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過60000人瘋狂點贊的短片,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活得更幸福!

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對幸福人生的研究, 在75年裡, 跟蹤研究了724個人的一生, 結果他們發現, 那些幸福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而這個視頻, 就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 在TED上向人們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

這件事要從1938年說起。

那一年, 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覺得, 整個研究界都在關心人為什麼生病、失敗、潦倒, 卻沒有人仔細研究一下, 人如何才能健康、成功、幸福?

於是, 博克提出了一項, 雄心勃勃的研究計畫: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 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 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 即時記錄、滴水不漏。 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麼樣的人, 最可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這個計畫選定的追蹤物件, 全部是當時哈佛大學的精英本科生, 博克認為他們有很強的自製力對他們進行跟蹤分析, 一定能全面找到促使這群優秀年輕人,

獲得人生幸福的各種心理和生理素質。

帶著良好的願望, 他組織了一支橫跨各領域的科研團隊, 成員來自醫學, 生理學, 人類學、心理學、精神醫學和社會工作, 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阿道夫·邁耶。

基於醫學記錄、學業成績和哈佛的推薦, 研究團隊選取了268名學生,作為實驗物件。

這些年輕人在當時堪稱完美:他們是美國最好的大學裡的學生, 體格健壯, 心理健康, 學業優良。

和格蘭特研究項目並駕齊驅的, 還有一個名為“格魯克研究”的項目。 這個項目由哈佛大學教授、波蘭裔美國犯罪學家謝爾敦格魯克主持, 研究物件包括456名, 出生於波士頓附近貧困家庭的年輕人。 他們大部分住在廉租公寓裡, 有的家庭甚至連熱水也沒有, 受教育程度不高, 父母也沒什麼文化。

最終, 兩個專案合併, 這724名男性被全面追蹤分析, 組成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研究之一, 「TheGrant&GlueckStudy」。

至今為止, 這個專案, 已經持續了70多個年頭。 相關負責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每2年, 這批人都會接到調查問卷, 他們需要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 精神是否正常, 婚姻品質如何, 事業成功失敗, 退休後是否幸福。

研究者根據他們交還的問卷給他們分級, E是情形最糟, A是情形最好。

每隔5年, 會有專業的醫師, 評估他們的身心健康指標。 每隔5-10年, 研究者還會親自拜訪, 通過面談採訪, 更深入地瞭解,

他們目前的親密關係、事業收入、人生滿意度, 以及他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是否適應良好。

這724名男性可謂是, “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群小白鼠 ”, 他們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 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這裡面包括形形色色的人,也記錄形形色色的人生。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販走卒,也有後來成為民權運動家的領袖,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和一名總統,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迺迪。

現如今,這群人裡面,還有許多人健在,已是90多歲高齡,項目能持續如此之久,連哈佛自己都深感意外。70年間,相關負責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將追訪的資料整理成書籍,作出一些概括性的結論。最近一本,便是2012年的《Triumphs of Experience》。

那麼,七十多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和醫療記錄,最終給了人們怎樣的啟發呢?究竟什麼樣的人,最終能夠比別人活得更有幸福感?

2015年,項目第四代主管,哈佛醫學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在TED上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是社會名望嗎?是財富的擁有程度嗎?還是獲得世俗社會眼裡,所謂的巨大成功?不,幸福和它們沒有直接關係。

經過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告訴我們:只有好的社會關係,才能讓我們幸福、開心。

無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好,還是從貧民窟走出來的人也罷,不管你是風光萬丈,還是碌碌無為,最終決定內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而好的社會關係,總的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

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更愛與朋友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沒那麼長壽。

其次,關係的品質比數量重要。

有多少朋友、是否結婚,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決定元素。最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齟齬、爭吵和冷戰。互相傷害、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

參與者中,一對最幸福的夫妻說,在他們80多歲時哪怕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他們依舊覺得日子很幸福,可以互相依賴。而那些婚姻不快樂的人,哪怕有一點不適,壞情緒就會把身體的痛苦無限放大。朋友之間亦是如此,不要追求數量的多少,該看兩人是否趣味相投。

再者,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

如果在80多歲時,婚姻生活還溫暖和睦,對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那麼記憶力都不容易衰退。

反過來,那些無法信任另一半的人,身體很快就會走下坡路。當然,幸福的婚姻並不意味著從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歲了,還天天鬥嘴,但只要他們堅信,在關鍵時刻能依賴對方,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

除此,還有一些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

1〉當智力達到一定水準之後,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與他人的關係水準。

2〉一個擁有“溫暖人際關係”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頂峰(一般是55到60歲期間)比平均水準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

3〉智力水準在110-115之間的人與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

4〉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0美元。

5〉孩提時代和母親關係差的人,年老後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癡呆症。

6〉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一個人兒童時代和母親的關係,與他們的工作效率正相關。

7〉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後的焦慮較少。

既然和睦的人際關係,對我們人生的幸福,有著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為什麼我們偏偏就做不到呢?我們時常會因為有口無心的話,陷入失去理智的爭吵。

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記恨、憤怒乃至嫉妒他人。我們從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小事上,不斷壯大我們的負能量和怨恨,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責。

而這些寶貴的時間,我們本該可以拿來陪伴家人,與朋友遠行,與戀人看一場電影。

我們越來越癡迷於社交網路,可以不斷地為陌生人點贊,與一塊冰冷的螢幕日夜不離,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內心,卻未曾努力打開我們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們也被我們需要的人,來一場坦誠相對的談心。

對於陌生人,我們保持友好,可對於最親近的人,我們反而用盡了猙獰與惡劣。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基於信賴與愛,對方終會原諒我們。而我們卻嚴重地忽略了,自己的言語之失,冷漠以待和長期疏遠,最終會讓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直至徹底喪失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而往往,我們自負,走捷徑,寧願花巨大的精力在工作上,以功利的目的去結交各路人群,卻不肯花更多的時間,用在維護和經營一段,“毫無用處”的人際關係上,並以為很多事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全然未曾察覺到我們早已失去了什麼。

李安在電影《飲食男女》中,借父親之口說道:“一家人,即便是各過各的日子,但只有家人之間心底的那份顧忌,才讓一個家有家的意義。”

推而論之,愛情、友情,莫過如此,短短的“顧忌”二字,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有多少人是全心全意做到了?

