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曹柏廷:雪花飄處是吾鄉

微信上傳來朋友們的消息:老家下雪了。 2018年的第一場雪正在飄灑著。 透過窗外, 遙望南天, 不禁勾起了我對故鄉的冬日與雪景的深深懷念。

印象中童年的冬天要比現在冷很多, 雪來得早, 下得也大且勤。 深秋才過, 剛剛消閒的農人們站在大門外的場頭上長舒口氣, 向四周極目晀望, 領略著秋後大地的那種高遠和空曠。 突然人群中有人驚叫:“快!看!下雪了!”我們順著說話人手指的方向, 遠遠望去幾十裡外的東山之顛, 隱隱約約的就像兩個弧形的窯頂, 上面早已白雪皚皚。

冬天要到了, 生產隊安排著過冬的農活:擔玉米杆的, 砍乾草的, 刨茬子的, 秋耕的, 跟在牛屁股後打土疙瘩的, 出牛圈的, 掏茅甕的, 拉著平車送糞的。 男人們有請了假蓋豬舍的, 有割荊棘備柴火的。 婦女們三三倆倆湊在一起, 有納鞋織襪的, 有趕制冬服的, 有給破棉被補窟窿添絮的……大家都在緊張地做著越冬的準備。

座落在沙焉溝的季節性的聯村小煤窯又生產開了, 平時靜寂的沙焉溝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熱鬧非凡。 煤場上倒著一堆堆剛出的炭, 用粉筆在炭塊上標記著各戶的姓名。 廟場坡上經常有擔炭的人川流不息大呼小叫。

一切還未完全就緒, 老天己等不急了。 早晨就陰森森的天氣, 到了中午天色愈加黑暗而低沉, 冷風嗖嗖地吹在人身上, 吹在人臉上。 在陣陣寒意中, 雪花來了, 象孩子們吹撒的蒲公英, 慢慢地旋轉著、旋轉著, 飄落了下來。 它輕輕地, 輕輕地粘在人的臉上, 粘在人的手上,

涼爽爽的舒服極了。

漸漸地雪越下越大, 如一片片飛灑的梨花, 忽散忽聚,飄飄悠悠, 密密麻麻地飄下來, 地上開始發白。 天空像掛了一帷帳過早地黑下來了, 眼睛看不清了, 但感覺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猶如一串串柳絮伴著寒風向人撲面而來, 只要屋外待一小會頭和肩膀上立刻就是雪白的一層。 風雪之夜行動不便, 大家都休的格外早。 窗外雪還在下著, 下得那樣安靜, 無聲無息, 生怕驚擾到人們的美夢。 而當你凝神細聽, 又分明有細細的沙沙聲傳來, 像是在竊竊私語, 又像是在小聲地哼唱。 我們在聽雪中很快進入夢鄉。

第二天一大早開門, 雪早已不知啥時停了, 地上的積雪足足有十公分左右。 門階上白了, 院子裡白了, 大門頂白了, 牆頭上白了, 花池白了, 柴火垛上白了。 掃帚已掃不動地上的積雪, 無耐中用木鍬先鏟出一條窄窄的小路來。 耳門外的豬舍、雞窩, 磨盤上下, 全是厚厚的積雪。 開了大門, 胡同裡白了, 場裡白了, 老槐樹也像一個滿頭白雪的雪人, 枝枝杈杈上全掛了雪。 放眼望去對山的廟場上、後窪坡、南棗窪等全是白茫茫的世界。大地白的一塵不染,純樸而又自然,讓人們忘掉了一切的繁瑣雜務,忘掉了一切的煩惱憂愁,心裡一片純淨,一片空明。

底頭院的武如意,光著頭,紅鼻子下吹著寒氣,早已急急火火地從巷坡裡鏟出一條小道來。過道院的董萬花用竹掃帚使勁地朝廁所掃著道。各戶的開門聲響起了,緊接著鍬的聲音,掃帚的聲音,主人的感歎聲,鄰里的交談聲。樹梢上群鳥的嘰喳聲,地下的雞鳴聲,狗叫聲……一縷縷炊煙嫋嫋升起,寂靜的小村莊瞬間喧鬧起來。

