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動汽車,不是你說垃圾就垃圾!

昨日, 看到朋友圈內一篇文章, 是由某嗅轉發、由某潮工作室撰寫的文章《為什麼說電動汽車都不值得買》, 被標題搞懵逼的我點進去, 發現第一段還“回味”了作者的另一篇《所有的電動汽車, 都是垃圾》, 發給同事和身邊車主看了下, 我們有個統一的感覺:真有點像吞了個比蒼蠅大不少的東西, 不吐不快了。

然後, 不管是否代表所有燃油車媒體行業, 某潮工作室能前後兩次碼出這麼規模宏大、有理有據的內容, 首先說聲“您辛苦了”, 筆者並非對您的工作努力和敘述邏輯不認可, 但是您用“垃圾”、“所有的”和“不能買”,

這樣的詞彙, 我和身邊想買電動車的小夥伴以及電動車主確實都有點坐不住了……作為一名電動車的愛好者和觀察者, 僅以個人立場做一些主觀發聲, 並不是針對誰, 只希望在座的大家不要偏激的看待EV的現在和未來。

由於要“吐槽”的原文比較長, 所以本文也會偏長……只好跟您說聲抱歉, 如果嫌煩, 您可按小標題和加粗內容引導完成快速閱讀。

首先看一下原作者提出的問題, 我總結了下, 基本是以下幾大點:

1. 純電動車型續航里程短, 存在里程焦慮

2. 受制于現實使用情況(高溫冷氣、低溫暖氣), 實際續航會更短

3. 充電時間相對太慢, 慢到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節奏

4. 充電頻次比加油高, 也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

5. 快充時, 出於保護電池目的,

實際通常只能充80%上下, 進一步導致開不遠, 或者開遠路充電次數多、時間加長

6. 電池技術暫無突破, 價格太貴, 電池能量密度太低

7. 鋰電池的發展速度會很慢

8. 電動車殘值下降快

以上問題, 我合併同類項解答一下:

問題1和2, 續航低的情況——很簡單, 如果你有錢, 有足夠長續航的車型可選擇;否則, 完全可以先買一款“占號神器”, 利用睡覺時間和工作時間充充電, 不必過分擔憂迴圈壽命, 僅僅通勤用3-5年是OK的, 然後靜待技術的快速進步(換車)。

續航越長越好不假, 但用車環境也很重要。 如果就是上下班代步, 每天行駛100公里(一般情況不會這麼遠), 回家就能充電(買車送充電樁基本是常態, 區別是家裡有無條件安裝), 即使續航只有200公里,

據身邊的電動車主回饋, 僅就日常生活體驗上並不會帶來很大差異。

至於冬季續航下降問題, 不辯解, 需要時間解決, 目前十幾萬以上的車型基本都有溫控系統, 盡可能提高電池充放效率, 但電動車有電動車的開法, 注意平穩駕駛還是能儘量把“縮水”的部分彌補回來, 但不要忘了, 汽油車在冬天油耗也是會上升的。

問題3和4, 充電頻次高, 改變生活狀態——其實1和2說完, 3和4的問題也就小多了, 250公里以上的續航, 充電頻次基本也就是常規家用燃油車差不了太多了。 而且像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充電環境已經非常方便, 買車基本都送充電樁, 安裝在社區只要回家就能充電。

問題5, 不敢開遠路——這塊乍看上去是個問題,

但是我想說2點:

第一, 同前兩個回答, 問題已越來越小, 很多問題將在未來上市的車型和生態環境下逐漸解決(後詳);

第二, 我想問下, 這個2000公里的應用場景在燃油車中也是“極其罕有”吧?幹嘛放著更帥的京滬高鐵和飛機不坐, 非要駕自己的車往返?何況續航里程標識清晰, 識字就能分辨, 既然人家選擇買了, 就必然是有適用于自己的應用場景。 如果你非要較勁, 好吧, 那我也沒必要給你講電動邦車友 “恐龍蛋”駕駛亞迪E6往返西藏10000公里的案例(連結在此), 以及“PY”駕駛榮威ERX5穿行1600公里京港澳高速的故事了(連結在此)。

問題6和7, 電池技術發展速度——我知道很多新型電池技術和BMS技術, 包括石墨烯電池、固態電池、超級電容電池等, 都統一被網路噴子們看做是”騙局”,

但是技術總要進步的, 馬上要上市的帝豪EV450, 用於實車的電池容量密度已經超過140Wh/kg。 再看看國家和各大企業在電池這塊的投入, 以今時今日中國政策引導和市場的發展速度, 多的不說了, 自己悟吧。

