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添倉日平遙七洞村采風散記

王彩英

2017年2月21日, 是正月二十五, 傳統習俗人們稱其為“天倉日”、添倉日或“填倉日”。 西漢淳于衍, 曾做過糧倉官(主管糧倉的官), 為人心直,

遭人陷害, 判死刑入獄, 經女兒上訴而赦免。 後人為紀念他, 將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日是為添倉日。 今年的添倉日本來是要回娘家的, 按照我們平遙本地的說法, 添倉日回娘家, 一年少恓惶。 填倉節前幾天, 接文聯通知, 我們要在這一天去平遙縣段村鎮七洞村進行2017年挺進之歌系列"聚焦民生, 為百姓而歌"采風活動。 我就打電話給母親, 改天再去看望她老人家。

不料, 二十五早上起來, 窗外白雪紛紛揚揚, 對面的樓頂、車棚頂全是白茫茫一片。 原來昨夜就降雪了, 瑞雪兆豐年啊。 我國自從進入21世紀起, 也就是開始構建和諧社會起, 糧食生產連續多年獲得大豐收。 這和其他國家比起來, 我國13億人民幸運多了。 在當今世界自然災害頻發、世界糧食產量、儲備下降的情況下,

我國連續多年的糧食穩產增產是特別難能可貴的。 這恐怕就是國泰民安的最好例證吧。

不過, 對於今天的活動是否可以正常進行, 我不禁心生疑問。 看看微信群, 並沒有通知取消活動。 搭乘女子詩社張金花老師的車到達文聯後, 已經有好多文學協會的老師在三樓會議室坐著, 其中包括好幾位年事已高的老師, 年紀最大的郝生英老師八十高齡, 自稱“野叟”的王政老師也七十歲了。 出發前, 文聯趙永平主席和大家親切交談, 針對采風注意事項和下一步的工作做重點提示。 他說, 作為文藝工作者, 就要“胸中有大義, 心裡有人民, 肩上有責任, 筆下有乾坤”, 今天天氣不好, 我們既然跟采風點(七洞村)約好了就要去,

但只有建立在安全前提下的采風活動才是成功的, 特別叮囑年輕人要照顧好老一些的作家, 殷殷期盼與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九點鐘, 縣文學協會、青年文學協會、翰正女子詩社老中青一行22人, 集中乘車出發, 大家在車內一路歡聲笑語。 車輪碾過積雪的路面, 沒有我預想的爬坡路段, 也似乎沒多久就抵達目的地。 一下車, 村委領導已在迎候, 漫天飛雪中, 一群身著紅衣的村民正舞著鼓槌, 激情滿滿地奏響威風鑼鼓!我立馬被他們吸引, 趕緊湊過去想一睹為快, 身後同行的老師在喊“先到村委”, 我這才醒悟過來, 連忙招呼走在我前面的兩個年輕小夥子快回來。 我暗笑我和他們一樣還是小孩子心性,

但這也不能全怪我, 主要是一下車就被七洞村人民的熱情感染了, 你想, 人家冒雪頂風, 看到客人來臨就擂鼓歡迎, 咱能不感動嗎?

村委會議室不大, 但佈置得井井有條, 溫馨舒適。 團團圍坐後, 村委領導首先對采風人員表示熱烈歡迎, 他說添倉日願大家添福添喜, 今天是回娘家的日子, 希望七洞村就是大家的娘家, 一席話說得大家心裡暖暖的。 接著, 村主任為我們簡單介紹了七洞村的概況。

七洞村位於平遙古城西南平泰路9公里處, 屬段村鎮大村之一, 全村3800餘口人, 耕地3029畝, 是典型的泰山洪積扇丘陵區。 南臨礦區, 北近縣城, 交通十分便利, 又有煤化公司焦化廠坐落在村西南, 帶動著全村的經濟發展。 七洞村有“文化村”之稱,

