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6年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背後的故事

都市時報記者 李垚垚 供圖

雲南省利用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種質選育的玉米品種, 2009年彌勒

王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CIMMYT玉米資源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應用、高產抗病廣適小麥新品種國審“雲麥53”的選育及應用,

分別榮獲2016年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創業類)一等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4月11日, 在雲南省科技廳的帶領下, 企業和2個專案的相關負責人, 給大家做了詳細的介紹。

獎牌和各類罐頭

“王國食品”創造雲南生產出口罐頭最好水準

自1976年的元陽縣罐頭廠開始, 歷經41年的發展, 王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創造了雲南生產出口罐頭食品最好歷史水準, 為支撐引領大健康食品產業走向高效、生態、營養、健康起到積極的示範促進作用。 企業從雲南食品百強邁入全國優秀食品龍頭企業先進行列, 連續三屆被認定為全國優秀食品工業龍頭企業。

“按照歐洲的罐頭儲藏標準, 最短儲藏時間也需要達到4年左右, 但剛開始我們的儲藏時間最長也僅能達到1年多, 我們的產品自然是沒有什麼競爭力的。 現在隨著加工技術和設備的不斷完善我們的出口罐頭品質已經達到最好水準, 出口的產品也從單一的水果罐頭到現在的洋薊、青刀豆、甜椒、甜玉米等種類的罐頭。

”王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趙素留回憶起從業的31年來, 雲南生產出口罐頭食品跨過的多個難關, 有欣慰也有感慨。

罐藏食品是食品工業中一個重要的門類, 對推進食品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消費需求、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及對外貿易起到重要作用。 趙素留所帶領的昆明王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此次獲得的獎項是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技創業類)一等獎, 說起該公司的獲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2011年, 公司大膽突破果蔬罐頭食品加工、綠色儲藏、工藝控制、品質安全等3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 開發出國際市場亟需的洋薊、青刀豆、甜椒、甜玉米、食用菌、蠶豆等雲南優勢特色高新技術果蔬農產品食品拓展國際市場。

多年來, 經過不斷地發展, 昆明王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有12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出口潛力巨大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高端罐藏食品入選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 占雲南入選總量的1.6%, 占農產品類入選總量的14.8%, 7項具有較強創新性和競爭性、獨特先進性的綠色優質安全罐頭食品被認定為雲南省重點新產品, 占近兩年雲南省重點新產品242項的2.89%。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重點新產品產值100%。

“雲優167、雲瑞506”玉米育成提升玉米營養含量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種質遺傳基礎狹窄是我國玉米生產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提高品種抗逆性與品質改良是我國玉米育種的重要方向。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CIMMYT玉米資源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應用專案突破諸多瓶頸, 增加乾旱地區玉米產量、提高玉米營養價值, 在種質創新、品質改良、抗病和耐旱等關鍵育種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獲得2016年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該專案建立了高賴氨酸和高維A多基因聚合體系,將玉米中維生素A的合成理論應用於玉米育種中,實現了優質蛋白和高維A兩個性狀的同時改良,在應用研究方面取得實質性創新;育成了優質蛋白玉米品種“雲優167”和高維A品種“雲瑞506”,其中“雲瑞506”的維A含量超過國際生物強化(HarvestPlus)專案的目標,在高維A育種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此外,CIMMYT玉米資源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應用專案,還在高抗灰斑病熱帶玉米自交系中定位到兩個新的抗灰斑病QTL。明確了NDVI和葉片衰老度等重要耐旱鑒定指標,建立了玉米耐旱育種體系,育成品種“雲瑞47”創下低緯高原嚴重乾旱條件下百畝平均905千克的高產記錄,在耐旱育種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13—2015年,項目育成的14個優良雜交玉米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1404.0萬畝,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11.7億元的經濟效益,年純收益為70.12,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動了整個雲南玉米產業的發展。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番興明介紹,兩個新培育的品種不僅為乾旱地區的玉米種植大大提高產量,還提高了玉米的營養價值。普通的玉米裡面含有的醇溶蛋白,人吃了後不容易消化,而且它的蛋白質利用率低,通過高賴氨酸基因聚合體系提高了玉米的蛋白質利用率。在很多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因維生素的補充患而導致夜盲症,培育高維A解決玉米維生素不足的問題。“乾旱地區種植這兩個品種,產量提高了20%到30%甚至是50%,在獨龍江、丘北、武定等多個扶貧點,我們都有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給他們種植。”

