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大寒到,只要這麼做春天不生病!(附防霾方、抗癌方)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 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

這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陰寒密佈地面, 悲風鳴樹, 寒野蒼茫, 寒氣砭骨, 地面積雪不化, 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這又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是一年“運”、“氣”迴圈變化的開始。 大寒後十五日, 壯陽就會出地驅逐陰寒, 這就是立春。 大寒過後就是新年, 你期待嗎?

大寒三候

一候雞始乳:大寒之日“雞始乳”, 雞是木畜, 提前感知到春氣, 開始孵小雞了。

二候征鳥厲疾:大寒後五日“征鳥厲疾”。 征鳥是指鷹隼之類遠飛之鳥, 厲疾是厲猛、捷速。

三候水澤腹堅:再五日“水澤腹堅”, 上下都凍透了, 寒至極處, 按物極必反原理, 堅冰深處春水生, 凍到極點, 就要開始走向消融了。

大寒民俗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此時天氣雖然寒冷, 但因為已近春天, 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

這時節, 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 醃制年肴, 準備年貨, 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 春節就要到了。

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 是一個歡快輕鬆的節氣。

小寒大寒, 殺豬過年

儘管此時節天氣寒冷, 卻抵擋不住人們“迎年”和“忙年”的熱情, 人們開始忙著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殺年豬、灌香腸、醃臘肉, 陸續為春節做準備。

祭灶: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間, 農曆臘月廿三為祭灶節, 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習俗。

傳說, 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 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 讓玉皇大帝定賞罰。 因此, 送灶時, 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化開,塗抹在灶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

常用的灶神聯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尾牙:買賣人設宴

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時至今日,尾牙祭已經慢慢退出了大寒習俗,但中國福建沿海、臺灣等一些地方仍保留著尾牙祭的傳統。

買芝麻秸

雞湯糯米飯

嶺南民諺有雲:“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幹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

在大寒時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傳統的“一九一隻雞”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裡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大寒養生

大寒期間,天氣寒冷,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適宜多吃些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羊肉等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飲食不宜過鹹,切忌寒冷食品。

大寒時節,保健以防“寒”為主。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裝;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防肺寒,喝熱粥散寒;防腰寒,雙手搓腰;防足寒,熱水泡腳。

此節氣要預防心腦血管病、肺氣腫、慢支氣管炎,早晨和傍晚儘量少出門。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室內取暖時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晾一些濕毛巾以保室內濕度。多喝白開水,補充體內水分。

冬季情緒容易低落,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改善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滑冰、跳舞、打球等。

大寒時節,雖然天氣會逐步回暖,但大家還是不要忘記了在大寒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養生要點。

注意護心

大寒這個時間段,將近年關,一些人會勞心操心。對於養生學來講,在大寒的時候,就需要特別注意養心。

養心的意思,就是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心上不要放太多事,最好是放寬自己的心,該吃吃,該睡睡。尤其是老年人,不要操勞兒女之事。

注意暖腳

大寒的時候,天氣較冷,加上許多人會外出,因此,一定要注意,對腿部的保暖。我們都知道,腳部只要保暖工作做好了,全身都會暖和,因此,大寒外出暖腳是必須的。

適宜慢動

大寒時,天氣不好,這個時間段的養生指導,是讓你儘量選擇慢運動,例如,打太極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天忙裡忙外多的話,運動可以自然省略,不必刻意去做。

減少進補

小寒時節我們推薦的是進補,但大寒時節卻不推薦進補了。而且這個時間段,一定要記得,適量開始減少你的進補量。這是因為春天將至,萬物復蘇,我們要為春天的開眼做準備。

準備春發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一年終了,從此輪回,

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了。

是不是覺得這一年去得太快,

而春天又來得太突然?

既然春天悄無聲息地來了,咱們就要做好迎接春的準備,所以,春發是必須的。春發的意思,就是做一些有利於散發的事,萬物生長,本身就是散發的過程。

所以,散散心,養精蓄銳,早晚少走動,是為春天發新芽而做的準備。

大寒養生方法

大寒節氣養生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為你介紹大寒節氣養生的14個方法,想要冬季過得好,這些方法一定要牢記哦!

