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數字物存在意義及其限度的思考

自從數學作為一種認識大自然的精密工具以來, 如今已從一門單純的數學描述語言轉變成一門複雜的計算技術語言。 在各種領域中, 如認知、資訊、工程、人文等, 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已經形成了一大批以現代數位技術為生產方式的數位產品, 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認知模式。

我們把它們稱為數字物

從數位化過程來看, 數位系統來表徵現實世界時, 它的基礎是我們所直接感受到的物理世界。 當數位世界提供各種數位物並構建到人們生活世界中時, 人們所感受的並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直接敞明性, 而更是一種生活意義的交互體驗。

譬如電商, 人們只要在數字物聚集的地方獲得愜意、舒適、愉悅等感受, 即可將其置換下來, 它就會進入人的生活世界, 人們對物理物的直接感受性就轉變成對數字物的直接感受性。

如果說前者是基於人的感覺器官的敏捷性, 而後者則更多地基於人對各種資料描述的綜合想像力。

與物理物相比較, 數位物的特性是:

1

第一, 它具有似物理性。

它具有一切物理物體所擁有的特性, 如實體性——像物理物體一樣具有相對獨立的實在因素, 可觸、可摸、可感;廣延性——像物理物體一樣具有一定的形狀、位置、運動;總體性——像物理物體一樣具有一定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等。

2

第二, 它具有非物理性。

從其存在方式上看, 它並不屬於物理體種類, 因為它並不受物理時間、空間的限制, 能同時多方地存在於不同地點;並能完美地進行自身複製, 打破原物與複製物之間界限。

3

第三, 它具有在世生存性。

它能自身創生虛擬實在的世界,

並為人類社會提供一種具有實在性的生活方式。

4

第四, 它具有自身生產性。

它能滿足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並能將自身存在的意義建構到人類的社會形態上。

數字物存在的積極意義

基於上述的特性, 數字物對人類的存在意義並不低於物理物所提供的意義, 反而要超越物理物的存在意義。 譬如, 物理物總是要受制於時間空間的限度, 也要受制於人類自身感覺器官直接感受性的限度、受制於其生產性的原初價值的束縛等;數字物卻在一定意義上已超越了這些限制, 表現出無可比擬的超越性。 譬如, 在生產過程中, 其複製品幾乎同一于其原作品, 並帶有同等的價值;在使用過程中, 它可以接受使用者自身的參與滲透,

有時使得人類自身的直接感受性內在於數字物之中, 而消除人與物之間的外在關係。 照此說來, 數位物既不是物理物, 也不是意識物, 而是一種介於虛實之間的存在物。

隨著數字物生產的不斷湧現, 它在人類社會中所體現出了存在的積極意義:第一,

數字物打開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世界, 讓不確定性成為這個世界的根本法則。 第二, 數位物開啟了人類以交互體驗方式重構認識世界的認識論模式。 如果說以物理物為基礎的認識論模式主要基於一種物件反思與感覺材料的分析與綜合, 那麼, 以數位物為基礎的認識論模式則基於一種交互體驗與活動意義的評價與介入;第三, 數字物擴充了人們對世界存在的領悟, 由原來以精神與物質二元方式理解世界存在意義的結構, 轉變成多元結構, 並以一種獨特方式轉變人存在的單一性, 讓人自身存在具有多樣性。

數字物存在的限度

從消極性意義上講, 當數字物不斷進入人類社會生活時, 它不但對人們過去關於物質領域的看法產生了顛覆, 而且對人們將來關於精神領域的認識也產生了衝擊。譬如,人們認為,物理實在並不是唯一的實在,數位也是一種實在,資訊也是一種實在。精神並不是人類自身所獨有的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而虛擬意識也是一種精神。這樣,數位物甚至具有了扼殺人類自身選擇自由本質的危險性。

當人們感知世界的基礎越來越多地源自於數字物世界時,當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依賴於數字物存在時,人們必然會失去對物理世界之連續性的理解,失去對時間之流逝性的理解,失去對個體生命之豐富性的體驗。這樣,人們所感知的現實世界就會變成為各種圖幀所拼湊的、所剪裁的圖片。因此,數字物的存在必然有其限度。然而,這種限度必然要出自於人類對如何能獲得其自身幸福的不斷追問,也只有這種追問才可能將任何技術都擺在人類幸福的天平上,從而獲得其存在的意義。當今數字物的存在也正面臨著這種追問,即使答案紛紜,也不能掩蔽這種追問所展示的積極意義。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而且對人們將來關於精神領域的認識也產生了衝擊。譬如,人們認為,物理實在並不是唯一的實在,數位也是一種實在,資訊也是一種實在。精神並不是人類自身所獨有的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而虛擬意識也是一種精神。這樣,數位物甚至具有了扼殺人類自身選擇自由本質的危險性。

當人們感知世界的基礎越來越多地源自於數字物世界時,當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依賴於數字物存在時,人們必然會失去對物理世界之連續性的理解,失去對時間之流逝性的理解,失去對個體生命之豐富性的體驗。這樣,人們所感知的現實世界就會變成為各種圖幀所拼湊的、所剪裁的圖片。因此,數字物的存在必然有其限度。然而,這種限度必然要出自於人類對如何能獲得其自身幸福的不斷追問,也只有這種追問才可能將任何技術都擺在人類幸福的天平上,從而獲得其存在的意義。當今數字物的存在也正面臨著這種追問,即使答案紛紜,也不能掩蔽這種追問所展示的積極意義。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