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國家天文臺與阿裡雲聯合啟動“天文資料採擷”天池大賽

速途網1月19日消息(報導:李楠)今天, 在國家天文臺-阿裡雲天文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2017年度工作會議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台長嚴俊、阿裡雲總裁胡曉明共同宣佈啟動“天文資料採擷”天池大賽。

[圖注:嚴俊、胡曉明共同開啟“天文資料採擷”天池大賽]

大賽要求參賽者對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觀測獲得的上千維光譜資料進行分類, 設計出高效高準確率的天體分類演算法。 組委會提供了郭守敬望遠鏡所採集到的百萬級別的真實光譜資料, 每一條光譜資料包含3690-9100埃波長範圍內的一系列輻射強度值, 其對應天體類型已經確認並同時提供。 這些資料將説明參賽者建立和測試演算法模型。

阿裡雲與國家天文臺的深度技術合作開創天文學研究的新氣象。 自2016年7月青年論壇以來, 雙方就大資料時代的跨領域天文科研達成共識, 並於10月杭州雲棲大會上正式達成戰略合作。

這是中國天文研究學界與雲計算產業界的首次跨界合作, 一年多以來, 阿裡雲在存儲、人工智慧、超大規模計算領域的技術優勢, 全面應用於天體物理研究領域, 天文學界結出豐碩成果。

嚴俊台長表示:“雙方合作是基礎科學研究機構與前沿互聯網企業前瞻性、探索性的聯合。 一年來, 戰略框架快速落地, 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我對雙方的合作很滿意並充滿期待, 相信這種科學前沿與技術前沿的強強聯手必將促生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成果。 ”

天文學是典型的資料密集型學科, 與雲計算、人工智慧的結合具備歷史必然性。 作為國內最早參與天文基礎學科的雲計算公司, 阿裡雲的征途有前沿技術,

更有星辰大海。

阿裡雲總裁胡曉明表示:“大開腦洞的科學探索, 離不開腳踏實地的計算求證。 中國天文能力聯合中國計算能力, 這正是雲計算作為社會普惠科技力量的價值。 ”

[圖注:國家天文臺-阿裡雲戰略合作發佈]

以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成功上雲為標誌,

國家天文臺打造了一個全球天文資源分享與科研平臺, 實現天文資料的全球讀、全球寫, 其中包括我國天文學領域第一個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LAMOST(郭守敬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

近期, 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 DR2的3.5億天體資料也已完成雲端存儲, 向全球開放共用。 通過阿裡雲提供的Docker集群、人工智慧等技術, 雲上科研大大提升了科學家的工作效率, 最多可將原來一個星期的工作縮短到8個小時完成。

[圖注:中國虛擬天文臺雲節點]

資料統計顯示, 全國天文學家有三千位左右, 卻有兩萬多位天文愛好者通過中國虛擬天文臺找到了“組織”, 培育了天文領域的後備力量, 拓展了愛好者的視野。 其中一名來自合肥的10歲小學生, 借助天文臺的共用資料成功發現一顆超新星, 成為了全球發現超新星年紀最小的人之一。

2017年11月, 在天文臺與阿裡雲的共同推動下, 首套天文教學叢書《互動式天文教學指導叢書》小學卷《小學天文教學(教師用書)》出版, 天文大資料正式進入小學課堂。

天文學是應用最廣泛的基礎學科, 不僅能揭開宇宙起源的秘密,還能拯救生命。去年12月,伊朗、伊拉克邊境地區發生7.8級地震,7萬人無家可歸,當時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國家天文臺-阿裡雲天文臺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迅速回應,調用阿裡雲在歐州、美國等地的全球能力,極速推送應急資料説明減災。

不僅能揭開宇宙起源的秘密,還能拯救生命。去年12月,伊朗、伊拉克邊境地區發生7.8級地震,7萬人無家可歸,當時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國家天文臺-阿裡雲天文臺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迅速回應,調用阿裡雲在歐州、美國等地的全球能力,極速推送應急資料説明減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