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東省茌平縣,古時春秋諸侯會盟地,今日中國工業百強縣

茌平(chí), 位於山東省西部, 為聊城市所轄縣。 總面積1003平方公里。 總人口54萬。 茌平為中國圓鈴大棗之鄉,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中國生態文明縣、中國產業百強縣 、2017年12月, 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一、歷史沿革

1、秦置茌平縣, 治今縣西南碻磝城。 屬東郡。 《水經注·河水》:“應劭曰:茌, 山名也。 縣在山之平地, 故曰茌平也。 ”

2、東漢屬濟北國。 三國魏、晉均屬平原郡(國)。 北魏徙治今縣東南。 北齊縣廢, 隋初複置, 末年省入聊城縣。

3、唐武德四年(621年)複置。 貞觀元年(627年)又省入聊城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析聊城縣複置茌平縣, 治今茌平鎮, 屬博州。

4、元屬東昌路。 明、清屬東昌府。

5、1914年屬東臨道, 1925年屬東昌道, 1928年直屬省。 1937年後屬魯西行政區第四專區(1940年)、冀魯豫行政區第四專區(1941年)、第一專區(1942年)、第六專區(1945年)。

6、1949年屬平原省聊城專區。 1952年劃歸山東省。 1956年博平縣併入。 1967年屬聊城地區。 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 屬聊城市。

二、縣治的三次變遷

茌平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置縣以來, 隨著黃河故道的變遷, 縣城三次變遷, 共建了四座縣城。

1、在秦、漢、晉朝時期, 縣城設在碻磝城(現在的茌平南部的韓集鄉高垣牆村)。

2、晉末之東晉大興元年(西元312年), 茌平縣城由高垣牆村向東偏北遷至鼓城(又名陽城),

即今樂平鋪鎮土城村。 至南北朝北齊天寶二年(西元551年)為止在此近二百四十年。

3、隋初, 茌平縣城又向北遷到興利鎮(今杜郎口鎮杜郎口村)。 從隋初到唐貞觀元年, 興利鎮一直是茌平縣的縣城治所。

4、現在的茌平縣老城, 是1130年(金朝天會11年)興建的。

三、歷史古跡

1、張家樓革命烈士紀念碑。 張家樓抗日遺址位於聊城市茌平縣廣平鄉張家樓村。 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檯子高遺址。 檯子高遺址, 又名牡丘遺址。 1970年秋, 對遺址進行了部分試掘, 整個遺址保護完好, 文化層厚7米, 發現的石器有斧、簇、矛,

陶器有鼎、鬶、陶、罐、盆等共100多件。 陶器飾紋多見繩紋、藍紋、方格紋以及附加堆紋。 1977年12月, 被列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博平古樓。 始建于宋代, 乾隆年間重修。 樓身由四根紅色合抱大木柱擎起, 上下兩層, 斗拱飛簷, 成為博平的標誌性建築。 文革時被毀,後重修。

4、重丘。重丘即今山東茌平縣廣平鄉駐地。春秋魯襄公二十五年(西元前548年)諸侯會盟于重丘。康熙五十六年茌平知縣陳吳琰,書"重丘"碑立於該地,於碑右端說明"春秋會盟地。

5、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50米處,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練兵於此,故名教場鋪。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時被毀,後重修。

4、重丘。重丘即今山東茌平縣廣平鄉駐地。春秋魯襄公二十五年(西元前548年)諸侯會盟于重丘。康熙五十六年茌平知縣陳吳琰,書"重丘"碑立於該地,於碑右端說明"春秋會盟地。

5、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50米處,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練兵於此,故名教場鋪。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