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賈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不平衡”的主線

本報記者 吳敏 北京報導

1月19日, 由華夏時報主辦的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暨第十一屆金蟬獎盛典在北京召開, 本次峰會的主題是“創贏紀:新金融產品時代”,

峰會圍繞當前經濟金融行業領域的熱點話題展開探討, 並聚焦金融科技與金融產品創新, 對優秀行業代表頒發金蟬獎。

會議上,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員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就《如何發揮金融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發表主旨演講。

賈康表示, 改革開放新時期撥亂反正而確立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後, 改正“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 以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的表述為標誌, 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 回歸了黨的八大認識框架, 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至今已36年。 基於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新判斷,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的判斷,

這一重要判斷, 意義重大, 對於我們在新時代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具有統領和指導大局的理論支撐作用。

賈康強調, 既然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 清晰的聚焦於發展的“不平衡”這一關鍵性問題, 那麼總體上把握的現代化戰略方針的主線, 就必須順理成章的緊扣以優化結構來化解矛盾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後近40年的超常規發展,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 也面臨矛盾積累隱患疊加的複雜局面, 集中體現為種種結構失衡問題。 為進一步大踏步跟上時代。 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現代化瓶頸期即關鍵的沖關期,

必須在“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下, 著力以供給側改革和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的提高, 化解“社會矛盾和問題累積疊加”的潛在威脅, 在制度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人文生態結構等方面, 有效克服不平衡問題。

賈康指出, 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認識到,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要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這一強調意味深長。 在新時代面對以“不平衡”為關鍵特徵的社會主要矛盾, 我們在創新與奮鬥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牢牢把握關於基本國情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正確認識, 這也就是要牢牢立足”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才能走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必須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 緊緊結合於生命線、幸福線,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的長期奮鬥中, 保持我們強大的前進定力。

對於如何發揮金融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 賈康談了七個方面:

第一、以金融創新來支持還貸。 所謂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 要落在實體經濟的升級換代之上, 金融必須要完全和深化多樣化的改革, 能夠無縫對接市場, 去使用各種各樣的融資需求,

在滿足融資需求的供給體系運作的中間, 把最值得防範風險的高利貸擠出來。

第二、追求金融多樣化供給體系的應有功能。

第三、要發現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政策性金融容易出現偏差, 借鑒國際經驗, 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 在這方面要把政策新的金融的功能, 對應到綠色金融、普惠金融, 還有其它的我們所必須處理的, 以政策體系支持金融更好發揮的作用, 和商業性金融放在一起。

第四、新技術改革的大潮, 要處理好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的創新事項,

第五, 要注意PPP的投融資的創新, 中國有望在PPP的創新領域, 走到整個的世界各個主要的經濟體的最前沿, 當然我們現在也注意到, 實際的生活中間在一波大的風險當中, 要防範風險,在法治上、專業化、陽光化要努力。

第六、自拆防火牆,這是我們本地能夠形成完整的硬通貨,實現人民幣的關鍵的突破,來實現中國的基本現代化。

第七、把創新中發展和發展這裡邊的空間的問題處理好,避免簡單形式主義的以防範風險解決一切意義的思維。發展中的規劃,和規劃中的發展,是怎麼權衡的不可回避的它的一個重要的權衡。處理好這個權衡關係也是勢在必行。

要防範風險,在法治上、專業化、陽光化要努力。

第六、自拆防火牆,這是我們本地能夠形成完整的硬通貨,實現人民幣的關鍵的突破,來實現中國的基本現代化。

第七、把創新中發展和發展這裡邊的空間的問題處理好,避免簡單形式主義的以防範風險解決一切意義的思維。發展中的規劃,和規劃中的發展,是怎麼權衡的不可回避的它的一個重要的權衡。處理好這個權衡關係也是勢在必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