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冬藏到底藏什麼:藏身體,保溫暖

受訪專家: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 呂沛宛

編者的話:中醫有“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之說。 冬者, 天地閉藏, 水冰地坼。 此時, 自然界陰盛陽衰, 萬物蟄伏, 生機潛藏, 以待來春。 人的養生也要著眼于“藏”, 即天人合一。 不論是民間俗稱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還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 都表明了冬天不“養藏”, 對身體健康不利。 那麼, 冬藏到底藏什麼、怎樣藏?中醫專家為您詳細解答。

藏身體, 保溫暖

“三九、四九, 關門縮手。 ”冬季衣著過少、過薄或室溫過低, 容易消耗陽氣, 導致經絡不暢,

引起身體不適甚至發生疾病。 中醫認為, 冬天應祛寒保暖, 護藏陽氣, 尤其要護好以下5個關鍵部位。

腳。 腳是身體陽經的末尾、陰經的開頭, 是人體陰氣最重的地方, 所以腳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 若受到外部寒氣侵襲, 腳部的血液就會淤積, 導致迴圈不暢, 進而引起感冒、發燒等疾病。 此外, 腳掌遠離心臟, 血液供應少, 表面脂肪薄, 保溫力差, 且與上呼吸道, 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繫。 所以, 腳一旦受寒, 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 患上感冒等多種疾病。

五臟六腑在腳部都有對應的反射區, 尤其是腳腕以下部分, 刺激或鍛煉這裡, 能通過經絡給全身器官帶來積極的、有益的影響。 每日熱水泡腳20分鐘,

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經脈。

2.頸。 脖子是寒氣入侵的主要位置, 頸部受涼, 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 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 不利於腦部供血。 因此, 很多人一換季就咳嗽、咽炎復發、頭痛, 其主要根結就在頸部。 圍一條適合的圍巾, 即可避免著涼。

3.膝。 很多女孩子秋冬季節仍然穿露膝短裙, 這對膝關節是一種傷害。 由於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對溫度和氣壓變化特別敏感, 受涼後, 會導致周圍的血液迴圈變差, 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變化, 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 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

進而引發關節炎。 因此, 冬季要注意適度運動, 保持膝關節溫度, 不輕易露出膝關節。

4.肩膀。 秋冬縮在溫暖的被子裡, 只要一露出肩膀, 就會覺得很冷, 甚至肩膀又疼又酸。 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持肩部暖和, 遠離露肩裝, 睡覺時也不要露出肩膀。

5.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 甚至疼痛;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很大。 因此, 女性日常最好穿個護肚子的小背心, 遠離露臍服裝, 且無論室內溫度多高, 晚上睡覺也要蓋好被子, 不要露出腹部, 否則受涼, 輕則腹瀉腹痛, 重則引起腸炎。

藏肝腎,護陽氣

腎為先天之本,屬水;肝屬木,水生木,冬天養好腎,春天肝的生髮功能就會得到滋養,才有生髮之力。藏肝腎,要做到以下幾點:

1.早睡晚起,順應天時。《黃帝內經》記載,“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2.少喝酒。《黃帝內經·素問》載文,過度飲酒可使人“半百而衰”,一是因酒氣容易釀生陽熱之邪,使腠理疏鬆,更易感染風邪;二是因為酒性悍疾,容易使身體氣機逆亂,影響健康。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風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兩為限,但也要因人而異。

3.適度運動。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季氣溫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適度運動,生髮自身陽氣,同樣可以暖身抗寒,是“主動避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練不要太早,有太陽的天氣,最好等到陽光出來再晨練,運動強度也不宜太大,微微發熱即可,太極拳、養生氣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藏能量,打基底

中國歷來有“補冬”的習俗,“冬季補一補,來春打老虎”。冬季應當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並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較清淡溫和且能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食補應該因人、因地而異,吃什麼、做什麼,都要適可而止,根據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養生原理。總的來講,健康人食補應注意均衡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礦物質、低脂肪的食物為佳,如雞蛋、牛奶、瘦肉、魚、蝦、豆漿、龍眼、大棗等,還應多喝熱湯,以滋補臟腑,增進食欲,祛寒保暖。

已經出現不適症狀的人,則應辨證食補。

經常感到四肢乏力、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動則出虛汗的人,為氣虛,可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五味子等益氣藥物,和黃豆、大棗、栗子、胡蘿蔔、牛肉等搭配燉煮食用。

常常面色枯黃、口唇蒼白、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的人,則為血虛,可選用阿膠、桂圓肉、當歸、熟地、白芍、黨參,或十全大補丸、滋補膏等養血藥,和龍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食品搭配燉煮食用。

手腳不溫、怕冷、夜尿多,或出現性機能衰退,表現為遺精、陽痿等的人為陽虛,可選用鹿茸片、參茸片、巴戟天、仙靈脾、蛤蚧等助陽益火藥,和核桃、蝦、羊肉、海參等食品搭配燉煮食物。

經常有低熱、下午面部潮紅、夜間盜汗、手腳心發燙及口幹、眼目乾澀等症狀的人為陰虛,應選用天冬、麥冬、生地、枸杞、玉竹、龜板或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補腎藥材,和梨、桑椹、甘蔗、藕、銀耳、鴨肉等食品搭配燉煮食用。

