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濟南記憶:後宰門街舌尖上的鄉土氣息

在濟南老城, 分佈著一條條歷史久遠、內蘊深厚的老街老巷, 以質樸滄桑的面孔, 記錄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世間的興衰榮辱。 遊走在老街巷,

就如同品嘗陳年的老酒, 總會使我們感受到傳統的醇厚和歷史的芬芳。 在濟南眾多的老街巷中, 後宰門街就是其中的一條。 這條老街巷東起縣西巷北口, 西至曲水亭街與文廟、芙蓉街相連, 南接珍珠泉德王府, 北通百花洲、大明湖, 將處於濟南老城的政治文化機構、繁華的商業區與秀美的風景區便捷地連接在一起。 歷史上,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這條街巷成為上至官宦達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色人等的駐足點、聚集地, 九華樓、同元樓等飯莊, 福慧禪林、關帝廟、基督教堂等宗教場所, 以及許多經營書畫、日常用品的商號紛紛在這裡落戶開張, 使其成為廟市合一, 城市和地域特色濃厚的著名街區。

舌尖上的鄉土氣息

作為魯菜菜系的發源地之一, 濟南從不缺乏美味的創意。 在後宰門街巷的飯莊裡, 烹飪高手們習慣于就地取材, 多利用濟南和山東當地出產的原材料, 精心炮製出九轉大腸、糖醋鯉魚、荷花粉蒸肉、蒲菜豬肉灌湯包等菜品美食。 一道道充滿濟南和山東鄉土特色的魯菜美味,

滿足了天南海北食客們對於饕餮大餐的想像和追求。

九華樓裡九轉大腸的山東味。 九華樓位於後宰門街與縣西巷交界口, 是清末民初時老城內著名的飯莊, 廣為人知的“九轉大腸”就出自這裡。 相傳光緒年間, 濟南有位對“九”字有著特殊癖好的杜姓富商, 參股出資在後宰門街興建了九華樓飯莊, 雖然規模不大, 但司廚都是名師高手。 據說, 有次杜某宴客, 掌勺師傅一改豬下貨不上大席的傳統, 將豬大腸用全料煮熟焯過, 後炸, 再燒, 出勺入鍋反復多次, 燒煨至熟。 所用調料多用山東和濟南當地出產的辛辣品大蔥、大薑、大蒜, 以及砂仁、肉桂、豆蔻等, 使這道菜品入口滑潤, 兼有酸、甜、苦、辣、咸五味,

客人品嘗之後交口稱讚。 由於菜品烹飪工序繁複, 猶如傳說中道教煉製“九轉金丹”, 同時, 也是為了迎合店主喜“九”之癖, 客人遂將其取名為“九轉大腸”。 自此之後, 九華樓創制的“九轉大腸”聲名遠揚, 作為濟南的代表菜品躋身于魯菜菜系名菜之列, 傳遍全國各地的魯菜館。 後來, 由於經營產生問題, 九華樓生意漸漸衰落, 並幾經轉手後成為私人住所。 2002年, 在舊城改造過程中, 九華樓被確定易地重建, 於次年5月拆遷完畢。

同元樓菜品中的泉城特色。 同元樓飯莊位於後宰門街東首路南, 由濟南曆城縣董家鎮呂家莊的呂本禮兄弟四人于1911年創辦, 由於這一年是辛亥革命爆發之年, 所以定名“同元樓”, 寓意“同心開創新紀元”。 這家飯莊由兩個平行的兩進四合院組成, 東側為住宅, 西側是店鋪、廚房。 20世紀二三十年代, 同元樓生意火爆, 招牌上雖寫著“京津小吃, 隨意便餐”, 實則以經營魯菜為主, 既有特色小吃, 也包辦酒席。 飯莊的正屋、廂房等共有20多個房間, 面積最大的南屋能同時擺放6張八仙桌, 不少到大明湖的遊人都要專程到這裡吃飯,品嘗其招牌飯菜——糖醋鯉魚、荷花粉蒸肉和蒲菜豬肉灌湯包等。那時,濟南老城珍珠泉的泉水匯入鴨子灣(珍池)後,通過明渠從飯莊院內穿過,店主利用這一優勢,將木制魚箱放進泉水放養許多一尺多長的鯉魚,供客人現場挑選烹飪糖醋鯉魚。由於鯉魚經過了泉水的滋養,使這道菜品鮮嫩香甜,得到四方遊客的喜愛。荷花粉蒸肉是飯莊的另一道特色菜,所用荷花取材於咫尺之遙的大明湖。荷香的加入,使濃郁的肉香轉化為菜品中的清香,深受食客們的歡迎。同元樓的招牌麵食——蒲菜豬肉灌湯包所用主要原料之一的蒲菜,同樣取材於大明湖。新鮮的蒲菜和刀切肉餡,用上好作料“喂”好後,又創造性地加進高湯肉皮凍,出籠後清香撲鼻,咬一口肥而不膩,相當誘人。濟南解放後不久,伴隨著市區商業中心的轉移,同元樓悄然歇業。