在TED演講的最後,Robert教授說,在研究的一開始,不管貧窮或富有,年輕人都十分堅信,名望、財富和成就,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證。而當他們蒼蒼老去,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首自己的人生,寫下這樣一段話,那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示:“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話題留言〉

關於“幸福人生”,你有哪些好的見解?

今日推薦〉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果殼網、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壹心理、鳳凰衛視等媒體平臺熱議話題“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人生的關鍵”,千萬轉發TED演講《幸福是什麼》圖書版。孤獨是否有害?如何才能幸福?那些年輕時就應該懂的道理。

文章聲明:

※文章作者:鄭海波

※圖:網路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及出處,違者必究

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這裡面包括形形色色的人,也記錄形形色色的人生。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販走卒,也有後來成為民權運動家的領袖,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和一名總統,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迺迪。

現如今,這群人裡面,還有許多人健在,已是90多歲高齡,項目能持續如此之久,連哈佛自己都深感意外。70年間,相關負責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將追訪的資料整理成書籍,作出一些概括性的結論。最近一本,便是2012年的《Triumphs of Experience》。

那麼,七十多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和醫療記錄,最終給了人們怎樣的啟發呢?究竟什麼樣的人,最終能夠比別人活得更有幸福感?

2015年,項目第四代主管,哈佛醫學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在TED上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是社會名望嗎?是財富的擁有程度嗎?還是獲得世俗社會眼裡,所謂的巨大成功?不,幸福和它們沒有直接關係。

經過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告訴我們:只有好的社會關係,才能讓我們幸福、開心。

無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好,還是從貧民窟走出來的人也罷,不管你是風光萬丈,還是碌碌無為,最終決定內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而好的社會關係,總的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

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更愛與朋友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沒那麼長壽。

其次,關係的品質比數量重要。

有多少朋友、是否結婚,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決定元素。最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齟齬、爭吵和冷戰。互相傷害、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

參與者中,一對最幸福的夫妻說,在他們80多歲時哪怕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他們依舊覺得日子很幸福,可以互相依賴。而那些婚姻不快樂的人,哪怕有一點不適,壞情緒就會把身體的痛苦無限放大。朋友之間亦是如此,不要追求數量的多少,該看兩人是否趣味相投。

再者,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

如果在80多歲時,婚姻生活還溫暖和睦,對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那麼記憶力都不容易衰退。

反過來,那些無法信任另一半的人,身體很快就會走下坡路。當然,幸福的婚姻並不意味著從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歲了,還天天鬥嘴,但只要他們堅信,在關鍵時刻能依賴對方,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

除此,還有一些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

1〉當智力達到一定水準之後,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與他人的關係水準。

2〉一個擁有“溫暖人際關係”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頂峰(一般是55到60歲期間)比平均水準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

3〉智力水準在110-115之間的人與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

4〉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0美元。

5〉孩提時代和母親關係差的人,年老後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癡呆症。

6〉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一個人兒童時代和母親的關係,與他們的工作效率正相關。

7〉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後的焦慮較少。

既然和睦的人際關係,對我們人生的幸福,有著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為什麼我們偏偏就做不到呢?我們時常會因為有口無心的話,陷入失去理智的爭吵。

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記恨、憤怒乃至嫉妒他人。我們從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小事上,不斷壯大我們的負能量和怨恨,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責。

而這些寶貴的時間,我們本該可以拿來陪伴家人,與朋友遠行,與戀人看一場電影。

我們越來越癡迷於社交網路,可以不斷地為陌生人點贊,與一塊冰冷的螢幕日夜不離,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內心,卻未曾努力打開我們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們也被我們需要的人,來一場坦誠相對的談心。

對於陌生人,我們保持友好,可對於最親近的人,我們反而用盡了猙獰與惡劣。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基於信賴與愛,對方終會原諒我們。而我們卻嚴重地忽略了,自己的言語之失,冷漠以待和長期疏遠,最終會讓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直至徹底喪失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而往往,我們自負,走捷徑,寧願花巨大的精力在工作上,以功利的目的去結交各路人群,卻不肯花更多的時間,用在維護和經營一段,“毫無用處”的人際關係上,並以為很多事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全然未曾察覺到我們早已失去了什麼。

李安在電影《飲食男女》中,借父親之口說道:“一家人,即便是各過各的日子,但只有家人之間心底的那份顧忌,才讓一個家有家的意義。”

推而論之,愛情、友情,莫過如此,短短的“顧忌”二字,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有多少人是全心全意做到了?

在TED演講的最後,Robert教授說,在研究的一開始,不管貧窮或富有,年輕人都十分堅信,名望、財富和成就,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證。而當他們蒼蒼老去,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首自己的人生,寫下這樣一段話,那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示:“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話題留言〉

關於“幸福人生”,你有哪些好的見解?

今日推薦〉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果殼網、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壹心理、鳳凰衛視等媒體平臺熱議話題“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人生的關鍵”,千萬轉發TED演講《幸福是什麼》圖書版。孤獨是否有害?如何才能幸福?那些年輕時就應該懂的道理。

文章聲明:

※文章作者:鄭海波

※圖:網路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及出處,違者必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