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這個方子有緩解重度口渴,飲水不解渴的作用,不過用的人比較少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12)

特別說明, 文中方藥僅供中醫醫師交流研究用, 請勿自行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 漢代中藥半斤為八兩, 一兩為15.625克, 1方寸匕=2.74克 , 杏仁50枚15克, 我們實際運用時, 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 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 水一升為200毫升, 一合為20毫升。

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藥了, 至少有了兩千年以上的天然藥物入藥史, 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 本經是這樣描述它的:“味咸, 平, 無毒”。 它生於東海, 表面有紋, 在經方中主要的作用是治療“渴欲飲水不止者”, 在經方之外則有軟堅、化痰、治療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清熱的作用。

藥架上很難見到它, 但是吃貨們對它卻很熟悉, 它就是文蛤, 別名海蛤。

文蛤

文蛤, 為簾蛤科動物文蛤的貝殼, 生於東海淺海泥沙中, 一般4-10月採集, 去肉, 曬乾, 洗淨, 曬乾即成, 市面上不難找到。

有學者例如清代《醫宗金鑒》的作者吳謙,

認為文蛤是“五倍子”。 認為五倍子是江蘇人所說的“文蛤”, 它用五倍子來生津止渴, 屢試屢效。 有醫家用五倍子500克, 龍骨62克, 雲苓124克制成玉鎖丹(每丸10克左右), 治療糖尿病之大渴, 有效。 但是, 這只能說明在藥架上沒有文蛤的時候, 可以用五倍子稍稍代之, 並不能說明五倍子就是文蛤。 因為五倍子首次出現, 是在唐代的《開寶本草》中, 仲景時代, 五倍子尚未入藥也。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金匱要略》中對文蛤的記載, 第一次它出現在“消渴小便不利琳病脈證並治第十三”中:

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四兩(宋本) 杵為散, 取一方寸匕(2.74克)左右, 倒入100毫升的溫水中服用。

口渴難忍

此方有滋陰清熱, 生津止渴, 益水行水, 除濕利尿之功。

當然, 單用文蛤散力量弱了一些, 在嚴重的情況下, 一般須用到文蛤東加減。 但是在使用文蛤湯時也需要取捨著用。

金匱嘔吐噦下利脈證治第十七中是這樣描述文蛤湯的: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 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脈緊, 頭痛。

文蛤湯方: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 用水1200毫升, 熬到400毫升, 每次溫服200毫升, 汗出即愈。

使用這個方子, 必須要注意“兼主微風脈緊, 頭痛”的描述, 這提示了寒邪外束皮膚腠理, 患者肌膚有鬱熱的情況, 所以才會用到大劑量的麻黃以發汗解表;麻黃, 杏仁宣通水道, 讓體內津液代謝恢復正常運行;石膏清解鬱熱;大棗, 生薑合用以守護胃氣, 守護氣津, 同時防止石膏過於寒涼而傷胃氣;大劑量甘草以生胃津。

其中最妙的就是文蛤, 江部洋一郎先生對於文蛤的論述值得一看, 他認為當人體體內代謝失調時, 機體往往不能將口渴後攝入的“水”, 轉換為人體的“津液”, 由於此“水”, 不能為人體所用, 所以人就會猛喝水依然感覺“渴”。

而文蛤就有著將人體外部的水, 轉換為人體內部的“津液”的作用。 中醫也把這種作用叫“滋陰”。

文蛤

當然, 在沒有風寒束表的情況下, 就不必重用麻黃, 杏仁了, 減少其量, 保存其宣肺通調水道的能力即可。 麻黃可以減少到5-10克, 杏仁可以減少到10-15克,其他藥物劑量亦可根據患者的症狀而辯證加減。

在治療腎氣有虛的口渴患者時,可以將麻黃減少到3-5克,再加上山藥20克,陰虛甚者加山茱萸15克,龜板30克,熟地20克,伴有陽虛者可加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石膏的用量依患者的口渴和胃熱程度而定。

杏仁可以減少到10-15克,其他藥物劑量亦可根據患者的症狀而辯證加減。

在治療腎氣有虛的口渴患者時,可以將麻黃減少到3-5克,再加上山藥20克,陰虛甚者加山茱萸15克,龜板30克,熟地20克,伴有陽虛者可加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石膏的用量依患者的口渴和胃熱程度而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