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蜻蜓、喜馬拉雅音訊“燒錢”戰爭將起,荔枝“刹車”轉型

“用戶要聽得爽, 主播要賺到錢。 ”喜馬拉雅FM聯席CEO餘建軍常用“聲音的淘寶”來形容喜馬拉雅。 近日, 喜馬拉雅FM宣佈, 將推出“萬人十億新聲計畫”, 未來一年將投10億基金扶持音訊內容創業者。 這一“效仿”今日頭條、百度的舉動, 展露出這家音訊分享平臺的野心。

APP STORE的榜單上, 目前喜馬拉雅排名58位、蜻蜓排名281位、荔枝排名303名(企鵝FM在559位), 三家基本平分了電臺音訊類APP市場。

左圖為喜馬拉雅FM頁面, 右圖為蜻蜓FM頁面, 二者對比簡直就是“大家來找茬”的遊戲。

在模式上, 喜馬拉雅FM成立於2012年8月, 其主要載體APP於2013年3月上線, 其商業模式比較容易理解, 以比較“傳統”的“UGC+PGC”生產內容引用戶, 目前啟動用戶量高達4.5億, 主播總量超500萬。 以“廣告盈利+內容付費”為主要盈利模式, 並輔以部分硬體收入, 但其也表明並不想依賴硬體賺錢, 而是想通過音箱等硬體提升使用者粘性。

蜻蜓FM則是在2011年9月正式上線,

2015年提出“PUGC”戰略, 大規模邀請意見領袖和自媒體人入駐並製作發佈音訊節目, 同時對接大量的廣播資源。 但其未開放用戶上傳, 但也沒有放棄直播模式, 在“UGC”上顯得頗為踟躇。 “廣告盈利+內容付費”的大模式未變, 但對比喜馬拉雅, 其沒有硬體收入, 則多了和運營商的合作分成。

相比二者, 荔枝FM更像以往“特立獨行”的作風, 在1月份獲得D輪5000萬美元融資, 並宣佈主營業務轉為語音直播, 另外其名字也已改為荔枝, 可以說是退出了FM的這個戰場。 據瞭解, 荔枝的語音直播業務是在2016年10月上線的, 目前月收入已近1億規模, 並且已經實現規模化盈利。

在用戶量上, 除了喜馬拉雅FM公佈自己的4.5億用戶量外, 蜻蜓FM表示自己的用戶數量為3億, 荔枝則稱擁有1.5億的用戶。 依照各方自己提供的資料, 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在規模上已經開展“近身肉搏”態勢, 二者註冊用戶雖有出入, 但相差不大。

但就在兩年前, 喜馬拉雅FM曾提供蜻蜓FM偽造資料的證據, 向媒體提供《蜻蜓偽造日活的秘密》、《蜻蜓偽造廣告資料細節》兩份文檔,

直接揭露蜻蜓的偽造活躍度的“普羅米修士”和提高廣告展示點擊量的“宙斯”兩個代碼。

據統計, 以高曉松的《曉說2017》為例, 依節目整體40集“開始”、“完結”兩個時段的播放量(取前五集和後五集均值, 截至1月16日), 蜻蜓FM的資料從7000萬到2000萬;而喜馬拉雅FM的數據從5000萬到1000萬。 但該節目的平均評論數量蜻蜓FM僅為100-200之間;而喜馬拉雅的平均值則在500左右。 二者評論數/播放量的比例相差巨大, 是否某一方資料存在問題不得而知。

從資本上看, 喜馬拉雅FM於2016年11月完成C輪的融資(據鯨准資料, C輪兩筆融資一筆為6000萬, 另一筆未披露), 至2017年中旬, 其創始人兼聯席CEO陳小雨透露估值已經達到120億。 蜻蜓FM則在2017年9月完成了E輪高達10億人民幣的融資, 同時刷新網路音訊行業的單輪融資紀錄。

值得關注, 喜馬拉雅FM在 B輪融資的背後有小米科技和閱文集團;蜻蜓FM的背後則是百度、經緯中國和小米、順為資本。 如果說二者背後的“巨頭”分別是小米+騰訊、小米+百度(荔枝FM也曾經獲得小米2000萬美元的投資)。 二者的資本實力在伯仲之間。

從模式、使用者、資本上都看不出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的區別,二者同質化競爭非常明顯,如果沒有荔枝那樣果斷轉身的情況下,“近身肉搏”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而且,喜馬拉雅FM“萬人十億新聲計畫”顯然已經開了一個“燒錢”的頭兒。

(責任編輯:丁錦)

從模式、使用者、資本上都看不出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的區別,二者同質化競爭非常明顯,如果沒有荔枝那樣果斷轉身的情況下,“近身肉搏”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而且,喜馬拉雅FM“萬人十億新聲計畫”顯然已經開了一個“燒錢”的頭兒。

(責任編輯:丁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