不知道是啥的分割線---------------------------------------------------

然後, 我想講點對電動人來說常識性的“乾貨”, 即所謂“優點”:

加速性能——請看下面幾款車的加速資料,我就不在這擺電動跑車了,套用網友的話:“都把燃油車秒成渣了!”。電動機的動力輸出曲線,那絕對是內燃機完全不能比的,請自行百度學習。而且反應快、沒頓挫、不需要考慮發動機變速箱匹配,相比那些國產雙離合們……

靜音降噪——我不否認,義大利高性能跑車的內燃機嘯叫聲充滿藝術感且令人銷魂,但是拜託,家用車的NVH一直是調校難題,而電動車不要簡單太多好嗎!甚至於,你想要聲音也可以,AMG已經和林肯公園樂隊合作,聲浪以後沒准可以自訂……

空間優勢——沒有發動機和複雜的傳動系,空間佈局靈活太多了,尤其是一些電動汽車原生的平臺(非燃油車平臺改進),乘員和行李的空間體驗不是燃油車能比的,寬大的座艙和全平地板有多爽,你坐兩次就明白了。從各大廠商和供應商的研發趨勢也看得出來,以後專屬於電動的平臺必然越來越多。

節能環保——儘管有太多資料包告可以參考,證明電動車節能環保對城市更友好,但我知道,無數人都在通過我國現階段煤電為主的電力能源形態,來吐槽電動車不是“真環保”——典型的燃油車媒體立場。先不提國家電力升級的“未來”(水、風、太陽、核等),單就煤電本身,都是不輸汽油的(後詳)。而且……要是把“發電”算進來,那麼請問“煉油”呢?又是如何計算的?何況產業內還有儲能梯次利用的技術,可將退役電池高效利用,這也是燃油無法比擬的——真正計算,不僅要把上游的發電排放算進去,還要把後期電池回收環節算進來。

續航常識——很多人的概念該更新了,後面我會放詳細的清單

省錢——這個話題聊了太多年,“某潮”的觀點無外乎是現階段,電動車在生命週期內省下的成本不足以彌平車價差,這個看似有道理的說法,其實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畢竟這是個單極的邏輯,我要是換個說法:買同等加速性能+空間體驗的車型,你要比同樣的電動車,多付出一倍成本都不止,作者又會怎麼比呢?再比較其他維度嗎?

再來說下電力能源問題

1. 電力驅動方向確實更環保

2. 電動機比內燃機效率更高

如果把目前稍有點“拖後腿”的隊友電池拋開,單獨比較電機和內燃機,前者能把後者秒出地球……不論效率、調速能力、造價、功率密度完全就是完爆,而且不是強個百分之多少,是直接成倍甚至多倍的壓制,參看電動邦的解讀

燃油/車輛/綜合效率圖

3.電力行業正在升級,背靠國家政策支援

國家在有目的的升級電力系統,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業態,著力降低火電比重,整個行業也必將響應政策號召。

綜上,電動車絕對不是垃圾!

比如你身處限號城市,又必須用車;

再比如您是高性能+大空間+智慧化+酷炫的內外設計+環保主張的中毒者和愛好者,請問此類用車場景,燃油車又如何能滿足您的剛需呢?

又一道不華麗的分割線-------------------------------------------------------------------

接下來,僅提供一些線索資訊,關於目前主流電動車市場續航的一個初級狀況:

國內“傳統”車企主流車型的續航

國內主流長續航電動汽車

2018+2019年上市的“新勢力”們和他們的規劃車型

即將上市電動汽車

特別案例,“鋼鐵俠”叔叔的特斯拉

特斯拉車型續航

以上統計基於國內最嚴格的NEDC綜合工況,不少家用定位的車型早已擺脫“150公里俱樂部”,到2018年,基本主流就都是續航350-400的水準了

電動汽車稅收和貸款優惠政策

然後我想聊聊自己對行業的主觀態度:

寫到這裡,我承認我略有些激動╮(╯▽╰)╭,但也得承認,電動汽車目前確實還存在不足,現階段不足以替代甚至達到燃油車的成本和續航。甚至,我們必須承認,大多數消費者還是不夠滿意的,因為在燃油車“走過百年歷程”的今天,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理由“喜新厭舊。但是,在既定國家戰略指引下,只要方向是正確的,路肯定是要一步步走的。何況,在發展與民生多少開始產生矛盾的今天,在一些特定區域和場景下,許多消費者已經針對自己的用車場景,找到了自己的動因,並愉快的駕駛著電動車,無論他們的需求和理念是“務實的還是“超前”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正確的。

