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做好這3點很重要

文 / 郭媛方

編輯 / 宋瑜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 孩子明明犯了錯, 卻怎麼也不肯承認,有時脾氣甚至比你還大, 你越是說不可以, 他越是做給你看, 就像一頭倔強的小毛驢, 跟你胡攪蠻纏, 對你又踢又打, 這些行為何止不可愛, 簡直不可理喻。

你用過很多方法, 試圖讓孩子好好認錯, 可最終失敗了, 你困惑, 那個倔強的、拒不認錯的孩子, 到底怎麼了?

答案, 也許就藏在你和孩子的關係裡。

01

上週末, 和其他孩子的家長一起帶孩子們聚會。 遊樂場裡, 小傢伙們玩得很興奮, 我們則站在不遠處閒聊, 這時, 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昊媽發現, 她家昊昊正高舉拳頭, 而對面的小朋友一臉委屈, 滿眼含淚, 顯然, 昊昊惹禍了, 他打了人。

昊昊媽快速跑過去, 嚴厲說道:跟小朋友道歉!昊昊哇地哭出來, 憤怒的小拳頭狠狠地捶向媽媽, 場面一下子混亂起來。

自家孩子惹事了, 必須要給人一個交代,

理智且周全的父母, 尤其傾向于立刻批評孩子, 以示必要的禮節。

可我們恰恰忘記了, 衝突中的孩子都不好過。 打人的忐忑, 被打的難過。 他們的情緒都緊繃著, 需要被安撫, 在情緒被疏解之前, 他們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而家長一上來就冰冷地告訴他:你錯了, 就像是對著一個陷入泥濘的人, 言辭犀利地批判, 這只能激化孩子的情緒, 讓他感到深刻的孤獨:我陷入困難的時候, 我的媽媽卻站在我的對立面。

02

孩子犯錯了反倒表現倔強, 還沖你發脾氣, 其實是在通過“發脾氣”傳達一個資訊:我不舒服, 爸爸媽媽, 我需要你們的理解、支援和幫助。

可惜, 很多父母沒能看到孩子的真正需要, 他們急於管教孩子, 糾正孩子的過錯,

最後反倒將問題更複雜化, 和孩子陷入了一場不必要的爭戰。

這樣的困境現實中很常見, 打破困境的唯一方法, 就是先看見孩子的內心情緒, 和孩子建立聯結, 再確定要不要糾錯, 如何糾錯。

03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有陣子, 我兒子在他爸面前顯得特別倔。

比如明明字寫錯了, 爸爸指出來, 他就是不承認, 還情緒激動地跟爸爸吼。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 孩子爸氣得把本子筆一甩走開了, 兒子則獨自氣鼓鼓地杵在原地。

有一次, 我回到家, 爺倆正以這樣的姿勢僵持著, 我走過去, 輕輕摸了摸兒子的腦袋。 他的眼淚立馬大顆大顆地掉下來, 我靜靜陪著他, 直到他情緒平復。 然後他自己主動把之前老爸指出來的那些錯誤, 逐一更正了過來。

為什麼孩子會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態度呢?因為孩子爸是個嚴謹、較真的人, 總是盯著兒子的錯處, 這讓兒子很不舒服, 所以才會反抗, 他的反抗方式就是——故意錯, 小傢伙在用逆反的姿勢向爸爸宣告: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

孩子就是在錯誤中不斷學習並增長智慧的,

沒犯過錯的孩子, 他長不大。

避免在孩子犯錯惹事的時候, 輕易貼標籤, 你若信任孩子, 孩子會以行動去證明, 他配得上你的信任。

先關注孩子

而不是錯誤本身

一個朋友告訴我, 孩子竟然在學校拿別人的東西, 回來被她狠狠地罵了一頓。 媽媽覺得太丟人了讓孩子去和對方道歉,孩子就是不願意。還不理爸爸媽媽,也不願意做作業。

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嗎?不,他在用憤怒排解內心的恐懼與脆弱!我犯錯了,心裡很怕,可在媽媽眼裡,她的面子最重要。

借這個例子,想跟所有父母提個醒:孩子犯了錯的當下,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你都該第一時間關注他的需求是什麼,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要讓孩子知道,比起外在事物,你在意的是孩子這個人,然後引導孩子如何通過正確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孩子犯錯的那一刻,ta的確不可愛,但也最需要你的愛,你需要確保,哪怕全世界都去指責孩子,起碼還有你站在ta身後。

