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滸人物:梁山結局最好的人,他重新定義了什麼叫佛!

很多人評價金庸的武俠小說, 都避不開《天龍八部》, 裡面有蕭峰、有段譽, 其中最讓人羡慕, 甚至嫉妒的角色, 卻是虛竹和尚。 《天龍八部》中的虛竹, 他的成長史, 就是一部大寫的屌絲逆襲傳記。

從一個武功三流的窮和尚, 被無數個從天而降的餡餅砸在頭上, 最終成為逍遙派掌門人、靈鷲宮主、還是西夏駙馬。 虛竹用自己的切身經歷, 深刻闡述了一句話:“人的命天註定。 ”但是, 在面對天降橫運時, 戒守清規的虛竹並沒有太過亢奮, 甚至很多時候內心都是無限懊悔。

虛竹

誤喝雞湯他苦惱、誤吃酒肉他心痛、誤傷生靈他懊惱、誤碰女色……他好像還是挺開心的。 反正到了最後, 在反復的內心糾纏中, 曾經恪守清規的好和尚, 變成了喝酒吃肉的“壞和尚”, 出家人該守的戒律, 他都沒守;出家人不該做的事, 他基本都做了。

於是虛竹被逐出少林寺, 因為他的錯被少林所不容,

被傳統佛家所不容。 佛家看到了他的行為, 卻不曾窺視他的內心。

這也是為何, 虛竹長了頭髮娶了老婆, 淪落成一個“俗人”後, 在讀者眼裡, 他還是一個“好和尚”, 因為他的佛在心中, 不在表面, 更不在雙手合十的一聲“阿彌陀佛”中。

蕭峰

於是少室山前, 當蕭峰有難時,

他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 和蕭峰統一戰線, 後面又傾其所有, 前往遼國截人。 虛竹的心是善的, 和他頭頂的頭髮, 還有他嘴裡的狗肉, 都沒有干係。

“天龍”裡面的虛竹, 就像極了水滸裡面的魯智深。

魯智深也不是個“好和尚”, 相比虛竹, 他的所作所為甚至更“惡”。

首先, 魯智深出家的目的就不單純, 魯智深當初做“好人好事”, 不小心重拳打死了鎮關西, 不得已流亡江湖, 最後奔波雁門, 在趙員外的幫助下, 上五臺山落髮出家。 魯智深出家, 只為了一個光明正大的身份掩蓋自己罪行, 出家對於他而言, 只是一種活命的方式, 和後面當強盜沒什麼區別。

魯智深

魯智深雖然上了五臺山, 跟著大傢伙念了幾天佛, 但是佛在魯智深心中, 仍舊不過是替他消災避難的守護者, 周邊一同念經求佛的和尚, 不過是“直娘的禿驢”。 魯智深能在醒著的時候, 在佛堂方便, 也敢在醉酒後大罵金剛。 從這裡看, 魯智深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好和尚。

後來魯智深離了五臺山, 在去東京的路上, 他在桃花村喝酒吃肉、打人還偷竊,

在瓦罐寺殺人放火, 佛家的戒律, 除了色戒, 魯智深都破得一乾二淨。 這還僅僅是魯智深的初始狀態, 更不用提後面上了二龍山、梁山後, 魯智深馳騁戰場, 手上沾了多少人的血。

因此, 從各種方面講, 魯智深都是一個“惡”和尚, 不念佛經不禮佛, 這類人放在武俠小說裡, 基本都是師門敗類, 要像虛竹一樣被逐出師門的。

魯智深

可是魯智深雖然破盡佛門律法,山下行的卻多是行俠仗義之事。魯智深雖也殺過人,可他卻是梁山上少有的,從不濫殺無辜的人,他不會像武松,一時不爽就滅人滿門;更不會像李逵,動不動就殘殺一片。魯智深像極了優雅的大師,殺該殺的人,行正確大義。