消費者是只看結果的,但今天的開始,並不等於明天的結果。

最後我想談一下“眼界”問題,就兩點:

1.沒有昨天的努力,哪有我們今天的可享用成果——正如,沒有若干年前自主品牌的臥薪嚐膽,國家政策大膽支持外資車企進入市場,並強調吸收和學習,哪有今天的“百花齊放”。包括吉利,比亞迪、江淮、長安、奇瑞、北汽在內的自主企業都正在或即將擁有自己的自主正向開發平臺。而新生代的蔚來,拜騰,小鵬等“新生代”電動車企更是不下20家,僅上游製造企業和供應商牽扯產業規模何止數千億。無不是看中國家明確的政策指引和市場風口;你以為我們享受的汽車行業紅利(包括便利)和汽車媒體今天的地位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何況現在幾乎全球所有知名大廠商都在投身於此,難道他們也是沒有眼界的“垃圾”?

2.國家戰略,政策主導,趨勢不可逆——降低戰略石油依賴、避免受制於人、科技彎道超車,超越傳統汽車工業強國。從口號的呼喊到落地政策支持,都在越發落在實處。看不到我們國家地位正在隨科技進步而變得腰杆硬氣起來了嗎? 如李想所言“現在的電動汽車,就是2005-2007年智慧手機的萌芽狀態”。在"高鐵、支付寶、共用單車和網購"這些”新四大發明”之後,我們國家的電動汽車、相關智慧化體驗以及完整的生態環境,勢必成為下一個震驚世界的巨大突破口和世界級標杆。

最後,我反倒呼籲,大家都應該支持電動車,尤其是國產電動車

韓國人在自己市場的支持下,出現了現代、起亞、大宇、乃至三星、LG……如果我們的自主企業有足夠的市場支持和研發資金投入,憑什麼不能獨立和率先攻破外國人認為的技術和市場難題?難道中國人的智力水準真的不同別人嗎?我相信螢幕面前的你,無論你手握Apple,華為,小米還是三星,開的是比亞迪、奧迪還是開迪,每個人都不會甘心承認吧。

到此,對能將我的囉嗦文看到最後的您表示Respect以及thankful,辛苦您了。

即所謂“優點”:

加速性能——請看下面幾款車的加速資料,我就不在這擺電動跑車了,套用網友的話:“都把燃油車秒成渣了!”。電動機的動力輸出曲線,那絕對是內燃機完全不能比的,請自行百度學習。而且反應快、沒頓挫、不需要考慮發動機變速箱匹配,相比那些國產雙離合們……

靜音降噪——我不否認,義大利高性能跑車的內燃機嘯叫聲充滿藝術感且令人銷魂,但是拜託,家用車的NVH一直是調校難題,而電動車不要簡單太多好嗎!甚至於,你想要聲音也可以,AMG已經和林肯公園樂隊合作,聲浪以後沒准可以自訂……

空間優勢——沒有發動機和複雜的傳動系,空間佈局靈活太多了,尤其是一些電動汽車原生的平臺(非燃油車平臺改進),乘員和行李的空間體驗不是燃油車能比的,寬大的座艙和全平地板有多爽,你坐兩次就明白了。從各大廠商和供應商的研發趨勢也看得出來,以後專屬於電動的平臺必然越來越多。

節能環保——儘管有太多資料包告可以參考,證明電動車節能環保對城市更友好,但我知道,無數人都在通過我國現階段煤電為主的電力能源形態,來吐槽電動車不是“真環保”——典型的燃油車媒體立場。先不提國家電力升級的“未來”(水、風、太陽、核等),單就煤電本身,都是不輸汽油的(後詳)。而且……要是把“發電”算進來,那麼請問“煉油”呢?又是如何計算的?何況產業內還有儲能梯次利用的技術,可將退役電池高效利用,這也是燃油無法比擬的——真正計算,不僅要把上游的發電排放算進去,還要把後期電池回收環節算進來。

續航常識——很多人的概念該更新了,後面我會放詳細的清單

省錢——這個話題聊了太多年,“某潮”的觀點無外乎是現階段,電動車在生命週期內省下的成本不足以彌平車價差,這個看似有道理的說法,其實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畢竟這是個單極的邏輯,我要是換個說法:買同等加速性能+空間體驗的車型,你要比同樣的電動車,多付出一倍成本都不止,作者又會怎麼比呢?再比較其他維度嗎?

