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林兆木:關於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幾點認識

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和現在所處關口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 為今後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務, 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這裡談幾點對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認識。

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多方面重大意義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是我國經濟在30多年高速增長之後突破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瓶頸, 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 是勞動力、土地、環境的低成本吸引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將製造業轉移到我國。 現在我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 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驅動力明顯減弱, 正面臨高中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製造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兩頭擠壓。 同時, 我國資源約束日益趨緊, 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 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長模式已經不可能持續, 現在必須也有條件轉向高品質發展。 從需求方面看, 以往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境外需求和國內投資需求高漲帶動的。 然而,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10年來, 世界經濟復蘇一直艱難曲折,

國際貿易更是多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國內基礎設施、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也處在調整減速期, 大量低端產能又不適應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 因而許多生產能力無法在市場實現。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 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新水準上的動態均衡, 才能使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

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在經濟發展方面集中表現為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由於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尤其是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

國內消費需求已經超過投資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 消費結構也隨之加快升級換代, 消費需求已經從滿足數量型轉向追求品質型, 對商品和服務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但供給結構仍然主要重視量的擴張而忽視質的提高。 因此, 一方面有不少產能嚴重過剩, 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質消費需求卻得不到滿足。 近幾年, 我國居民境外購物和跨境網購每年達數萬億元。 居民對高品質的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需求, 供給缺口也很大。 這充分說明, 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這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 也是發展品質不高的表現。
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必須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潛力巨大的國內需求將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實現這個目標, 我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國際經驗表明, 一個國家要從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 關鍵在於實現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這一根本性轉變。 據世界銀行研究, 1960年全球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 截至2008年, 只有13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其餘的都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 基本原因就是沒有實現上述根本性轉變。 現在, 我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總體上處在中低端, 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高,與發達國家相差二三十個百分點,源頭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管道不暢,不少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我們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加快推進現代化事業。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和要義

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的發展,也應是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具體說來,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和要義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商品和服務品質普遍持續提高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僅表現為數量的增加,而且表現為品質的提高。適應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品質發展應當不斷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既不斷開闢新的消費領域和消費方式,改善、豐富人民生活,又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優化升級,反過來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環往復、相互促進,就能推動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但在高速增長階段,重速度輕品質是一個通病。當前,商品和服務品質不適應國內外需求已成為我國經濟明顯的短板。不經歷一場深刻的品質變革,高品質發展便難以實現。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品質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各行各業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增加用於提高品質的科研和生產投入,加強企業、行業的品質管制,在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嚴把品質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國製造和服務成為高品質的標誌,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的品質優勢。

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發展。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本質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產要素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不斷提高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和微觀主體的經濟效益,並表現為企業利潤、職工收入、國家稅收的持續增加和勞動就業不斷擴大。但在高速增長階段,伴隨著粗放型增長模式的是投入產出的較低效率,突出表現是資金利用效率下降,國內生產總值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需要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導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無效投資和產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風險隨之不斷積累。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一場深刻的效率變革。一是著力解決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這三大失衡,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調整存量、減少低質無效供給,做優增量、擴大優質高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整體效率。二是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力、拓展新空間。三是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通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企業兼併重組,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提高整體經濟的結構效率。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就是產業結構隨著技術革命不斷優化和升級的歷史,從而不斷促進新產品、新行業、新產業發展,帶來國民經濟整體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適應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引領我國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的階梯上持續向中高端攀升。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創新之所以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因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尤為密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作為“乘數”作用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上去的。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越大,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就越大,發展品質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勞動力數量優勢和物質資源大量投入。2012年以來,我國適齡勞動人口連續出現總量和比重雙下降,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物質資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與此同時,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我國新舊動能轉換既提供了機遇也形成了倒逼。沒有深刻的動力變革,品質變革、效率變革都難以實現。推進動力變革,要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宣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從勞動力數量紅利向品質優勢轉換。