早飯正吃著,大門外突然人聲嘈雜,吵吵嚷嚷。我急忙放下碗出去看:原來是大院裡的老蓮香和春管兩口子幹仗。不知道為什麼老蓮香躺在雪地上,要往沒有花欄的董士民家院裡翻。年輕的福喜抱著她的頭,村幹部由炳榮拽著她的腳,老蓮香掙扎著哭哭喊喊。村裡人下雪天正閑著煩,都趕著來圍觀。老殿福頭上戴了個爛棉帽,錄喜老爺爺身上穿著他的翻毛破皮襖,韓玉珍腰間紮了根白腰帶,韓老婆子把褲腳頭用黑布綁起來,小腳的洪志娘拄著個拐仗搖搖晃晃,龍喜舅把雙手交叉揷在袖管間。華洪文的西式黑棉襖胸前插根水筆桿,華洪俊還是的那套藍滌卡衫,華洪長圍了條圍巾為他的長勃子遮擋風寒。小個子黃玉在人圈外急得來來回回找旮旯探頭望。人越聚越多,大的小的,男的女的,村裡的七八條狗也跟主人後面在人堆裡亂竄。大夥兒有勸的,有評的,也有的說:“放開!不要管,讓她往下翻!”最後老成文出面,在他的一頓訓斥聲中才總算收了場。

看熱鬧的人們餘興未盡,又都聚在了過道院裡。地上站的,炕上坐的,把個小窯洞擠得滿滿。大家還在議論著剛才的事,並由此及彼,越扯越遠,海闊天空地侃了起來。那時候我還不到入學年齡,正是無所事事,於是便也悄悄地湊了進去。剛進門,鄰村老愛來村西頭竄門的一個光棍漢,就親切在我臉蛋上捏了捏。

這一捏不要緊,我立刻便朝著他說:“哎,我想來了,村西頭的一個小毛孩,人們都說長得像你。”

話剛說完,“轟”得一聲,滿窯人全笑了。

光棍漢頓時滿臉通紅。我也愣了,一時莫名其妙,

笑聲過後,光棍漢問:“你聽誰說的?”

“我大姥姥呀!”我說。

“小孩子家,就是瞎說!”老黃玉朝著我訓斥。

“就是真的們,我看也像。”我不服氣地申辯。

屋裡又是“轟”得一片笑聲。

“快滾他媽的一面去!”光棍漢火了,大聲地朝我說。

我一看闖禍了,也趕快往外跑。但心裡總是想不通一一不就是個長得像們,有什麼好笑的?又何至於發那麼大的火呢!

太陽出來了,照在積雪上閃閃發光,看著十分的刺眼。天空湛藍,陽光明媚,但氣溫卻在不斷的下降。早上醒來窗玻璃上凍著一層冰花,那真是一組鬼斧神工般的奇異景色。有的像羽毛,有的像小草,有的像樹葉,有的地方層巒疊嶂,如高峰深谷。起床後的我常常不願下炕,爬在窗前靜靜地感受著這大自然的神韻,領略著撲面而來的清涼,等待著外祖母的早飯。火裡添了一鏟新炭,灶膛裡頓時“嘭嘭嘭”的只響,振動著窗紙也在激烈的抖動。蒸籠急速地升騰著熱浪,一會兒屋內便充被蒸氣充滿,甚至模糊了人們的視線。窗上的冰花漸漸地融化,冰水從窗臺上流下,窗花在熱氣中漸漸地消亡。在窗前玩的時間長了,手腳冰涼。然後趕快爬到炕後,手腳伸進已疊起的被子下暖著,鼻子裡聞著陣陣飯香。寒冬中的熱炕是那樣的溫馨,令人終生難忘。

河底溝的水上結了厚厚的冰。把一塊木板下釘兩根鐵絲,那便是滑板。人坐在板上,兩手中用小鐵棍撐著推行。我坐在大哥的腿上,旁邊還有保長、瑞琪他們一班都是些十五六歲的孩子。我們從溝後向前滑溜,再從前溝向向上游艱難地挪行,間或還要有人下來再推一把。如是反復,盡情地折騰,雖是嚴冬,但渾身發熱,並不覺得冷。遺憾的是河面短且又窄,窩窩囊囊,不能盡興。

入學了,再不能懶炕。天濛濛亮就要起床,背著書包從後牆上拐彎,上一道小坡,崖浮上的風總是那樣的刺骨。進學校前需下一道磚坡,我至今搞不明白,村裡人從哪裡搞得那些褐色像鐵塊一樣的地磚,又硬又滑。尤其是雪天,走上去需格的小心。校院裡的雪是全村堆得最快的,一會兒滿院的雪就會變成幾個有鼻子有眼的雪人。同學們一個個小手凍得通紅,但還不忘抓一把雪互相追趕著打雪仗,或幾個人摁著把雪往人脖子裡灌。教室裡也成了雪團揮舞的戰場。門前的一個鐵爐子,值日生正在升火,濃煙滾滾。早晨最冷,火爐又最不湊勁。兩手凍得書都不想拿,腳上的布鞋更不中用。雪天布鞋底經常是濕的,上一冬天學下來,一不注意腳上就會有凍瘡。凍瘡先是硬塊,慢慢的就會潰爛化濃,晚上和襪子會凍在一起,睡前脫襪便成了每晚的一道難關。外祖母為此為我們兄弟倆專做了兩雙夾著牛毛的暖鞋,從此擺脫了凍傷。