再來說下電力能源問題

1. 電力驅動方向確實更環保

2. 電動機比內燃機效率更高

如果把目前稍有點“拖後腿”的隊友電池拋開,單獨比較電機和內燃機,前者能把後者秒出地球……不論效率、調速能力、造價、功率密度完全就是完爆,而且不是強個百分之多少,是直接成倍甚至多倍的壓制,參看電動邦的解讀

燃油/車輛/綜合效率圖

3.電力行業正在升級,背靠國家政策支援

國家在有目的的升級電力系統,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業態,著力降低火電比重,整個行業也必將響應政策號召。

綜上,電動車絕對不是垃圾!

比如你身處限號城市,又必須用車;

再比如您是高性能+大空間+智慧化+酷炫的內外設計+環保主張的中毒者和愛好者,請問此類用車場景,燃油車又如何能滿足您的剛需呢?

又一道不華麗的分割線-------------------------------------------------------------------

接下來,僅提供一些線索資訊,關於目前主流電動車市場續航的一個初級狀況:

國內“傳統”車企主流車型的續航

國內主流長續航電動汽車

2018+2019年上市的“新勢力”們和他們的規劃車型

即將上市電動汽車

特別案例,“鋼鐵俠”叔叔的特斯拉

特斯拉車型續航

以上統計基於國內最嚴格的NEDC綜合工況,不少家用定位的車型早已擺脫“150公里俱樂部”,到2018年,基本主流就都是續航350-400的水準了

電動汽車稅收和貸款優惠政策

然後我想聊聊自己對行業的主觀態度:

寫到這裡,我承認我略有些激動╮(╯▽╰)╭,但也得承認,電動汽車目前確實還存在不足,現階段不足以替代甚至達到燃油車的成本和續航。甚至,我們必須承認,大多數消費者還是不夠滿意的,因為在燃油車“走過百年歷程”的今天,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理由“喜新厭舊。但是,在既定國家戰略指引下,只要方向是正確的,路肯定是要一步步走的。何況,在發展與民生多少開始產生矛盾的今天,在一些特定區域和場景下,許多消費者已經針對自己的用車場景,找到了自己的動因,並愉快的駕駛著電動車,無論他們的需求和理念是“務實的還是“超前”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正確的。

消費者是只看結果的,但今天的開始,並不等於明天的結果。

最後我想談一下“眼界”問題,就兩點:

1.沒有昨天的努力,哪有我們今天的可享用成果——正如,沒有若干年前自主品牌的臥薪嚐膽,國家政策大膽支持外資車企進入市場,並強調吸收和學習,哪有今天的“百花齊放”。包括吉利,比亞迪、江淮、長安、奇瑞、北汽在內的自主企業都正在或即將擁有自己的自主正向開發平臺。而新生代的蔚來,拜騰,小鵬等“新生代”電動車企更是不下20家,僅上游製造企業和供應商牽扯產業規模何止數千億。無不是看中國家明確的政策指引和市場風口;你以為我們享受的汽車行業紅利(包括便利)和汽車媒體今天的地位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何況現在幾乎全球所有知名大廠商都在投身於此,難道他們也是沒有眼界的“垃圾”?

2.國家戰略,政策主導,趨勢不可逆——降低戰略石油依賴、避免受制於人、科技彎道超車,超越傳統汽車工業強國。從口號的呼喊到落地政策支持,都在越發落在實處。看不到我們國家地位正在隨科技進步而變得腰杆硬氣起來了嗎? 如李想所言“現在的電動汽車,就是2005-2007年智慧手機的萌芽狀態”。在"高鐵、支付寶、共用單車和網購"這些”新四大發明”之後,我們國家的電動汽車、相關智慧化體驗以及完整的生態環境,勢必成為下一個震驚世界的巨大突破口和世界級標杆。

最後,我反倒呼籲,大家都應該支持電動車,尤其是國產電動車

韓國人在自己市場的支持下,出現了現代、起亞、大宇、乃至三星、LG……如果我們的自主企業有足夠的市場支持和研發資金投入,憑什麼不能獨立和率先攻破外國人認為的技術和市場難題?難道中國人的智力水準真的不同別人嗎?我相信螢幕面前的你,無論你手握Apple,華為,小米還是三星,開的是比亞迪、奧迪還是開迪,每個人都不會甘心承認吧。

到此,對能將我的囉嗦文看到最後的您表示Respect以及thankful,辛苦您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