遠興齋醬菜的泉水氣息。正如俗語所說的“菜不夠,鹹菜湊”,由於濟南人口味偏重,鹹菜和醬菜成為飯桌上的常有之物,濟南的醬菜業因而發達,成為世代承傳的“子孫生意”。作為解放前濟南的最大醬園,老字型大小遠興齋開設於清末民初,店主是章丘人,位於同元樓以東,門面房共七間,店鋪由後宰門街一直延伸到珍池街中段的珍池。滾滾珍池之水,源源流入醬園,清冽甘甜的泉水造就了醬園醬菜,以及自製燒酒、自釀食醋的好味道,使遠興齋一時間名聲鵲起。生意最火時,醬園能裝250多公斤醬菜的大缸達300多個,佔據了店面西南端珍池的多處院落。如今,遠興齋早已歇業,人們只能從其殘存的建築中想像其過去的存在和風采。

多元並包的後宰門

濟南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居中國南北之要衝,歷史上長期處於齊魯文化的交界處,位於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文化環境造就了多元並包、包容性強的文化生態,使濟南多種宗教、多種信仰和諧共存。在濟南後宰門街,這一點得到了典型體現。

碧霞宮。碧霞宮位於後宰門街路北(今岱宗街),俗稱“娘娘廟”,供奉道教中的泰山碧霞元君即民間傳說的“泰山娘娘”。這座宮殿創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後經多次重修。相傳碧霞元君為道教女神,神通廣大,有求必應,尤其能使婦女生子。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五日,濟南的碧霞宮都要舉行廟會,每逢此時,這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1928年,日軍侵入濟南,碧霞宮遭到炮擊,房屋損毀嚴重。1939年,濟南名人辛鑄九等對碧霞宮進行修繕,並立碑記載此事。新中國成立後,碧霞宮一度由教育機構使用,後改為普通民宅。

1933年碧霞宮周邊道路

關帝廟與福慧禪林寺。作為民間“忠義”的化身,關公在我國有著廣泛的信仰,關帝廟遍及全國各處。在濟南,最大的一座關帝廟位於後宰門街東首。這座廟宇坐北朝南,東臨原鐘樓寺街,北鄰萬壽宮街,與濟南府學文廟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構成“一文一武”對稱分佈的格局。據記載,後宰門街關帝廟始建于宋代,初名“漢前將軍壽亭侯廟”,由宋指揮使張瑾建造,清初改名為“關帝廟”。明朝嘉靖、清代康熙年間均有較大擴建。民國初,袁世凱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於1914年11月,以大元帥的名義頒令,“以關(羽)嶽(飛)為武聖”,由全國軍人供奉。同時,將北京地安門外西皇城根白馬關帝廟改建為關嶽廟。此後,全國開始陸續興建關嶽廟。在這一背景下,1923年,田中玉以山東督軍的身份,將這座濟南最早、最大的關帝廟改建為關羽、嶽飛合祀的廟宇,修關嶽神像,改稱武嶽廟。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在濟南廣泛流行。長久的歷史承傳為濟南留下眾多的佛教寺廟建築,豐富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濟南眾多佛教寺院中的一座,福慧禪林寺原位於後宰門街11號,相傳始建于唐代,明、清之際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該寺廟一度被佔用改建,後僅存三開間三進間的大殿,東西長14米,進深約10米。2012年4月,武嶽廟、福慧禪林寺被濟南市列為歷史建築保護專案並啟動重建工程。目前已完成的工程項目,儘量利用了原有建築材料,古樸大氣,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重建前的關帝廟前殿

重修後的武岳廟古香古色

與濟南眾多的老街巷一樣,後宰門街亦有史書稱為“厚載門街”是濟南歷經滄桑的記錄者、見證者。細細品味這條隱藏於鬧市中的老街道,能使我們在體味城市過去的同時,遠離喧囂塵擾,感受永恆和寧靜的氣息,心靈與生命因此得到淨化與昇華。