改革開放以來, 七洞人民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幹群合力, 同心同德, 創造了新的輝煌。 在集體經濟無來源的情況下, 全村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 為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建設最美鄉村, 他們投資100多萬建起垃圾處理廠, 做了全村的下水工程。 支部村委盡心竭力為村民辦實事的舉動, 極大地帶動了村民進一步解放思想, 轉變觀念。 村主任說, “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 他們把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村裡新建的學校外觀漂亮, 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經驗收被評為為“山西省達標學校”。 村裡出了不少清華大學生和出國留學生, 也許與七洞人重視教育有必然聯繫吧?康有為有言“才智之民多則國強, 才智之士少則國弱”, 清朝嚴複也講“民智者,富強之源也”,村主任提到學校,提到對學校的投資,反映出他們對教育的重視,這也正是新時期村幹部所應具有的素質啊,我不由得對他們的戰略眼光感到敬佩。“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據村主任講,回應國家政策,為避免鋪張浪費,七洞村如今的紅白喜事都是“各執一碗”(即只吃一碗面,不擺酒席)。據我所知,有些村在最初做到了,但後來奢侈攀比之風又慢慢抬頭,對一些人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行為,村幹部睜隻眼閉隻眼,村裡的紅白理事監督小組也形同虛設。“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真希望所有的村子都能像七洞村這樣有令必行,在全社會形成節儉之風。

隨後,鄉文化館館長、敬老院院長介紹了七洞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工作。他說,現在生活好了,人們正月出來鬧紅火的積極性很高,參與者年齡最小的十來歲,最大的七八十歲,文武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一位老黨員也為大家講述了七洞村悠久的人文歷史以及紅色文化。座談會結束之後,我們在村委院子前的廣場上觀看了期待已久的威風鑼鼓等民俗表演。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東安社等村也來參加這樣的表演,儘管地面白雪皚皚,到後來有些殘雪消融之水,也不妨礙婦女們舞起大紅綢子,搖起五彩扇子,不妨礙她們的笑容綻放成一朵朵梅花。大家也不顧寒冷舉起相機、手機,紛紛記錄動人的瞬間。最令我難忘的,是居然坐了一回大花轎!

抬花轎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坐轎人兩種扮象,一是扮為醜縣官,頭戴烏紗帽,身穿紅官衣,手執大摺扇。一是男演員扮一俊俏女子,梳古裝頭,穿小衣包和中式袍褲,腰系布帶,手拿花汗巾。四轎夫亦丑角打扮,鼻子下長一撮柳絮鬍鬚。所抬花轎為一木制無底簡易“花轎”,轎頂上搭有紅綠紗縵,用彩綢打結於轎門及周圍。坐轎者雙腳著地“坐”於轎中。表演時,在嗩呐以傳統民間樂曲《大起板》或《百鳥朝風》的歡快樂曲伴奏下,花轎忽上忽下,翩翩起舞,轎夫們口中還不停地喊著“上坡”、“下坡”、“轉彎抹角”等口號。坐轎人隨著口號和轎的起伏,表演坐轎的各種姿態以及喜、憂、驚、羞之情。真是“抬轎人真抬真走,坐轎人假坐假扭,抬坐默契兩無間,以假當真樂悠悠”。

那天現場表演的共有兩抬花轎,分別是新郎轎和新娘轎,轎子都是喜慶的大紅顏色,轎夫八人,統一著紅色古裝。他們隨著音樂,踏著節拍,慢走微扭。後來,有人在轎前拍照,轎夫們乾脆說抬著走走吧,咱這是真材實料的轎子,不是假的。於是,我和芬姐、花姐都幸運地坐了一回花轎,其時春雪已停,天晴如洗,人聲鼎沸,笑臉飛揚,平生第一次坐在顫顫悠悠的花轎中,有喜悅,有激動,有愧疚,有不安,下來後對八位轎夫連連作揖,連聲道謝。想我何德何能,能在七洞村沒花一文錢坐了一回大花轎,而且是第一次啊!人生有很多個第一次值得銘記在心,這次當然更不會例外,感謝熱情淳樸的七洞人。交談中,他們告訴我,他們平時也接結婚的活兒,有時候還去遠一點的地方,比如沁源。我說一趟能掙多少錢,他們說每個人平均也就是一百來塊,我說辛苦了吧,一位四十多歲的漢子咧嘴而笑,說不怎麼辛苦,習慣就好,經常看新人,看著也開心。旁邊的另一位搭檔就說,主要是看著新娘開心吧,一句話逗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我也忍俊不禁。我想,這就是我們的農民,他們在這方土地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種地也好,做工也好,踏踏實實做著自己該做的事,臉上永遠是安穩自在的模樣,他們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也為社會默默做著貢獻。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農民生活正在奔向小康,看看那些把舞跳得風生水起的婆姨們,你會覺得,他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愜意。