大多時候,魯智深確實行事魯莽,比方說他拳打鎮關西、瓦罐寺首戰崔道成、誤入華州救史進等行為,都體現出他做事少思考的特點。只是這又如何?打鎮關西是鋤強扶弱、戰崔道成是救濟僧侶、入華州是為了兄弟。魯智深心中善念太執著,也就顯得自己太莽撞。

說起魯智深,水滸裡還有一個和尚很有名,就是和楊雄媳婦通姦的裴如海。裴如海也是個奇怪的和尚。外人眼裡,裴如海文質彬彬,念得好佛經、行得好善事、做得好出家人,可他見了漂亮女人,還不是渾身發軟、丟了佛心、丟了羞恥、一心撲在女人身上,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裴如海

初看魯智深和裴如海是一類人,都是佛家戒律的破壞者,但是細看兩個人又是天壤之別。自始至終,魯智深都不曾認可自己的僧人身份,他不會說“貧僧”,只會說“洒家”;他甚至鄙視佛家的各種繁文縟節,但是他卻不清楚,自己是個真正的“出家人”,因為他的心出家了。

裴如海則不同,用句現代化說,裴如海就是“披著狼皮的羊”,他心裡不敢沒有佛,他要依仗佛的威嚴,給自己帶來地位、金錢和美色。他敢淫人妻,卻又不敢少念經。與其說他是偽君子,不如說他是個“兩面人”。陰溝裡自我放逐,暗處消遣餘生,這是裴如海的人生寫照。

莎士比亞有他的四大悲劇,其實中國也有悲劇,水滸能算得上其中之一。眾多出身不同的綠林人,曾經風光,最後大半身首異處,一個時代的落寞和一場繁華的消逝。宋江死得慘、盧俊義死得慘、吳用死得慘、林沖死得慘……應該只有魯智深的下場最好,他“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終於參透生死,肉身成佛,這應該是水滸悲慘結局中唯一一點光。

魯智深

可是魯智深雖然破盡佛門律法,山下行的卻多是行俠仗義之事。魯智深雖也殺過人,可他卻是梁山上少有的,從不濫殺無辜的人,他不會像武松,一時不爽就滅人滿門;更不會像李逵,動不動就殘殺一片。魯智深像極了優雅的大師,殺該殺的人,行正確大義。

大多時候,魯智深確實行事魯莽,比方說他拳打鎮關西、瓦罐寺首戰崔道成、誤入華州救史進等行為,都體現出他做事少思考的特點。只是這又如何?打鎮關西是鋤強扶弱、戰崔道成是救濟僧侶、入華州是為了兄弟。魯智深心中善念太執著,也就顯得自己太莽撞。

說起魯智深,水滸裡還有一個和尚很有名,就是和楊雄媳婦通姦的裴如海。裴如海也是個奇怪的和尚。外人眼裡,裴如海文質彬彬,念得好佛經、行得好善事、做得好出家人,可他見了漂亮女人,還不是渾身發軟、丟了佛心、丟了羞恥、一心撲在女人身上,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裴如海

初看魯智深和裴如海是一類人,都是佛家戒律的破壞者,但是細看兩個人又是天壤之別。自始至終,魯智深都不曾認可自己的僧人身份,他不會說“貧僧”,只會說“洒家”;他甚至鄙視佛家的各種繁文縟節,但是他卻不清楚,自己是個真正的“出家人”,因為他的心出家了。

裴如海則不同,用句現代化說,裴如海就是“披著狼皮的羊”,他心裡不敢沒有佛,他要依仗佛的威嚴,給自己帶來地位、金錢和美色。他敢淫人妻,卻又不敢少念經。與其說他是偽君子,不如說他是個“兩面人”。陰溝裡自我放逐,暗處消遣餘生,這是裴如海的人生寫照。

莎士比亞有他的四大悲劇,其實中國也有悲劇,水滸能算得上其中之一。眾多出身不同的綠林人,曾經風光,最後大半身首異處,一個時代的落寞和一場繁華的消逝。宋江死得慘、盧俊義死得慘、吳用死得慘、林沖死得慘……應該只有魯智深的下場最好,他“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終於參透生死,肉身成佛,這應該是水滸悲慘結局中唯一一點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