作者:薑勇

不少到大明湖的遊人都要專程到這裡吃飯,品嘗其招牌飯菜——糖醋鯉魚、荷花粉蒸肉和蒲菜豬肉灌湯包等。那時,濟南老城珍珠泉的泉水匯入鴨子灣(珍池)後,通過明渠從飯莊院內穿過,店主利用這一優勢,將木制魚箱放進泉水放養許多一尺多長的鯉魚,供客人現場挑選烹飪糖醋鯉魚。由於鯉魚經過了泉水的滋養,使這道菜品鮮嫩香甜,得到四方遊客的喜愛。荷花粉蒸肉是飯莊的另一道特色菜,所用荷花取材於咫尺之遙的大明湖。荷香的加入,使濃郁的肉香轉化為菜品中的清香,深受食客們的歡迎。同元樓的招牌麵食——蒲菜豬肉灌湯包所用主要原料之一的蒲菜,同樣取材於大明湖。新鮮的蒲菜和刀切肉餡,用上好作料“喂”好後,又創造性地加進高湯肉皮凍,出籠後清香撲鼻,咬一口肥而不膩,相當誘人。濟南解放後不久,伴隨著市區商業中心的轉移,同元樓悄然歇業。

遠興齋醬菜的泉水氣息。正如俗語所說的“菜不夠,鹹菜湊”,由於濟南人口味偏重,鹹菜和醬菜成為飯桌上的常有之物,濟南的醬菜業因而發達,成為世代承傳的“子孫生意”。作為解放前濟南的最大醬園,老字型大小遠興齋開設於清末民初,店主是章丘人,位於同元樓以東,門面房共七間,店鋪由後宰門街一直延伸到珍池街中段的珍池。滾滾珍池之水,源源流入醬園,清冽甘甜的泉水造就了醬園醬菜,以及自製燒酒、自釀食醋的好味道,使遠興齋一時間名聲鵲起。生意最火時,醬園能裝250多公斤醬菜的大缸達300多個,佔據了店面西南端珍池的多處院落。如今,遠興齋早已歇業,人們只能從其殘存的建築中想像其過去的存在和風采。

多元並包的後宰門

濟南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居中國南北之要衝,歷史上長期處於齊魯文化的交界處,位於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文化環境造就了多元並包、包容性強的文化生態,使濟南多種宗教、多種信仰和諧共存。在濟南後宰門街,這一點得到了典型體現。

碧霞宮。碧霞宮位於後宰門街路北(今岱宗街),俗稱“娘娘廟”,供奉道教中的泰山碧霞元君即民間傳說的“泰山娘娘”。這座宮殿創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後經多次重修。相傳碧霞元君為道教女神,神通廣大,有求必應,尤其能使婦女生子。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五日,濟南的碧霞宮都要舉行廟會,每逢此時,這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1928年,日軍侵入濟南,碧霞宮遭到炮擊,房屋損毀嚴重。1939年,濟南名人辛鑄九等對碧霞宮進行修繕,並立碑記載此事。新中國成立後,碧霞宮一度由教育機構使用,後改為普通民宅。

1933年碧霞宮周邊道路

關帝廟與福慧禪林寺。作為民間“忠義”的化身,關公在我國有著廣泛的信仰,關帝廟遍及全國各處。在濟南,最大的一座關帝廟位於後宰門街東首。這座廟宇坐北朝南,東臨原鐘樓寺街,北鄰萬壽宮街,與濟南府學文廟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構成“一文一武”對稱分佈的格局。據記載,後宰門街關帝廟始建于宋代,初名“漢前將軍壽亭侯廟”,由宋指揮使張瑾建造,清初改名為“關帝廟”。明朝嘉靖、清代康熙年間均有較大擴建。民國初,袁世凱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於1914年11月,以大元帥的名義頒令,“以關(羽)嶽(飛)為武聖”,由全國軍人供奉。同時,將北京地安門外西皇城根白馬關帝廟改建為關嶽廟。此後,全國開始陸續興建關嶽廟。在這一背景下,1923年,田中玉以山東督軍的身份,將這座濟南最早、最大的關帝廟改建為關羽、嶽飛合祀的廟宇,修關嶽神像,改稱武嶽廟。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在濟南廣泛流行。長久的歷史承傳為濟南留下眾多的佛教寺廟建築,豐富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濟南眾多佛教寺院中的一座,福慧禪林寺原位於後宰門街11號,相傳始建于唐代,明、清之際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後,該寺廟一度被佔用改建,後僅存三開間三進間的大殿,東西長14米,進深約10米。2012年4月,武嶽廟、福慧禪林寺被濟南市列為歷史建築保護專案並啟動重建工程。目前已完成的工程項目,儘量利用了原有建築材料,古樸大氣,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重建前的關帝廟前殿

重修後的武岳廟古香古色

與濟南眾多的老街巷一樣,後宰門街亦有史書稱為“厚載門街”是濟南歷經滄桑的記錄者、見證者。細細品味這條隱藏於鬧市中的老街道,能使我們在體味城市過去的同時,遠離喧囂塵擾,感受永恆和寧靜的氣息,心靈與生命因此得到淨化與昇華。

作者:薑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