村後的水窪裡,兩口井邊上經常是結著厚冰,吊水時令人心驚肉跳,兩腿打顫。水窪坡是條紅土坡,太陽一出,雪稍有融化便又粘又滑,所以每到冬雪之後便灰渣墊道。早晨大人們挑著水,喘著寒氣,一步步從坡上慢慢爬行,回到家裡水桶邊往往會結一層薄薄的浮冰。

冬天農活是少了,但農人們也並不閑著。電影《青松嶺》中錢廣有話:吃糧靠集體,花錢靠自己。人們趁著冬閒做點小手工副業,攢幾個買鹽倒醋的小錢。山坡上到處有踏著積雪割荊條的。半夜了外祖父和二舅還在下側窯裡編著籠、筐。村裡也有做粉條、豆腐、灌餡糖的。我們村趕氈的老雙馬、寶有父子,彈羊毛的弓子總在“蹦蹦”地徹夜作響。也有扛著土槍打野味的,野雞、兔子、狐狸打來賣與段純收購站。記得大哥也有過一支土槍,我曾經好奇地扛了土槍,穿著雨靴,在雪地裡,多少次跑遍了村前後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咚、咚”的槍聲在山間回蕩,但可歎的是總是放空槍。

光陰荏苒,一晃三十多年過去。自從參加工作後再也沒認真體會過故鄉的冬日,再也沒有見到過故鄉的雪景。下雪的時候回不去,回去的時候又不下雪。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近幾年更是人去房空,連個合適的落腳點也沒有了。童年的記憶深處的那片雪花飄落的故土,那些雪中喧囂的故人,那段雪天演繹的故事,恐怕永遠只能在心中,只能在夢中了。

放眼望去對山的廟場上、後窪坡、南棗窪等全是白茫茫的世界。大地白的一塵不染,純樸而又自然,讓人們忘掉了一切的繁瑣雜務,忘掉了一切的煩惱憂愁,心裡一片純淨,一片空明。

底頭院的武如意,光著頭,紅鼻子下吹著寒氣,早已急急火火地從巷坡裡鏟出一條小道來。過道院的董萬花用竹掃帚使勁地朝廁所掃著道。各戶的開門聲響起了,緊接著鍬的聲音,掃帚的聲音,主人的感歎聲,鄰里的交談聲。樹梢上群鳥的嘰喳聲,地下的雞鳴聲,狗叫聲……一縷縷炊煙嫋嫋升起,寂靜的小村莊瞬間喧鬧起來。

早飯正吃著,大門外突然人聲嘈雜,吵吵嚷嚷。我急忙放下碗出去看:原來是大院裡的老蓮香和春管兩口子幹仗。不知道為什麼老蓮香躺在雪地上,要往沒有花欄的董士民家院裡翻。年輕的福喜抱著她的頭,村幹部由炳榮拽著她的腳,老蓮香掙扎著哭哭喊喊。村裡人下雪天正閑著煩,都趕著來圍觀。老殿福頭上戴了個爛棉帽,錄喜老爺爺身上穿著他的翻毛破皮襖,韓玉珍腰間紮了根白腰帶,韓老婆子把褲腳頭用黑布綁起來,小腳的洪志娘拄著個拐仗搖搖晃晃,龍喜舅把雙手交叉揷在袖管間。華洪文的西式黑棉襖胸前插根水筆桿,華洪俊還是的那套藍滌卡衫,華洪長圍了條圍巾為他的長勃子遮擋風寒。小個子黃玉在人圈外急得來來回回找旮旯探頭望。人越聚越多,大的小的,男的女的,村裡的七八條狗也跟主人後面在人堆裡亂竄。大夥兒有勸的,有評的,也有的說:“放開!不要管,讓她往下翻!”最後老成文出面,在他的一頓訓斥聲中才總算收了場。

看熱鬧的人們餘興未盡,又都聚在了過道院裡。地上站的,炕上坐的,把個小窯洞擠得滿滿。大家還在議論著剛才的事,並由此及彼,越扯越遠,海闊天空地侃了起來。那時候我還不到入學年齡,正是無所事事,於是便也悄悄地湊了進去。剛進門,鄰村老愛來村西頭竄門的一個光棍漢,就親切在我臉蛋上捏了捏。

這一捏不要緊,我立刻便朝著他說:“哎,我想來了,村西頭的一個小毛孩,人們都說長得像你。”

話剛說完,“轟”得一聲,滿窯人全笑了。

光棍漢頓時滿臉通紅。我也愣了,一時莫名其妙,

笑聲過後,光棍漢問:“你聽誰說的?”

“我大姥姥呀!”我說。

“小孩子家,就是瞎說!”老黃玉朝著我訓斥。

“就是真的們,我看也像。”我不服氣地申辯。

屋裡又是“轟”得一片笑聲。

“快滾他媽的一面去!”光棍漢火了,大聲地朝我說。

我一看闖禍了,也趕快往外跑。但心裡總是想不通一一不就是個長得像們,有什麼好笑的?又何至於發那麼大的火呢!

