 作為哥倫比亞現存唯一活躍的武裝組織, 神秘的“民族解放軍”開始向媒體開放。 參考消息駐波哥大記者通過長期積累和不懈努力聯繫線人, 近日終於得到進入“民族解放軍”在叢林中駐地採訪的機會。

記者冒著生命危險, 經過半個月風餐露宿, 在沒水沒電沒有通信設備的偏遠地區, 深入體驗遊擊隊員的真實生活, 並對“民族解放軍”首領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遊擊隊少年帶領下駛向叢林中的營地

“民族解放軍”成員在列隊訓練

當地居民和“民族解放軍”成員和平相處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據哥倫比亞官方資料, “民族解放軍”現有成員約2500人, 組成八大陣線, 主要分佈在哥倫比亞西南部喬科省、考卡省、考卡山谷省、納里尼奧省、普圖馬約省和東北部的北桑坦德省一帶, 在當地有很大影響。

任何媒體人員要進入這其中任何一個據點, 都需要特別小心, 必須提前與據點周邊的“週邊”成員接觸, 通過他們嚴密的審核, 才能獲准進入。

對參考消息記者來說, 這一“審核”過程持續了整整6個月。 對方數次拒絕了我們的採訪申請, 原因是我們準備進入的採訪地爆發武裝衝突。

這些衝突不僅是“民族解放軍”與政府軍之間的, 也有“民族解放軍”和其他反政府武裝之間“搶地盤”的衝突。

在多次被拒絕, 又多次重新提出採訪申請後, “民族解放軍”八大陣線之一的“奧馬爾·戈麥斯西部陣線”終於同意我們進入他們駐地採訪。 他們的駐地位於哥倫比亞太平洋沿岸的廣袤叢林深處, 當地居民只有少量非洲後裔和土著後代, 駐地極度偏僻, 遠離現代文明。

遊擊少年嫺熟弄槍

要進入駐地, 我們首先要從首都波哥大兩次轉機, 再從陸路抵達一個名為伊特斯米納的小村莊。 這裡的居民90%為非洲後裔。

一條名為聖·胡安的小河從伊特斯米納村旁流過, 也構成了連接該地區不同部落之間的動脈,

一直延伸到叢林深處。 每一天, 數以百計的土著後代和非洲後裔乘坐獨木舟在這條河上穿梭, 去採摘他們種植作物的果實, 並儲備生活必需品。

參考消息記者就是乘坐這樣的獨木舟, 抵達進入叢林深處的口岸, 徒步3個多小時後, 見到了“民族解放軍”西部陣線駐地的成員。 不過, 真正“刺激”的行程才剛剛開始。

過去半個世紀, “民族解放軍”通過實施攻擊哥倫比亞石油設施、綁架等恐怖活動, 來資助其武裝鬥爭, 而現在, 我們即將與其成員進行長達十幾天的“親密接觸”。 直到這一刻, 我們才終於真切意識到這次採訪的危險性有多大, 恐懼感從這一刻一直如影隨形, 伴隨著十幾天的整個採訪過程。

我們與一名土著居民在一群非洲後裔居住的茅草屋中等待許久之後, 一夥遊擊隊“少年”乘坐另一艘獨木舟抵達,他們將我們帶入叢林深處。

這群孩子年紀都不大,身軀尚顯稚嫩,但眼神和動作都有著不符合他們年齡的嚴肅、深沉。他們均有好幾年的作戰經歷,操作步槍的手勢嫺熟,仿佛是在擺弄一件普通的辦公用具。在長達數小時的航行過程中,他們竟沒有一個人開口說過一個字。

與土著後代和諧共處

終於,我們抵達一個僅由25棟小木屋構成的村落聖瑪麗亞。這裡不通電,當地居民用電只能靠燃油發電機,每天晚上僅供電4小時。

這個村落和附近其他村落一樣,沒有衛生所,也沒有學校,不同年紀的孩子們擠在一個小房間聽課。

在這個村落裡,我們開始陸陸續續見到“民族解放軍”成員的身影。他們身著迷彩服,大多戴著紅黑兩色印有“ELN”放下武器進程。歷經長達五年的和平談判,2016年10月哥政府與“哥武”簽訂和平協定,結束長達半世紀的武裝衝突。2017年6月,“哥武”根據與政府簽署的和平協定正式解除武裝。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哥倫比亞和平進程,國際媒體對此予以密集報導,一時間,“和平”成為哥倫比亞新聞關鍵字。