常有腹脹、氣短、食欲不振、頭昏、大便稀溏、面色無華、四肢無力等症狀的人,為脾胃氣虛,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雞蛋、鵪鶉蛋、雞肉、牛肉、羊肉、瘦豬肉、鮮魚、花生、核桃、芝麻、大棗、蜂乳、牛奶等。

常有口幹,喜飲,手、足、心口發熱,盜汗,咽喉燥痛,肢軟無力者,為氣陰不足,可多食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胡蘿蔔、豆芽、豆腐、蓮藕、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牛蛙肉、甲魚等。

常有畏寒肢冷、五更泄瀉、完穀不化等症狀者為脾腎陽虛,可選用枸杞、黃精、山藥、燉牛肉、羊肉來溫補脾腎。

藏情緒,調情志

冬季主藏,因此,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潛藏,“內斂寧靜”,不要輕易動肝火,防止情緒波動過大,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使人體氣機運行出現障礙、臟腑功能失常,甚至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同時,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長期情志不暢,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生理疾病。

調理情致,改善情緒,第一要抑目靜耳。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就是說,亂看亂聽會使耳目過度使用,耗傷神氣。目清耳靜,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

第二,精神內守。要有意識地鍛煉、控制、調節自己的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使它能與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內心安定,精神守持於內,外邪就沒有侵入的契機,病痛自然不會找來。

來自人民網-生命時報

山東影視《健康第一》

每天16:50播出

藏肝腎,護陽氣

腎為先天之本,屬水;肝屬木,水生木,冬天養好腎,春天肝的生髮功能就會得到滋養,才有生髮之力。藏肝腎,要做到以下幾點:

1.早睡晚起,順應天時。《黃帝內經》記載,“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2.少喝酒。《黃帝內經·素問》載文,過度飲酒可使人“半百而衰”,一是因酒氣容易釀生陽熱之邪,使腠理疏鬆,更易感染風邪;二是因為酒性悍疾,容易使身體氣機逆亂,影響健康。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風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兩為限,但也要因人而異。

3.適度運動。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季氣溫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適度運動,生髮自身陽氣,同樣可以暖身抗寒,是“主動避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練不要太早,有太陽的天氣,最好等到陽光出來再晨練,運動強度也不宜太大,微微發熱即可,太極拳、養生氣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藏能量,打基底

中國歷來有“補冬”的習俗,“冬季補一補,來春打老虎”。冬季應當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並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較清淡溫和且能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食補應該因人、因地而異,吃什麼、做什麼,都要適可而止,根據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養生原理。總的來講,健康人食補應注意均衡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礦物質、低脂肪的食物為佳,如雞蛋、牛奶、瘦肉、魚、蝦、豆漿、龍眼、大棗等,還應多喝熱湯,以滋補臟腑,增進食欲,祛寒保暖。

已經出現不適症狀的人,則應辨證食補。

經常感到四肢乏力、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動則出虛汗的人,為氣虛,可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五味子等益氣藥物,和黃豆、大棗、栗子、胡蘿蔔、牛肉等搭配燉煮食用。

常常面色枯黃、口唇蒼白、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的人,則為血虛,可選用阿膠、桂圓肉、當歸、熟地、白芍、黨參,或十全大補丸、滋補膏等養血藥,和龍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食品搭配燉煮食用。

手腳不溫、怕冷、夜尿多,或出現性機能衰退,表現為遺精、陽痿等的人為陽虛,可選用鹿茸片、參茸片、巴戟天、仙靈脾、蛤蚧等助陽益火藥,和核桃、蝦、羊肉、海參等食品搭配燉煮食物。

經常有低熱、下午面部潮紅、夜間盜汗、手腳心發燙及口幹、眼目乾澀等症狀的人為陰虛,應選用天冬、麥冬、生地、枸杞、玉竹、龜板或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補腎藥材,和梨、桑椹、甘蔗、藕、銀耳、鴨肉等食品搭配燉煮食用。

常有腹脹、氣短、食欲不振、頭昏、大便稀溏、面色無華、四肢無力等症狀的人,為脾胃氣虛,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雞蛋、鵪鶉蛋、雞肉、牛肉、羊肉、瘦豬肉、鮮魚、花生、核桃、芝麻、大棗、蜂乳、牛奶等。

常有口幹,喜飲,手、足、心口發熱,盜汗,咽喉燥痛,肢軟無力者,為氣陰不足,可多食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胡蘿蔔、豆芽、豆腐、蓮藕、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牛蛙肉、甲魚等。

常有畏寒肢冷、五更泄瀉、完穀不化等症狀者為脾腎陽虛,可選用枸杞、黃精、山藥、燉牛肉、羊肉來溫補脾腎。

藏情緒,調情志

冬季主藏,因此,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潛藏,“內斂寧靜”,不要輕易動肝火,防止情緒波動過大,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使人體氣機運行出現障礙、臟腑功能失常,甚至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同時,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長期情志不暢,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生理疾病。

調理情致,改善情緒,第一要抑目靜耳。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就是說,亂看亂聽會使耳目過度使用,耗傷神氣。目清耳靜,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

第二,精神內守。要有意識地鍛煉、控制、調節自己的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使它能與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內心安定,精神守持於內,外邪就沒有侵入的契機,病痛自然不會找來。

來自人民網-生命時報

山東影視《健康第一》

每天16:50播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