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幫助“滯銷”農民,靠“愛心”可不夠!最關鍵的應該是……

最近有一則資訊在朋友圈刷屏:河南范縣2萬畝有機藕滯銷!不讓好藕爛在地裡, 許多人伸出援手, 展開愛心助農大行動, 緩解農民燃眉之急。 好消息令人暖心。 在欣慰、點贊之餘, 也有必要靜下來思考:農產品滯銷, 如何更好消化?

這不是個案。 近來, 愛心土豆、愛心蘿蔔等事件接連上演, 背後折射出小生產面對大市場的無奈。 如今, 農產品供求矛盾變了, 需求升級了, 有效供給跟不上, 階段性供不應求與供過於求並存。 種多了, 菜賤傷農;種少了, 菜貴傷民。 “種什麼、種多少”, 這個看似某個產區、某些農民一季接一季的押寶題,

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課題。

“市場缺什麼, 農民種什麼”, 道理簡單, 做起來卻不易。 這些年, 新型經營主體快速成長, 全國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3, 但大多合作社、大戶、家庭農場實力不強, 重生產、輕市場, 往往什麼賺錢, 就一哄而上;產多了爛市,

又一哄而散。 一些地方政府習慣大包大攬, 調結構不做調研, 上產業貪大求快, 也埋下了市場隱患。 市場的結沒解開, 產銷難對路。 土豆不行改大棚菜, 白菜不值錢改種水果, 別人賺得盆滿缽滿, 自己跟風連連賠本, 這樣的案例不少見。

解決農產品賣難, 根子是讓小生產對接大市場, 這既要一場生產力調整, 也需要一次深刻的生產關係變革。 “愛心菜”這樣的臨時措施, 只能解一時一地問題, 要除病根, 還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種什麼?選准優勢產業!

一個地方資源稟賦如何, 產品優勢何在, 市場管道怎樣, 都需要科學規劃、認真考量。 從跟風到合理佈局, 從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變主動出擊, 突出特色, 找准市場, 這樣發展起來的產業才腳步篤定, 對於市場行情漲落更冷靜。 同樣是種藕, 湖北漢川的產品從鮮藕到籽蓮、藕粉, 市場不愁賣。 同樣是土豆, 甘肅定西人把它做成百億元的大產業。 可見, 找對路子, 下足功夫, 一步一步把資源優勢變成市場優勢,

就能具備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和底氣。

怎麼種?抱團闖市場!

摸行情、樹品牌, 靠小農戶單打獨鬥不行, 只要新型主體不要農民也不行。 農業產業化, 要從耕種收到產加銷, 建立起利益緊密聯結的產業鏈, 讓各類主體充分參與現代農業, 各司其職, 各歸其位。 龍頭企業擅長市場, 做好產銷銜接;合作社擅長管理, 組織生產;農民擅長種植, 負責田間管理;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技術。 理順體系, 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 從地頭到市場, 資訊傳遞有效, 生產組織有序, 讓農業實現更高品質發展, 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政府主導作用不可或缺!

引導農民、服務農民、説明農民, 但不能強迫農民。 應該看到, 結構調整是個長期的過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調到位。 培育一個成熟的產業, 叫響一個品牌, 需要三五年、十多年, 甚至更長時間。 當前重點是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 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體系。 缺資金, 加強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聯動;缺資訊, 加強市場分析、預警等服務;怕風險, 加強政策性保險支持。 從田間到餐桌, 幫助農民解決現實難題, 提升農業供給效益, 提升產業競爭力, 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市場千變萬化, 行情註定會起起落落。 只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才能讓新型主體在市場摸爬滾打中更加成熟, 農產品滯銷的遭遇也會更少些!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編輯:白晨 //責編:李雨楠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 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