使用共情的態度和技巧

當他犯錯了,你著急忙慌去糾錯,他不僅聽不見,還容易逆反。相反,若孩子犯了錯,你能忍住不教訓他、打罵他,亦不企圖立刻糾正他,而是看見並理解他的情緒,才非常非常可貴。

哪怕孩子真的不講理、大發脾氣,你對孩子情緒的照見,你對孩子攻擊性(跟你捶打撕扯)的耐受,你的溫柔篤定,都會保護孩子,幫孩子擺脫那些黑暗的感受,給孩子戰勝困境的勇氣和力量。

當然,除了共情的態度,你還需要共情的技巧。下面這個句式非常實用:“我看見(客觀描述孩子的言行造成的局面),我感到(害怕/擔心/震驚/不舒服……等具體感受),我認為(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自己的建議等)。”

這個表達能幫父母更靠近孩子的心。沒有辱駡、斥責和巴掌的情況下,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更為理性地去考慮問題,進而主動調整自己的偏差行為,以便更符合社會規範,更為大眾接受。

若這個溝通法你用過一次兩次沒效果,那就再試三次、四次、更多次。溫和卻堅定地去影響孩子,孩子最終會明白,你的底線在哪裡,哪些事情可以做,而哪些不能。

當孩子犯了錯,請把它看成一個機會,而不是一個麻煩,當孩子犯錯了還發脾氣,請把它聽做一個求助信號,而不是一個攻擊。

若你回應得恰當,孩子不僅能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教訓,還將從你這裡接收到重要的價值觀和信念,包括:我的人身安全和我的感受,比起錯誤本身重要的多;我是被愛著的;我能搞定我惹的禍……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確認:我是被理解和尊重的;爸爸媽媽跟我在一起。

爾後,不需用力的“管”和“教”,孩子自會心甘情願,與你合作。

願每一個用愛守護的孩子,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如果您有任何家庭教育問題請直接上我們的教子無憂平臺(www.spc-360.com)來諮詢我們的專業老師們吧!

媽媽覺得太丟人了讓孩子去和對方道歉,孩子就是不願意。還不理爸爸媽媽,也不願意做作業。

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嗎?不,他在用憤怒排解內心的恐懼與脆弱!我犯錯了,心裡很怕,可在媽媽眼裡,她的面子最重要。

借這個例子,想跟所有父母提個醒:孩子犯了錯的當下,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你都該第一時間關注他的需求是什麼,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要讓孩子知道,比起外在事物,你在意的是孩子這個人,然後引導孩子如何通過正確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孩子犯錯的那一刻,ta的確不可愛,但也最需要你的愛,你需要確保,哪怕全世界都去指責孩子,起碼還有你站在ta身後。

使用共情的態度和技巧

當他犯錯了,你著急忙慌去糾錯,他不僅聽不見,還容易逆反。相反,若孩子犯了錯,你能忍住不教訓他、打罵他,亦不企圖立刻糾正他,而是看見並理解他的情緒,才非常非常可貴。

哪怕孩子真的不講理、大發脾氣,你對孩子情緒的照見,你對孩子攻擊性(跟你捶打撕扯)的耐受,你的溫柔篤定,都會保護孩子,幫孩子擺脫那些黑暗的感受,給孩子戰勝困境的勇氣和力量。

當然,除了共情的態度,你還需要共情的技巧。下面這個句式非常實用:“我看見(客觀描述孩子的言行造成的局面),我感到(害怕/擔心/震驚/不舒服……等具體感受),我認為(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自己的建議等)。”

這個表達能幫父母更靠近孩子的心。沒有辱駡、斥責和巴掌的情況下,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更為理性地去考慮問題,進而主動調整自己的偏差行為,以便更符合社會規範,更為大眾接受。

若這個溝通法你用過一次兩次沒效果,那就再試三次、四次、更多次。溫和卻堅定地去影響孩子,孩子最終會明白,你的底線在哪裡,哪些事情可以做,而哪些不能。

當孩子犯了錯,請把它看成一個機會,而不是一個麻煩,當孩子犯錯了還發脾氣,請把它聽做一個求助信號,而不是一個攻擊。

若你回應得恰當,孩子不僅能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教訓,還將從你這裡接收到重要的價值觀和信念,包括:我的人身安全和我的感受,比起錯誤本身重要的多;我是被愛著的;我能搞定我惹的禍……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確認:我是被理解和尊重的;爸爸媽媽跟我在一起。

爾後,不需用力的“管”和“教”,孩子自會心甘情願,與你合作。

願每一個用愛守護的孩子,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如果您有任何家庭教育問題請直接上我們的教子無憂平臺(www.spc-360.com)來諮詢我們的專業老師們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