1、增添衣物防寒防風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比如:在出門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添加外套,並戴上口罩、帽子和圍巾等。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應儘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作。

2、晨起冷水搓鼻子

天冷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用冷水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迴圈,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

3、寒冬適宜早睡晚起

大寒前後是一年間最冷的時節,從中醫觀點看,秋冬就得養陰收納陽氣,到了寒冬季,更得重視陽氣的收藏。中醫說到的“養陰”指的是陽氣收藏。就是說,從秋天起最好早睡早起,到了寒冬則應該早睡晚起。此外,還得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才能順應自然界陽氣收藏的特點。

4、睡覺切勿蒙頭

在冬季,氣壓比較低,空氣中含氧量相對減少。室內為了保暖,門窗封閉較嚴,通風不良。這就使室內的氧氣進一步減少,常使人感到壓抑、胸悶。有很多人喜歡蒙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於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口、鼻全都埋進被子。對此,養生保健專家忠告說,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

5、多吃根莖類蔬菜

大寒養生的基本原則應以“藏熱量”為主,植物的根莖是溫藏能量的倉庫,多吃根莖類的蔬菜,如芋頭、山藥、土豆、南瓜等,它們所具有的豐富的澱粉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快速提升人體的抗寒能力。

6、最佳養生物當屬白蘿蔔

大寒節氣,因為跨著春節,因此太多的疲勞和應酬,讓人免疫力下降,脾胃也會變得脆弱。這個時候,擁有更多維生素和更多粗纖維,更能潤肺健脾的蘿蔔,就是最佳的養生食材。這裡說的蘿蔔,既包括白蘿蔔也包括紅蘿蔔。體熱的人可以生吃它們,但最推薦的還是熟食,比如用白蘿蔔燉牛肉或用白蘿蔔羊肉來熬粥等。

7、試試營養粥

大寒節氣降至,自己動手做碗養生粥,美味又健康。如想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想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粥;心虛氣不足,桂圓煲米粥。

8、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

“大寒”節氣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適當多吃點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禦風寒的侵擾。比如:在日常飲食中常用的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都具有發散風寒的功效。如果人因外感風寒輕度感冒時,還可選用“生薑加紅糖水”來治療,具有較好療效。

9、適量吃些餃子

大寒時吃餃子也是葷素搭配的好方法。因為餃子裡既有肉餡,又有蔬菜,比較適合這個時節進食。平時吃點白蘿蔔和白菜也很不錯。生蘿蔔味辛性寒,熟蘿蔔味甘性微涼,有“小人參”之美稱。在菜肴比較豐盛的情況下,可以做一個白菜蘿蔔香菜湯,以消除體內過多的油脂。

10、入睡前熱水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入睡前以熱水泡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睡眠品質,對保健養生都有積極的意義。特別是那些深夜還在上網或伏案工作的人,睡覺之前用熱水泡腳,緩解疲勞,預防寒冷的效果更明顯。

11、有節制地飲食

寒冷會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胃腸遇寒冷刺激很容易引起功能失調,出現消化性潰瘍、胃腸道發炎、消化不良、胃脹等現象,尤其是冬天人們貪吃火鍋,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這樣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疾病。因此,大寒期間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

12、戶外運動先看“天”

民諺也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不過,專家提倡,要根據天氣情況和身體情況適當進行體育活動,鍛煉前要查看空氣品質是否適宜。室外活動要注意,不可起得太早,日出之前的空氣品質、氣溫都不適宜運動,最好等日出後再外出鍛煉。大寒時節的運動還應該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

13、多曬太陽防抑鬱

天氣寒冷,人體容易產生情緒抑鬱、懶散昏睡、昏昏沉沉的情況,可以通過勤曬太陽抵抗抑鬱情緒,心情舒展。早晨10:00到下午2:00之間的陽光最好,每次可以曬20—30分鐘。堅持下去,可以有效緩解情緒上的負能量。

14、保持心情舒暢

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可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所以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尤其是老人,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

3.大寒多按“三穴位”