抗灰斑病玉米品種

“雲賣53”創下我國冬播小麥最高單產記錄

經過20餘年的選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還聚合了高產抗病廣適綜合性狀十分突出的小麥新品種“雲麥53”。該品種,2012年,在麗江2400米海拔地區,部級實打驗收單產724.5公斤,創國家冬播春性小麥實收最高單產記錄 ;2015年6月麗江市級實打驗收單產700.1公斤;2015年鎮雄縣種植在山地的單產達675.8公斤。

麥類課題組主持人、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雲南分中心主任于亞雄介紹,“雲麥53”突出的優良特性包括高產、抗性好、適應性廣。是雲南省唯一通過國審小麥新品種,也是雲南省三大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麥)迄今通過國家審定3個品種(雲甜玉1號、雲麥53、天玉3000)之一。單品種年度種植面積,連續3年突破百萬畝,2013~2015年累計種植405.52 萬畝,新增糧 1.74 億公斤,新增產值 4.04 億元。

高產創建中百畝連片多年多點產量超過500公斤/畝,生產應用中增產幅度顯著達38~52公斤;多年多點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鑒定都表現好;雲南省16個州(市)均有種植,並適宜田、地種植 ,從海拔900米的德宏到3190米的德欽縣(測產 462.7 公斤),四川、貴州、重慶、湖北等均有種植,其中在湖北襄樊的種植,實現雲南小麥品種在長江以北地區生產應用上零的突破,還引入緬甸、老撾種植。

獲得2016年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該專案建立了高賴氨酸和高維A多基因聚合體系,將玉米中維生素A的合成理論應用於玉米育種中,實現了優質蛋白和高維A兩個性狀的同時改良,在應用研究方面取得實質性創新;育成了優質蛋白玉米品種“雲優167”和高維A品種“雲瑞506”,其中“雲瑞506”的維A含量超過國際生物強化(HarvestPlus)專案的目標,在高維A育種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此外,CIMMYT玉米資源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及應用專案,還在高抗灰斑病熱帶玉米自交系中定位到兩個新的抗灰斑病QTL。明確了NDVI和葉片衰老度等重要耐旱鑒定指標,建立了玉米耐旱育種體系,育成品種“雲瑞47”創下低緯高原嚴重乾旱條件下百畝平均905千克的高產記錄,在耐旱育種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13—2015年,項目育成的14個優良雜交玉米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1404.0萬畝,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11.7億元的經濟效益,年純收益為70.12,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動了整個雲南玉米產業的發展。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番興明介紹,兩個新培育的品種不僅為乾旱地區的玉米種植大大提高產量,還提高了玉米的營養價值。普通的玉米裡面含有的醇溶蛋白,人吃了後不容易消化,而且它的蛋白質利用率低,通過高賴氨酸基因聚合體系提高了玉米的蛋白質利用率。在很多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因維生素的補充患而導致夜盲症,培育高維A解決玉米維生素不足的問題。“乾旱地區種植這兩個品種,產量提高了20%到30%甚至是50%,在獨龍江、丘北、武定等多個扶貧點,我們都有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給他們種植。”

抗灰斑病玉米品種

“雲賣53”創下我國冬播小麥最高單產記錄

經過20餘年的選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還聚合了高產抗病廣適綜合性狀十分突出的小麥新品種“雲麥53”。該品種,2012年,在麗江2400米海拔地區,部級實打驗收單產724.5公斤,創國家冬播春性小麥實收最高單產記錄 ;2015年6月麗江市級實打驗收單產700.1公斤;2015年鎮雄縣種植在山地的單產達675.8公斤。

麥類課題組主持人、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雲南分中心主任于亞雄介紹,“雲麥53”突出的優良特性包括高產、抗性好、適應性廣。是雲南省唯一通過國審小麥新品種,也是雲南省三大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麥)迄今通過國家審定3個品種(雲甜玉1號、雲麥53、天玉3000)之一。單品種年度種植面積,連續3年突破百萬畝,2013~2015年累計種植405.52 萬畝,新增糧 1.74 億公斤,新增產值 4.04 億元。

高產創建中百畝連片多年多點產量超過500公斤/畝,生產應用中增產幅度顯著達38~52公斤;多年多點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鑒定都表現好;雲南省16個州(市)均有種植,並適宜田、地種植 ,從海拔900米的德宏到3190米的德欽縣(測產 462.7 公斤),四川、貴州、重慶、湖北等均有種植,其中在湖北襄樊的種植,實現雲南小麥品種在長江以北地區生產應用上零的突破,還引入緬甸、老撾種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