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唐山首個魚菜共生系統專案在曹妃甸投入運行(圖)

圖為正在運行的魚菜共生系統。 記者 黃志山 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黃志山 通訊員 李連君)近日, 曹妃甸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野特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 建設完工並投入運行。 據介紹, 這是我市首個魚菜共生項目。

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 魚產生的排泄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 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 物種間和諧共生運行, 雙方形成生態互利關係, 是一種可持續迴圈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

記者在魚菜共生專案現場看到,

在一個長100多米的大棚裡, 種養區域整體呈一長長的“回”字, 中間的種植區放置著兩排種植槽, 裡面蔬菜繁茂;四圍的養魚池將種植區環繞, 裡面用網攔出來兩到三個區域, 分別放養觀賞魚類和食用魚。 在觀賞魚區, 遊弋著幾百條顏色各異的錦鯉。 水池兩側是長管道, 管道上也生長著各式各樣的蔬菜。

記者注意到, 在種植區, 蔬菜不是長在泥土裡, 而是長在一粒粒鵪鶉蛋大小的陶粒上。 “這些陶粒既可以為蔬菜保持適當的水分, 還有過濾功能。 ”民悅生態園生產經理高福衛介紹, “養殖池排放的水經由硝化床微生物處理後, 進入蔬菜栽培系統, 經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過濾後, 水返回至養殖池。

就這樣水在養殖池、濾液床、種植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閉路迴圈, 實現了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 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係。 ”

據介紹, 魚菜共生最初源於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的園藝愛好者, 近幾年, 規模化的魚菜共生系統逐步在世界各地建設投產。 根據相關資料, 相對于傳統種養模式, 魚菜共生可節水90%, 節省土地80%, 節省肥料85%, 在不施農藥的情況下減少75%以上的病蟲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