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巍山不愧為名小吃之鄉!連村子都以”食“為名!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發佈

國家數位出版轉型示範單位

全國年度最佳畫報

有食村, 座落於巍山縣東山腳下, 由上村、下村兩個自然村組成。

全村有三百多戶近兩千人, 居民均屬字姓彝族, 是巍山境內彝族聚居的較大村落之一。

有食村開基建村的確切年代已無法考證。 但據收集到的碑銘和墓誌記載來看, 該村的建村年代應在明代以前, 字姓彝族在有食村已至少生活了八百年以上。

據傳, 有食村字姓彝族為唐代南詔國蒙姓王族的後裔。 南詔後期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 奪取了王位, 南詔國滅亡。 為剷除後患, 鄭買嗣在政變中瘋狂屠殺南詔國蒙氏王族成員, 從屠刀下僥倖逃生的蒙氏王族成員被迫四散躲藏。 為躲避追殺, 這些倖存的王族成員只好改名換姓以求生存。 改“字”姓後裔保留了“蒙”字的偏旁以示不忘祖先之意。 有食村的字姓彝族就是改姓“字”姓的這部分南詔王族成員的後代。

明洪武年間, 有食村始祖字禮達率部歸附明軍, 協助明軍平定大理國地方割據勢力, 後在軍中任職。 明正統十三年, 字禮達之子字琮征戰傣族土司思任法叛亂有功被敕封武德將軍, 准其子孫承襲。 字琮之子字瑛承襲父職, 後征戰貴州東苗反叛, 升職之正千戶, 去世後被彝族土主崇拜風俗奉為土主, 尊呼為“阿公老爹”。

今天的有食村,還保留往昔軍中後人建設的痕跡。兩層高的寨門下,一扇厚厚的木門,守護著幾百年的古寨。寨門上層是夜晚值守的房間,依然殘留的箭垛口,讓人回想起古時那個盜寇流竄的年代。這個屹立幾百年的寨門守護著有食村的村民。走進一家古樸的雕花木門後,更是別見洞天,漢族樣式的四合院,離奇地在院前院後的隱蔽地方有著前後相通的小門,如遇突發情況,村中所有的人家都可相互通聯,共同防禦。這估計也是出身軍營的老祖定居此,出於軍事防禦的構想才有了這樣的村寨結構。走過村中雕樑畫棟的門樓,讓我驚訝一個彝族村寨竟然將漢文化演繹得如此精彩。

然而這個曾經身世傳奇、英雄輩出的有食村,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與周邊回、漢村子相比,卻越來越顯得蒼老,越來越貧困落後,成了一個讓人難以相信昔日曾經輝煌的少數民族落後村寨。為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在省、州民委的關心支持下,該村列入2013年度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實施後,有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髒、亂、差的落後彝村,飛躍成為民族團結、欣欣向榮的新彝村。

今天的有食村,再不是舊模樣,村內呈現出團結、文明、整潔、向上的良好風氣,全村愛護環境,愛護名聲,人人新風貌,處處新氣象,古彝村又煥發出了青春。

文圖/張恒釗

今天的有食村,還保留往昔軍中後人建設的痕跡。兩層高的寨門下,一扇厚厚的木門,守護著幾百年的古寨。寨門上層是夜晚值守的房間,依然殘留的箭垛口,讓人回想起古時那個盜寇流竄的年代。這個屹立幾百年的寨門守護著有食村的村民。走進一家古樸的雕花木門後,更是別見洞天,漢族樣式的四合院,離奇地在院前院後的隱蔽地方有著前後相通的小門,如遇突發情況,村中所有的人家都可相互通聯,共同防禦。這估計也是出身軍營的老祖定居此,出於軍事防禦的構想才有了這樣的村寨結構。走過村中雕樑畫棟的門樓,讓我驚訝一個彝族村寨竟然將漢文化演繹得如此精彩。

然而這個曾經身世傳奇、英雄輩出的有食村,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與周邊回、漢村子相比,卻越來越顯得蒼老,越來越貧困落後,成了一個讓人難以相信昔日曾經輝煌的少數民族落後村寨。為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在省、州民委的關心支持下,該村列入2013年度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實施後,有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髒、亂、差的落後彝村,飛躍成為民族團結、欣欣向榮的新彝村。

今天的有食村,再不是舊模樣,村內呈現出團結、文明、整潔、向上的良好風氣,全村愛護環境,愛護名聲,人人新風貌,處處新氣象,古彝村又煥發出了青春。

文圖/張恒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