1百會穴——能降血壓

百會為督脈之要穴,是諸陽集會之處,與各臟腑經絡相通,故有調整陰陽整體治療之用。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性頭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環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2期門穴——疏心解郁

大寒養生的重點在於調節肝膽經,這樣不僅能升發陽氣防風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鬱悶、壓抑的情緒。

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是臟腑之氣彙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當於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煩了,它就會站出來幫“將軍之官”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中醫古籍《傷寒論》裡認為此穴為疏泄肝膽的首選穴位,對調理肝臟有很好的效果。

3太溪穴——滋潤補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大寒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于陰虛體質偏于腎陰虛的人。

狗年春節越來越近,剩下的日子可以扳著手指頭數了。把這“3個三”告訴朋友們吧,暖暖的祝福裡還有您送給朋友的一份健康~

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爺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化開,塗抹在灶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

常用的灶神聯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尾牙:買賣人設宴

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時至今日,尾牙祭已經慢慢退出了大寒習俗,但中國福建沿海、臺灣等一些地方仍保留著尾牙祭的傳統。

買芝麻秸

雞湯糯米飯

嶺南民諺有雲:“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幹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

在大寒時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傳統的“一九一隻雞”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裡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大寒養生

大寒期間,天氣寒冷,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適宜多吃些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羊肉等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飲食不宜過鹹,切忌寒冷食品。

大寒時節,保健以防“寒”為主。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裝;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防肺寒,喝熱粥散寒;防腰寒,雙手搓腰;防足寒,熱水泡腳。

此節氣要預防心腦血管病、肺氣腫、慢支氣管炎,早晨和傍晚儘量少出門。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室內取暖時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晾一些濕毛巾以保室內濕度。多喝白開水,補充體內水分。

冬季情緒容易低落,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改善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滑冰、跳舞、打球等。

大寒時節,雖然天氣會逐步回暖,但大家還是不要忘記了在大寒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養生要點。

注意護心

大寒這個時間段,將近年關,一些人會勞心操心。對於養生學來講,在大寒的時候,就需要特別注意養心。

養心的意思,就是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心上不要放太多事,最好是放寬自己的心,該吃吃,該睡睡。尤其是老年人,不要操勞兒女之事。

注意暖腳

大寒的時候,天氣較冷,加上許多人會外出,因此,一定要注意,對腿部的保暖。我們都知道,腳部只要保暖工作做好了,全身都會暖和,因此,大寒外出暖腳是必須的。

適宜慢動

大寒時,天氣不好,這個時間段的養生指導,是讓你儘量選擇慢運動,例如,打太極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天忙裡忙外多的話,運動可以自然省略,不必刻意去做。

減少進補

小寒時節我們推薦的是進補,但大寒時節卻不推薦進補了。而且這個時間段,一定要記得,適量開始減少你的進補量。這是因為春天將至,萬物復蘇,我們要為春天的開眼做準備。

準備春發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一年終了,從此輪回,

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了。

是不是覺得這一年去得太快,

而春天又來得太突然?

既然春天悄無聲息地來了,咱們就要做好迎接春的準備,所以,春發是必須的。春發的意思,就是做一些有利於散發的事,萬物生長,本身就是散發的過程。

所以,散散心,養精蓄銳,早晚少走動,是為春天發新芽而做的準備。

大寒養生方法

大寒節氣養生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為你介紹大寒節氣養生的14個方法,想要冬季過得好,這些方法一定要牢記哦!

1、增添衣物防寒防風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比如:在出門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添加外套,並戴上口罩、帽子和圍巾等。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應儘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作。

2、晨起冷水搓鼻子

天冷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用冷水洗鼻子時,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迴圈,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

3、寒冬適宜早睡晚起

大寒前後是一年間最冷的時節,從中醫觀點看,秋冬就得養陰收納陽氣,到了寒冬季,更得重視陽氣的收藏。中醫說到的“養陰”指的是陽氣收藏。就是說,從秋天起最好早睡早起,到了寒冬則應該早睡晚起。此外,還得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才能順應自然界陽氣收藏的特點。

