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課堂」為什麼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

點擊上方“內丘發佈”即可關注哦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

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這是就當前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社會縱向流動性明顯弱化而提出來的, 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目的性, 對形成合理、公正、順暢的社會縱向流動, 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增強社會活力,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深遠影響和意義。

第一, 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群體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從一種職業向另一種職業、從一個社會階層向另一個社會階層的轉變。 一個社會能夠創造更多的縱向流動的機會, 既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徵, 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近些年來,

我國階層固化現象明顯, 中低階層上升管道日益狹窄, 跨階層縱向流動趨緩。 我國社會縱向流動性下降問題, 已引起廣泛關注。

社會縱向流動性弱化, 社會階層日趨固化, 是我國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階層固化的社會, 人們的社會地位往往由家庭背景因素決定, 人們不斷嘗試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 但通道受阻會導致努力失敗, 因而產生挫敗感。 階層固化還會導致階層分裂, 損害公平正義, 加重社會戾氣。 對這些情況不能小視, 更不能忽視, 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影響我國勞動力、人才社會縱向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型城鎮化沒有實現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縱向流動, 農民工通過代際升級改變家庭命運的願望難以實現。

二是勞動力、人才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 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有待健全。 三是基礎教育體制不公平問題突出。 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不公平, 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尤為突出。 四是農村兒童健康狀況堪憂。 農村地區孩子, 尤其是留守兒童, 存在營養不良情況, 對智力發育有影響。

第二, 深化改革, 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 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 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必須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 一是促進教育公平, 讓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地區和農民工子女。 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校需要均衡發展,

不得設置各種形式的重點校重點班, 優質教學資源在各學校充分共用, 破解公辦學校擇校難題。 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 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率先試行12年免費教育, 鞏固農村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保障農民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學, 減少留守兒童。 實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計畫, 對農村留守兒童各類保障政策摸底調查, 健全留守兒童的安全、學業、生活全方位保障體系。 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 二是促進就業創業公平, 破除勞動力、人才市場種種市場壁壘和歧視性政策規定。 推動國有單位公開公平公正擇優錄取人員, 防止“近親繁殖”。 消除就業歧視政策, 特別是針對農民工和女性勞動者的不合理就業限制條件。
改革戶籍制度, 減少戶籍對勞動力的束縛以及對人口流動的負面影響。 三是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避免弱勢階層失去流動能力。 推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滿足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求, 為其社會縱向流動提供基本保障。 四是強化尊重知識、尊重勞動的激勵機制, 營造有利於實現縱向流動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肯定人們辛勤勞動的價值, 鼓勵人們合法守法經營、勤勞實幹, 引導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靠勞動致富、靠知識致富、靠創新致富, 同時, 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向上流動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形成多元化社會縱向流動機制,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