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綠色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更是新時代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由於我國工業化是時間壓縮型的(西方國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國只用了幾十年),因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綠色低碳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也使我們現在有條件加快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在全社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發展綠色金融,促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宣導綠色出行等綠色消費方式,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努力使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經濟重大關係協調、迴圈順暢的發展。經濟出現週期性衰退、危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源於重大經濟關係嚴重失調,經濟迴圈阻塞。許多國家受嚴重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衝擊,經濟發展長期徘徊不前。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經濟也存在週期性波動,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經濟發展大起大落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高品質發展必須保持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協調和空間佈局比較合理,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迴圈順暢。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穩定宏觀杠杆率,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發展。同過去30多年一樣,在高品質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依然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來看,雖然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發展水準不夠高,但有些領域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則與導致資源錯配的體制機制弊端密切相關。表現為三大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其根源就在於生產要素配置扭曲,必須靠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才能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外開放也是改革,開放倒逼改革、促進改革,高水準的開放是高品質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因此,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共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走在共用發展成果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上,先後使7億人擺脫貧困,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正在向更高水準的全面小康邁進。但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實現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地共用發展成果,既是高品質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調動絕大多數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強大動力的必要條件。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如期實現脫貧攻堅任務;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加充分的就業,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堅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管道;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政府再分配調節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高品質發展既然是一個階段,就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它是漸進的、積小變為大變、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雖然是長期任務,但應把階段性目標分解為年度任務,從當前抓起,穩步推進。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最根本的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的高昂精神狀態奮力推進各項工作。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高,與發達國家相差二三十個百分點,源頭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管道不暢,不少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我們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加快推進現代化事業。這也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和要義

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的發展,也應是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具體說來,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和要義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商品和服務品質普遍持續提高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僅表現為數量的增加,而且表現為品質的提高。適應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品質發展應當不斷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既不斷開闢新的消費領域和消費方式,改善、豐富人民生活,又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優化升級,反過來催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環往復、相互促進,就能推動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但在高速增長階段,重速度輕品質是一個通病。當前,商品和服務品質不適應國內外需求已成為我國經濟明顯的短板。不經歷一場深刻的品質變革,高品質發展便難以實現。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品質第一的理念,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各行各業開展品質提升行動,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增加用於提高品質的科研和生產投入,加強企業、行業的品質管制,在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嚴把品質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國製造和服務成為高品質的標誌,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的品質優勢。

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發展。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本質要求就是以最小的生產要素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不斷提高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和微觀主體的經濟效益,並表現為企業利潤、職工收入、國家稅收的持續增加和勞動就業不斷擴大。但在高速增長階段,伴隨著粗放型增長模式的是投入產出的較低效率,突出表現是資金利用效率下降,國內生產總值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需要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導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無效投資和產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風險隨之不斷積累。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一場深刻的效率變革。一是著力解決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這三大失衡,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調整存量、減少低質無效供給,做優增量、擴大優質高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整體效率。二是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動力、拓展新空間。三是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通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企業兼併重組,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提高整體經濟的結構效率。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就是產業結構隨著技術革命不斷優化和升級的歷史,從而不斷促進新產品、新行業、新產業發展,帶來國民經濟整體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適應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引領我國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的階梯上持續向中高端攀升。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創新之所以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因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尤為密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作為“乘數”作用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上去的。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越大,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就越大,發展品質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勞動力數量優勢和物質資源大量投入。2012年以來,我國適齡勞動人口連續出現總量和比重雙下降,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物質資源大量投入也遇到“天花板”。與此同時,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我國新舊動能轉換既提供了機遇也形成了倒逼。沒有深刻的動力變革,品質變革、效率變革都難以實現。推進動力變革,要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宣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從勞動力數量紅利向品質優勢轉換。

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綠色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更是新時代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由於我國工業化是時間壓縮型的(西方國家用了二百多年,我國只用了幾十年),因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綠色低碳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也使我們現在有條件加快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在全社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發展綠色金融,促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宣導綠色出行等綠色消費方式,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努力使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經濟重大關係協調、迴圈順暢的發展。經濟出現週期性衰退、危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源於重大經濟關係嚴重失調,經濟迴圈阻塞。許多國家受嚴重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衝擊,經濟發展長期徘徊不前。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經濟也存在週期性波動,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經濟發展大起大落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高品質發展必須保持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協調和空間佈局比較合理,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迴圈順暢。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控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穩定宏觀杠杆率,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發展。同過去30多年一樣,在高品質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依然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來看,雖然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發展水準不夠高,但有些領域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則與導致資源錯配的體制機制弊端密切相關。表現為三大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其根源就在於生產要素配置扭曲,必須靠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才能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外開放也是改革,開放倒逼改革、促進改革,高水準的開放是高品質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因此,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共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走在共用發展成果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上,先後使7億人擺脫貧困,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正在向更高水準的全面小康邁進。但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實現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地共用發展成果,既是高品質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調動絕大多數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強大動力的必要條件。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如期實現脫貧攻堅任務;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加充分的就業,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堅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管道;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政府再分配調節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高品質發展既然是一個階段,就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它是漸進的、積小變為大變、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雖然是長期任務,但應把階段性目標分解為年度任務,從當前抓起,穩步推進。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最根本的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時代的高昂精神狀態奮力推進各項工作。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