4、睡覺切勿蒙頭

在冬季,氣壓比較低,空氣中含氧量相對減少。室內為了保暖,門窗封閉較嚴,通風不良。這就使室內的氧氣進一步減少,常使人感到壓抑、胸悶。有很多人喜歡蒙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於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口、鼻全都埋進被子。對此,養生保健專家忠告說,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

5、多吃根莖類蔬菜

大寒養生的基本原則應以“藏熱量”為主,植物的根莖是溫藏能量的倉庫,多吃根莖類的蔬菜,如芋頭、山藥、土豆、南瓜等,它們所具有的豐富的澱粉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快速提升人體的抗寒能力。

6、最佳養生物當屬白蘿蔔

大寒節氣,因為跨著春節,因此太多的疲勞和應酬,讓人免疫力下降,脾胃也會變得脆弱。這個時候,擁有更多維生素和更多粗纖維,更能潤肺健脾的蘿蔔,就是最佳的養生食材。這裡說的蘿蔔,既包括白蘿蔔也包括紅蘿蔔。體熱的人可以生吃它們,但最推薦的還是熟食,比如用白蘿蔔燉牛肉或用白蘿蔔羊肉來熬粥等。

7、試試營養粥

大寒節氣降至,自己動手做碗養生粥,美味又健康。如想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想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粥;心虛氣不足,桂圓煲米粥。

8、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

“大寒”節氣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適當多吃點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禦風寒的侵擾。比如:在日常飲食中常用的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都具有發散風寒的功效。如果人因外感風寒輕度感冒時,還可選用“生薑加紅糖水”來治療,具有較好療效。

9、適量吃些餃子

大寒時吃餃子也是葷素搭配的好方法。因為餃子裡既有肉餡,又有蔬菜,比較適合這個時節進食。平時吃點白蘿蔔和白菜也很不錯。生蘿蔔味辛性寒,熟蘿蔔味甘性微涼,有“小人參”之美稱。在菜肴比較豐盛的情況下,可以做一個白菜蘿蔔香菜湯,以消除體內過多的油脂。

10、入睡前熱水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入睡前以熱水泡泡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睡眠品質,對保健養生都有積極的意義。特別是那些深夜還在上網或伏案工作的人,睡覺之前用熱水泡腳,緩解疲勞,預防寒冷的效果更明顯。

11、有節制地飲食

寒冷會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胃腸遇寒冷刺激很容易引起功能失調,出現消化性潰瘍、胃腸道發炎、消化不良、胃脹等現象,尤其是冬天人們貪吃火鍋,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這樣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疾病。因此,大寒期間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

12、戶外運動先看“天”

民諺也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不過,專家提倡,要根據天氣情況和身體情況適當進行體育活動,鍛煉前要查看空氣品質是否適宜。室外活動要注意,不可起得太早,日出之前的空氣品質、氣溫都不適宜運動,最好等日出後再外出鍛煉。大寒時節的運動還應該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

13、多曬太陽防抑鬱

天氣寒冷,人體容易產生情緒抑鬱、懶散昏睡、昏昏沉沉的情況,可以通過勤曬太陽抵抗抑鬱情緒,心情舒展。早晨10:00到下午2:00之間的陽光最好,每次可以曬20—30分鐘。堅持下去,可以有效緩解情緒上的負能量。

14、保持心情舒暢

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可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所以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尤其是老人,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

3.大寒多按“三穴位”

1百會穴——能降血壓

百會為督脈之要穴,是諸陽集會之處,與各臟腑經絡相通,故有調整陰陽整體治療之用。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性頭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環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2期門穴——疏心解郁

大寒養生的重點在於調節肝膽經,這樣不僅能升發陽氣防風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鬱悶、壓抑的情緒。

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是臟腑之氣彙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當於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煩了,它就會站出來幫“將軍之官”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中醫古籍《傷寒論》裡認為此穴為疏泄肝膽的首選穴位,對調理肝臟有很好的效果。

3太溪穴——滋潤補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大寒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于陰虛體質偏于腎陰虛的人。

狗年春節越來越近,剩下的日子可以扳著手指頭數了。把這“3個三”告訴朋友們吧,暖暖的祝福裡還有您送給朋友的一份健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