午飯後,村長和村主任又陪同我們參觀了村內古民居,磚刻浮雕,依稀可見,當年興盛,可見一斑;還有一座日本人修建的炮樓,炮樓頂上,荒草瑟瑟,如泣如訴;關帝廟內,關公不怒而威,龍槐靜默入禪。青年文學協會主席左立忠掏出紙筆,專心抄錄關於七洞名賢冀蘭泰的碑文。我回家上網搜索,居然在百度百科搜到一段介紹:

冀蘭泰(生卒年不詳),字畹亭,號芸田,清代平遙七洞村人。幼即穎異,性格鎮靜,遇事有膽識。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高名次中舉。嘉慶六年(1801)大挑一等。曆署任陝西省清澗、興平、鳳翔、三水、山陽等縣知縣,後實授韓城知縣,調長安知縣。任職之處均有政績和聲望。後以考核最優,被奏升為漢中府定遠廳同知。道光六年(1826),回疆變亂,督兵大臣命督辦哈拉玉爾滾糧台,次年又辦庫車台務。蘭泰在沙漠中親率駱駝隊往返萬里,運輸糧草,一切行動依部署而辦,甚為嚴密,不差晷刻。為政簡要而不繁瑣,寬厚而不逾制。舊志評其"才足以任盤核,惠足以振疲癃。雖古循良之吏不能過。"回疆平定,依功擢拔為天臺知府,後又署任台州、寧波、嚴州等處知府。現存平遙七洞關帝廟中有碑文顯示冀蘭泰任浙江台州知府期間援銀4800兩修繕村中關帝廟。

看來七洞村人傑地靈,繼往開來,我不禁想到座談會上村主任張照世關於通過關公河文化治理,依託現有的人文歷史紅色記憶來發展經濟和旅遊的前景設想,衷心地祝願七洞村人在新的一年以嶄新的面貌和飽滿的熱情邁向小康生活。

清朝嚴複也講“民智者,富強之源也”,村主任提到學校,提到對學校的投資,反映出他們對教育的重視,這也正是新時期村幹部所應具有的素質啊,我不由得對他們的戰略眼光感到敬佩。“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據村主任講,回應國家政策,為避免鋪張浪費,七洞村如今的紅白喜事都是“各執一碗”(即只吃一碗面,不擺酒席)。據我所知,有些村在最初做到了,但後來奢侈攀比之風又慢慢抬頭,對一些人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行為,村幹部睜隻眼閉隻眼,村裡的紅白理事監督小組也形同虛設。“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真希望所有的村子都能像七洞村這樣有令必行,在全社會形成節儉之風。

隨後,鄉文化館館長、敬老院院長介紹了七洞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工作。他說,現在生活好了,人們正月出來鬧紅火的積極性很高,參與者年齡最小的十來歲,最大的七八十歲,文武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一位老黨員也為大家講述了七洞村悠久的人文歷史以及紅色文化。座談會結束之後,我們在村委院子前的廣場上觀看了期待已久的威風鑼鼓等民俗表演。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東安社等村也來參加這樣的表演,儘管地面白雪皚皚,到後來有些殘雪消融之水,也不妨礙婦女們舞起大紅綢子,搖起五彩扇子,不妨礙她們的笑容綻放成一朵朵梅花。大家也不顧寒冷舉起相機、手機,紛紛記錄動人的瞬間。最令我難忘的,是居然坐了一回大花轎!

