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

江口縣隸屬銅仁地區管轄, 位於貴州省東北部, 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 地理位置為東經108°30′~109°06′, 北緯27°27′~27°58′, 東西長52公里, 南北寬55公里, 總面積1869平方公里。 東與銅仁市毗鄰, 南與黔東南州岑鞏縣相連, 西與石阡縣、印江縣接壤, 北抵松桃苗族自治縣。 總面積1869平方公里, 總人口23.7萬。

境內著名的景點梵淨山為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國十大避暑名山。 2016年, 江口縣被國家旅遊局公佈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中文名稱

江口縣

外文名稱

Jiangkou County

別 名

江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貴州省 銅仁地區

下轄地區

2街道、6鎮、2鄉

政府駐地

雙江街道

電話區號

0856

郵政區碼

554400

地理位置

貴州省東北部

面 積

1869平方公里

人 口

23.7萬

方 言

貴州方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梵淨山、金絲猴、亞木溝、雲舍等

機 場

銅仁鳳凰機場

火車站

銅仁火車站

車牌代碼

貴D

特 產

梵淨山茶、豆腐乾、米豆腐

教育院校

江口中學、江口縣民族中學

行政代碼

520621

建置沿革

江口地域最早初形於春秋戰國, 屬楚黔中。

戰國屬秦黔中郡義陵縣。

漢高祖五年(西元前202)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 隸荊州, 屬武陵郡無陽縣。

王莽建國, 號“新”, 改武陵郡為建平郡。

東漢複稱武陵郡, 並無陽縣入辰陽, 江口屬辰陽縣。

劉宋時期, 宋孝武帝建元年(454)至齊, 江口仍屬辰陽縣。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肖衍稱帝,

國號“梁”, 江口屬武州南陽郡建昌縣。 陳永定元年(557), 陳霸先稱帝, 國號“陳”, 廢建昌縣, 江口屬南陽郡。

隋朝文帝開皇元年, 廢南陽郡, 於其地置壽州。 十八年(598), 改壽州為充州, 大業初廢充州, 並其地入辰州改為沅陵郡, 廢靜人縣入辰溪縣, 江口屬沅陵郡辰溪縣。

唐天寶三年(744)江口屬辰水縣, 隸充州, 後唐江口屬蜀黔州。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牂牁蠻首領張萬浚率所屬思夷等州歸附于楚, 江口屬楚思州。

南唐時期, 攻楚, 楚王馬希崇降, 江口屬南唐。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分荊湖路為荊湖南北兩路, 北路領沅州、清州, 江口屬沅州麻陽縣, 淳熙八年(1181)楊再西率其子政強領士兵開發省溪、宙邏、銅仁大小兩江等地。

元置省溪, 提溪長官司。

明永樂二十年(1414年)改隸銅仁府並延至清朝。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歸流”, 設省溪吏目1員, 吏目署駐大江口(今雙江鎮)。 光緒六年(1880)清廷准貴州巡撫岑毓英奏, 移銅仁縣治于大江口, 江口始成縣治。

民國二年(1913), 銅仁府改銅仁縣, 將原設大江口之銅仁縣更名為江口縣, 屬黔東道。 十二年(1923)廢道, 各縣均直隸省。 二十四年(1935), 省分設行政督察區, 江口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專員公署駐銅仁。 之後, 行政督察區番號屢經更易, 但體制未變。 縣轄村寨小有調整, 但基本格局未動, 一直維持至1949年。

1949年11月13日, 江口解放。

1950年3月1日, 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8年12月, 經國務院批准, 江口、玉屏兩縣併入銅仁縣。

1961年, 江口、玉屏、銅仁3縣分治, 江口縣轄區不變。

旅遊

江口縣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區域主次劃分為三類,

即:①以梵淨山景區為主體景區:金頂風景區、九龍池風光、爛茶頂杜鵑林、鳳凰山風光、寺廟、沿線亭閣、碑林摩崖、黑灣河漂流、鳳凰山寨、豆腐乾一條街、黃家壩水上樂園等。 ②以縣城及其他景區為輔助景區:原始森帶風光、太平河沿岸風光、幹溪溝峽谷、黃枯山風光、魚良溪峽谷、三星拜月、桑木溝水上樂園、金楠橋攀岩等。 ③棉絮嶺風景線:槐豐、岑忙犀牛洞穴群、梵淨山博物館、馬槽河民族村寨景點等。

梵淨山

梵淨山

梵淨山(MountFanjing), 原名“三山谷”,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 得名“梵天淨土”。 國務院於1986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拔2493米, 武陵山脈的主峰, 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梵淨山乃“武陵正源, 名山之宗”, 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 是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 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 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

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 進入山區完全找不著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峰的“蘑菇石”是一道景觀。

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

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

磨灣,又稱磨王溝,它是一個自然寨的名稱,又是雙江鎮一個行政村的名稱。它座落在離江口縣城約4公里處,全寨共253戶,1300餘人。除幾戶雜姓外,絕大多數是姓陳。寨子背靠大山,面向田壩,歷來是兵家投足之地。1936年初,紅六軍團路經江口時,曾駐在這裡。軍團部政工委首長駐陳運順家木樓上,兩間木樓現還存在。1982年10月江口縣人民政府將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磨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山區完全找不著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峰的“蘑菇石”是一道景觀。

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

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

磨灣,又稱磨王溝,它是一個自然寨的名稱,又是雙江鎮一個行政村的名稱。它座落在離江口縣城約4公里處,全寨共253戶,1300餘人。除幾戶雜姓外,絕大多數是姓陳。寨子背靠大山,面向田壩,歷來是兵家投足之地。1936年初,紅六軍團路經江口時,曾駐在這裡。軍團部政工委首長駐陳運順家木樓上,兩間木樓現還存在。1982年10月江口縣人民政府將紅十八師歸建地舊址磨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