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于風程:新生代農民工亟待公共文化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文化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新目標, 指明了文化強國的途徑、路線、方法。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 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 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 新生代農民工特指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進城務工青年群體。 與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民工相比, 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 更加注重生活品質, 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因此, 在加強城市社區治理, 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過程中, 必須高度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讓新生代農民工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 接受更好的公共文化滋養, 引導和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需要。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 在新時期加強党的建設, 首先就是加強這個階級基礎和執政根基建設。 農民工作為產業工人的重要部分, 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重要政治基礎。 現實生活中, 由於農民工自身諸多不足的制約, 其重要政治基礎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存在虛化、弱化、邊緣化的現象。 因此, 通過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公共文化需求, 為其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 提高農民工素質, 才能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強調的“素質上提高”的要求,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農民工隊伍。 只有這樣的一支新生代農民工隊伍才能切實發揮好應有的政治基礎作用, “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我國經濟在一段時間內仍面臨一些風險挑戰, 為此黨中央提出要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設創新型國家”, 實現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必須“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然而, 作為產業工人隊伍中不可替代的新生代農民工, 其教育程度和職業技能水準滯後於經濟發展的要求。 因此, 滿足農民工的公共文化需求, 通過各種形式的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 提高勞動力素質, 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激烈的國際競爭, 才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新生代農民工大都受過一定的教育, 滿腔熱情、滿懷理想,

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不再簡單地被動地接受文化服務, 而是渴望參與、創造文化活動。 要善於發現農民工中文化程度較高、有一定文藝才華的人, 讓他們在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參與中開展各種文化活動, 從而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他們的草根文化, 來源於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 植根現實生活, 反映人民關切, 更接地氣, 充滿活力和正能量, 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社會和諧, 是我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十九大報告要求“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和諧社會需要給社會大眾成員通過自身的努力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社會階層的固化、社會流動性低都將造成動態的不平等,給和諧社會建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公共文化需求,通過學習培訓幫助其提升自身文化水準和職業技能,促進“農民工多管道就業創業”並“提高就業品質”,為其提供上升通道,通過開展交往型文化活動,搭建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交流交往的平臺,改變農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閉性,促進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接受更好的公共文化滋養,讓新生代農民工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

因此,各地要積極開展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人為本,積極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公共文化需求列入議事日程,尤其是發達地區要先行先試,切實做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社會階層的固化、社會流動性低都將造成動態的不平等,給和諧社會建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公共文化需求,通過學習培訓幫助其提升自身文化水準和職業技能,促進“農民工多管道就業創業”並“提高就業品質”,為其提供上升通道,通過開展交往型文化活動,搭建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交流交往的平臺,改變農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閉性,促進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接受更好的公共文化滋養,讓新生代農民工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

因此,各地要積極開展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人為本,積極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公共文化需求列入議事日程,尤其是發達地區要先行先試,切實做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