抬花轎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坐轎人兩種扮象,一是扮為醜縣官,頭戴烏紗帽,身穿紅官衣,手執大摺扇。一是男演員扮一俊俏女子,梳古裝頭,穿小衣包和中式袍褲,腰系布帶,手拿花汗巾。四轎夫亦丑角打扮,鼻子下長一撮柳絮鬍鬚。所抬花轎為一木制無底簡易“花轎”,轎頂上搭有紅綠紗縵,用彩綢打結於轎門及周圍。坐轎者雙腳著地“坐”於轎中。表演時,在嗩呐以傳統民間樂曲《大起板》或《百鳥朝風》的歡快樂曲伴奏下,花轎忽上忽下,翩翩起舞,轎夫們口中還不停地喊著“上坡”、“下坡”、“轉彎抹角”等口號。坐轎人隨著口號和轎的起伏,表演坐轎的各種姿態以及喜、憂、驚、羞之情。真是“抬轎人真抬真走,坐轎人假坐假扭,抬坐默契兩無間,以假當真樂悠悠”。

那天現場表演的共有兩抬花轎,分別是新郎轎和新娘轎,轎子都是喜慶的大紅顏色,轎夫八人,統一著紅色古裝。他們隨著音樂,踏著節拍,慢走微扭。後來,有人在轎前拍照,轎夫們乾脆說抬著走走吧,咱這是真材實料的轎子,不是假的。於是,我和芬姐、花姐都幸運地坐了一回花轎,其時春雪已停,天晴如洗,人聲鼎沸,笑臉飛揚,平生第一次坐在顫顫悠悠的花轎中,有喜悅,有激動,有愧疚,有不安,下來後對八位轎夫連連作揖,連聲道謝。想我何德何能,能在七洞村沒花一文錢坐了一回大花轎,而且是第一次啊!人生有很多個第一次值得銘記在心,這次當然更不會例外,感謝熱情淳樸的七洞人。交談中,他們告訴我,他們平時也接結婚的活兒,有時候還去遠一點的地方,比如沁源。我說一趟能掙多少錢,他們說每個人平均也就是一百來塊,我說辛苦了吧,一位四十多歲的漢子咧嘴而笑,說不怎麼辛苦,習慣就好,經常看新人,看著也開心。旁邊的另一位搭檔就說,主要是看著新娘開心吧,一句話逗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我也忍俊不禁。我想,這就是我們的農民,他們在這方土地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種地也好,做工也好,踏踏實實做著自己該做的事,臉上永遠是安穩自在的模樣,他們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也為社會默默做著貢獻。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農民生活正在奔向小康,看看那些把舞跳得風生水起的婆姨們,你會覺得,他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愜意。

午飯後,村長和村主任又陪同我們參觀了村內古民居,磚刻浮雕,依稀可見,當年興盛,可見一斑;還有一座日本人修建的炮樓,炮樓頂上,荒草瑟瑟,如泣如訴;關帝廟內,關公不怒而威,龍槐靜默入禪。青年文學協會主席左立忠掏出紙筆,專心抄錄關於七洞名賢冀蘭泰的碑文。我回家上網搜索,居然在百度百科搜到一段介紹:

冀蘭泰(生卒年不詳),字畹亭,號芸田,清代平遙七洞村人。幼即穎異,性格鎮靜,遇事有膽識。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高名次中舉。嘉慶六年(1801)大挑一等。曆署任陝西省清澗、興平、鳳翔、三水、山陽等縣知縣,後實授韓城知縣,調長安知縣。任職之處均有政績和聲望。後以考核最優,被奏升為漢中府定遠廳同知。道光六年(1826),回疆變亂,督兵大臣命督辦哈拉玉爾滾糧台,次年又辦庫車台務。蘭泰在沙漠中親率駱駝隊往返萬里,運輸糧草,一切行動依部署而辦,甚為嚴密,不差晷刻。為政簡要而不繁瑣,寬厚而不逾制。舊志評其"才足以任盤核,惠足以振疲癃。雖古循良之吏不能過。"回疆平定,依功擢拔為天臺知府,後又署任台州、寧波、嚴州等處知府。現存平遙七洞關帝廟中有碑文顯示冀蘭泰任浙江台州知府期間援銀4800兩修繕村中關帝廟。

看來七洞村人傑地靈,繼往開來,我不禁想到座談會上村主任張照世關於通過關公河文化治理,依託現有的人文歷史紅色記憶來發展經濟和旅遊的前景設想,衷心地祝願七洞村人在新的一年以嶄新的面貌和飽滿的熱情邁向小康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