但實際上,哥倫比亞並不像國際媒體宣傳報導、國際社會希望的那樣,自此就能結束歷史衝突,進入和平時期,甚至開啟“衝突後重建”的重要階段。哥倫比亞社會仍然滿目瘡痍,處於幾代人生活在武裝衝突和暴力事件恐懼中、需要更多時間來重構社會信任、安撫衝突後創傷的複雜形態。“哥武”已宣佈“棄武從政”並以合法政黨身份躋身哥政壇,但不同意和談的前“哥武”成員則自立山頭,掀起更激烈的報復性暴力襲擊。

此外,原先排在“哥武”之後,現如今成為哥境內唯一活躍的反政府武裝的“民族解放軍”,也成為哥倫比亞實現全面和平最大的障礙。

2017年2月,哥倫比亞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民族解放軍”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正式開始和平談判。9月,雙方在基多簽署臨時停火協議,決定從10月1日起暫時停火。2018年1月9日,臨時停火協議到期,雙方談判代表在基多就停火是否延長進行討論時,“民族解放軍”對哥倫比亞境內數個石油基礎設施和軍隊發動了襲擊。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召回了政府和談代表。

哥倫比亞政府尋求終結50多年的武裝衝突、實現全面和平的計畫面臨擱淺的危險。

1月15日,哥倫比亞政府宣佈,停火結束後,已逮捕22名“民族解放軍”成員,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軍”中部陣線首領何塞·葛列格里奧·托雷斯。停火結束後僅僅一周的時間,“民族解放軍”就發動了總計15起襲擊,造成政府軍3人死亡、2人受傷。

由巴西、智利、古巴、挪威和委內瑞拉作為擔保國,雙方在基多展開的和平談判陷入僵局,但“民族解放軍”表示,願意繼續與政府進行和平談判。

一夥遊擊隊“少年”乘坐另一艘獨木舟抵達,他們將我們帶入叢林深處。

這群孩子年紀都不大,身軀尚顯稚嫩,但眼神和動作都有著不符合他們年齡的嚴肅、深沉。他們均有好幾年的作戰經歷,操作步槍的手勢嫺熟,仿佛是在擺弄一件普通的辦公用具。在長達數小時的航行過程中,他們竟沒有一個人開口說過一個字。

與土著後代和諧共處

終於,我們抵達一個僅由25棟小木屋構成的村落聖瑪麗亞。這裡不通電,當地居民用電只能靠燃油發電機,每天晚上僅供電4小時。

這個村落和附近其他村落一樣,沒有衛生所,也沒有學校,不同年紀的孩子們擠在一個小房間聽課。

在這個村落裡,我們開始陸陸續續見到“民族解放軍”成員的身影。他們身著迷彩服,大多戴著紅黑兩色印有“ELN”放下武器進程。歷經長達五年的和平談判,2016年10月哥政府與“哥武”簽訂和平協定,結束長達半世紀的武裝衝突。2017年6月,“哥武”根據與政府簽署的和平協定正式解除武裝。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哥倫比亞和平進程,國際媒體對此予以密集報導,一時間,“和平”成為哥倫比亞新聞關鍵字。

但實際上,哥倫比亞並不像國際媒體宣傳報導、國際社會希望的那樣,自此就能結束歷史衝突,進入和平時期,甚至開啟“衝突後重建”的重要階段。哥倫比亞社會仍然滿目瘡痍,處於幾代人生活在武裝衝突和暴力事件恐懼中、需要更多時間來重構社會信任、安撫衝突後創傷的複雜形態。“哥武”已宣佈“棄武從政”並以合法政黨身份躋身哥政壇,但不同意和談的前“哥武”成員則自立山頭,掀起更激烈的報復性暴力襲擊。

此外,原先排在“哥武”之後,現如今成為哥境內唯一活躍的反政府武裝的“民族解放軍”,也成為哥倫比亞實現全面和平最大的障礙。

2017年2月,哥倫比亞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民族解放軍”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正式開始和平談判。9月,雙方在基多簽署臨時停火協議,決定從10月1日起暫時停火。2018年1月9日,臨時停火協議到期,雙方談判代表在基多就停火是否延長進行討論時,“民族解放軍”對哥倫比亞境內數個石油基礎設施和軍隊發動了襲擊。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召回了政府和談代表。

哥倫比亞政府尋求終結50多年的武裝衝突、實現全面和平的計畫面臨擱淺的危險。

1月15日,哥倫比亞政府宣佈,停火結束後,已逮捕22名“民族解放軍”成員,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軍”中部陣線首領何塞·葛列格里奧·托雷斯。停火結束後僅僅一周的時間,“民族解放軍”就發動了總計15起襲擊,造成政府軍3人死亡、2人受傷。

由巴西、智利、古巴、挪威和委內瑞拉作為擔保國,雙方在基多展開的和平談判陷入僵局,但“民族解放軍”表示,願意繼續與政府進行和平談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