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叫好又叫座”的KIKO,怎麼就快在美國混不下去了?

導讀

美妝品牌在境外遇冷的情況並不少見, 大多數品牌在遭遇“水土不服”之後, 仍在積極調整, 努力尋找應對措施, 準備東山再起。 然而, 也有些品牌最終熬不住漫長的等待期, 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場。

CBO網訊

近日, 義大利美妝品牌KIKO MILANO(以下簡稱KIKO)在美國的分部——KIKOUSAInc.向法院遞交了第11章破產保護申請, 計畫在3月份之前, 關閉美國29個地區內的大部分門店, 僅保留包括紐約、邁阿密、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這五個遊客密集地的店鋪。

業內認為, 此舉意味著這個被稱為義大利美妝界的“ZARA” ——KIKO彩妝在美國市場“敗北”。 究其原因, KIKO方面表示, 傳統大型商場、旅遊景點的人流量減少和店租增加對實體店的選址造成了很大影響, 造成了美國區業務的運營成本太高, 且盈利狀況持續萎靡。

目前, KIKO在全球14個國家開了700多家店, 並且在35個國家有自己的網店, 在售的產品有1600多種。 近年來, KIKO全球擴張的步伐並未停歇,

其開店速度、上新速度、產品SKU都和快時尚一樣“又快又多”。 比如, KIKO用四年時間在法國開了122家店, 常規的指甲油系列有250種顏色, 口紅作為明星產品更是有180種顏色。

KIKO在大面積“撤離”美國市場之後, 對其他區域的業務是否會造成連鎖反應呢?

對此, KIKO方面表示, 此舉不會對美國之外地區的業務有任何不良影響, 也不會造成大範圍“關店潮”。 而且, KIKO僅僅只是決定關閉美國區的大部分實體店, 在美國電商網站將繼續保持運營, 包括在亞馬遜上的零售業務也不會收到影響。

義大利作為全球60%的口紅、眼影和腮紅產品的製造地, 被稱為“彩妝界的矽谷”。 而KIKO 2016年期間銷售額達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7.24億元), 同比增長18.7%, 連續兩年被評為義大利本土美妝企業第一名。

2016年, 義大利化妝品出口總額達到4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7.18億元), 同比增長12.7%。

事實上, 海外市場對義大利本土製造的化妝品需求一直很大, 其中, 亞洲地區進口義大利化妝品的銷售額已接近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0.57億元), 其份額占其總出口量的18%, 已超越美國, 成為義大利化妝品重要的新興市場。 專家預測, 截至今年年底, 出口總額預計將達到4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68.55億元), 且未來將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近年來, 品類多而全、物美價廉的KIKO, 在中國市場也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隨著綜藝節目《女人我最大》中的彩妝師推薦, 早期, KIKO就在國內擁有了大批擁躉。 隨後, 各大社交平臺美妝博主的安利, 也讓KIKO口紅一度成為網紅產品。 雖然, 品牌目前在中國內地還沒有實體店, 但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KIKO的電商網站已開通了支付寶付款功能。 2018年, KIKO計畫進入中東、土耳其和中國內地市場。

在義大利本土風生水起的KIKO, 到了美國卻“折戟沉沙”。 可見, 化妝品零售行業發展到今天,

連鎖企業們所要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本地零售商的競爭, 還有電商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商機的同時也讓跨國經營充滿未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