太陽出來了,照在積雪上閃閃發光,看著十分的刺眼。天空湛藍,陽光明媚,但氣溫卻在不斷的下降。早上醒來窗玻璃上凍著一層冰花,那真是一組鬼斧神工般的奇異景色。有的像羽毛,有的像小草,有的像樹葉,有的地方層巒疊嶂,如高峰深谷。起床後的我常常不願下炕,爬在窗前靜靜地感受著這大自然的神韻,領略著撲面而來的清涼,等待著外祖母的早飯。火裡添了一鏟新炭,灶膛裡頓時“嘭嘭嘭”的只響,振動著窗紙也在激烈的抖動。蒸籠急速地升騰著熱浪,一會兒屋內便充被蒸氣充滿,甚至模糊了人們的視線。窗上的冰花漸漸地融化,冰水從窗臺上流下,窗花在熱氣中漸漸地消亡。在窗前玩的時間長了,手腳冰涼。然後趕快爬到炕後,手腳伸進已疊起的被子下暖著,鼻子裡聞著陣陣飯香。寒冬中的熱炕是那樣的溫馨,令人終生難忘。

河底溝的水上結了厚厚的冰。把一塊木板下釘兩根鐵絲,那便是滑板。人坐在板上,兩手中用小鐵棍撐著推行。我坐在大哥的腿上,旁邊還有保長、瑞琪他們一班都是些十五六歲的孩子。我們從溝後向前滑溜,再從前溝向向上游艱難地挪行,間或還要有人下來再推一把。如是反復,盡情地折騰,雖是嚴冬,但渾身發熱,並不覺得冷。遺憾的是河面短且又窄,窩窩囊囊,不能盡興。

入學了,再不能懶炕。天濛濛亮就要起床,背著書包從後牆上拐彎,上一道小坡,崖浮上的風總是那樣的刺骨。進學校前需下一道磚坡,我至今搞不明白,村裡人從哪裡搞得那些褐色像鐵塊一樣的地磚,又硬又滑。尤其是雪天,走上去需格的小心。校院裡的雪是全村堆得最快的,一會兒滿院的雪就會變成幾個有鼻子有眼的雪人。同學們一個個小手凍得通紅,但還不忘抓一把雪互相追趕著打雪仗,或幾個人摁著把雪往人脖子裡灌。教室裡也成了雪團揮舞的戰場。門前的一個鐵爐子,值日生正在升火,濃煙滾滾。早晨最冷,火爐又最不湊勁。兩手凍得書都不想拿,腳上的布鞋更不中用。雪天布鞋底經常是濕的,上一冬天學下來,一不注意腳上就會有凍瘡。凍瘡先是硬塊,慢慢的就會潰爛化濃,晚上和襪子會凍在一起,睡前脫襪便成了每晚的一道難關。外祖母為此為我們兄弟倆專做了兩雙夾著牛毛的暖鞋,從此擺脫了凍傷。

村後的水窪裡,兩口井邊上經常是結著厚冰,吊水時令人心驚肉跳,兩腿打顫。水窪坡是條紅土坡,太陽一出,雪稍有融化便又粘又滑,所以每到冬雪之後便灰渣墊道。早晨大人們挑著水,喘著寒氣,一步步從坡上慢慢爬行,回到家裡水桶邊往往會結一層薄薄的浮冰。

冬天農活是少了,但農人們也並不閑著。電影《青松嶺》中錢廣有話:吃糧靠集體,花錢靠自己。人們趁著冬閒做點小手工副業,攢幾個買鹽倒醋的小錢。山坡上到處有踏著積雪割荊條的。半夜了外祖父和二舅還在下側窯裡編著籠、筐。村裡也有做粉條、豆腐、灌餡糖的。我們村趕氈的老雙馬、寶有父子,彈羊毛的弓子總在“蹦蹦”地徹夜作響。也有扛著土槍打野味的,野雞、兔子、狐狸打來賣與段純收購站。記得大哥也有過一支土槍,我曾經好奇地扛了土槍,穿著雨靴,在雪地裡,多少次跑遍了村前後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咚、咚”的槍聲在山間回蕩,但可歎的是總是放空槍。

光陰荏苒,一晃三十多年過去。自從參加工作後再也沒認真體會過故鄉的冬日,再也沒有見到過故鄉的雪景。下雪的時候回不去,回去的時候又不下雪。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近幾年更是人去房空,連個合適的落腳點也沒有了。童年的記憶深處的那片雪花飄落的故土,那些雪中喧囂的故人,那段雪天演繹的故事,恐怕永遠只能在心中,只能在夢中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