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上海“新華

1月19日, 本市舉行新華-崇明區域醫療聯合體深化改革試點啟動大會, “健康版”新華-崇明區域緊密型醫療聯合體正式運行。 通過整合共用醫聯體內醫療衛生資源,

創新健康管理、醫聯體運行管理、分級診療和醫療保險支付模式, 為崇明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優質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在島內解決基本醫療和健康服務。 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副市長翁鐵慧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上, 崇明區衛生計生委代表區所屬公立醫療機構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簽訂合作協定。 根據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醫改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辦)、市財政局聯合印發的《新華—崇明區域醫療聯合體改革試點方案》, 新華-崇明醫聯體建立“一核二翼三會一支撐”(“1231”模式)的組織架構, 體現國家和本市對區域醫療聯合體的建設和發展導向。

“一核”是指醫聯體由新華醫院牽頭, 以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崇明區中醫醫院)為核心單位, 聯合崇明區域內二級醫療機構以及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以統一管理為紐帶, 以《章程》為規範的非獨立法人組織, 醫聯體所屬醫療機構均為獨立的事業單位法人, 堅持“五個不變”, 即:資產歸屬不變、獨立法人不變、功能不變、財政投入不變、職工身份不變。 “二翼”是指市十院崇明分院、區第三人民醫院分別在市第十人民醫院、岳陽醫院支援下, 主要承擔部分疑難疾病和常見多發病診療等。 “三會”是指醫聯體理事會、醫聯體執行委員會和醫聯體指導委員會, 分別承擔重大事項協調與決策、醫聯體運行和政策指導、試點評估等職能;醫聯體執委會委託核心醫院即新華醫院崇明分院,

對醫聯體所屬醫療機構享有管理權、經營權、考核權和分配權。 “一支撐”是指市、區各相關委辦局在醫聯體改革試點和發展過程中給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與指導。

“健康版”新華-崇明區域醫聯體將從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效果導向出發, 補短板、強弱項、建機制, 著重在健康管理、醫聯體運營管理、分級診療和醫療保險支付模式等4個方面進行探索, 先從城保物件試點, 取得初步成效後推廣到所有崇明居民, 醫聯體內各單位“上下一條心、權責一家人、管理一張網、服務一體化”, 力爭實現一系列創新突破, 努力實現“推進發展、提高效率、減輕負擔、促進健康”的多贏目標。

在管理和服務模式上, 堅持公益性方向, 中西醫並重, 促進治療、預防、保健相融合, 做到管理整合、資源盤活、服務融合, 醫聯體內部人員、資源設備等實行統一管理, 醫聯體所屬醫療機構藥品、耗材等集中採購、統一配送, 分工協作、互利共贏, 逐步實現醫聯體內健康與醫療服務分級分類品質同質化管理, 促進優質資源下沉,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堅持創新機制, 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 探索財政收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合理統籌, 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動醫聯體內“責、權、利”協同改革, 做實醫聯體醫保總額打包預付機制, 健全“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和風險分擔機制, 提升醫療機構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同時,

利用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和績效薪酬制度改革的機遇, 提高家庭醫生有效服務和管健康、管費用的能力, 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隨著醫聯體邊探索、邊推進, 從為崇明“輸血”, 進而推動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優質醫療資源不斷輸送到崇明老百姓家門口, 通過檢驗、影像、心電3個診斷中心為社區提供診斷服務, 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醫技診斷服務的同時, 縮短了就醫時間, 減輕了重複檢查造成的就醫負擔。

現在, 諸如逆行胰膽管造影術、關節鏡診療技術、腹腔鏡手術、射頻消融術, 以及肺結節和甲狀腺結節聯合門診、胃腸腫瘤聯合門診等60余項新技術、新專案被一一引入, 填補了島內醫療技術的空白。 資料顯示,2016年崇明人均期望壽命82.33歲,其中男性79.77歲,女性84.92歲;孕產婦死亡率0;嬰兒死亡率0.96‰;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32.84/10萬,各項指標均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準。

近日,“建設新華—崇明區域醫療聯合體,為老百姓提供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專案,經市民投票、醫改專家評審,當選“首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

資料顯示,2016年崇明人均期望壽命82.33歲,其中男性79.77歲,女性84.92歲;孕產婦死亡率0;嬰兒死亡率0.96‰;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32.84/10萬,各項指標均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準。

近日,“建設新華—崇明區域醫療聯合體,為老百姓提供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專案,經市民投票、醫改專家評審,當選“首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