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平安福建”建設路徑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劉亢 鄭良 王成

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離不開將頂層設計落到實處的基層探索和實踐。

廈門市癸官湖。 予以綜治問責, 對平安建設成效明顯的予以綜治獎勵。 目前全省“平安縣的視頻監控探頭8.3萬多個。 公安機關將視頻監控資源與資料採擷、人像比對、車牌識別、智慧預警等技術融合集成, 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 2017年以來已利用“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等大資料破獲刑事案件6319起, 抓獲犯罪嫌疑人2136人, 處置道路交通違法案件13.2萬起。

此外, 福建多地探索建立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綜治微網格”等平臺, 社區網格員、志願者將獲悉的社情民意、矛盾糾紛等通過手機即時上傳, 後臺有專人負責受理、流轉、處置、回復。

以法治促長治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福建多地採訪發現, 福建以推動地方立法、嚴格執法、創新普法等形式,

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準。

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安保中, 福建強化法治保障, 各地各有關部門在出臺社會治安、公共安全、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等領域臨時性行政措施前, 開展立法論證和風險評估, 遵循必要、適度原則。 對於社會管控中的難點問題, 如客運車輛實名購票、瓶裝液化氣銷售、“無人機”管理、郵政寄遞業執行“百分百通過X光機, 百分百實名登記, 百分百開包檢驗”等, 以立法形式做出規定, 做到了管控有據, 依法辦事, 也確保了執法的統一性、延續性。

“處理纏訪鬧訪是頭疼的問題。 ”多位元受訪基層幹部告訴本刊記者, 少數上訪人員利用各種重大時間節點, 赴省、進京上訪, 特別是非正常上訪,

要脅地方政府, 達到個人非法利益。 有的明目張膽索要住宿費、餐飲費、車費、“辛苦費”, 有的要求解決個人及子女就業, 享受公務員醫保、社保待遇等。 而個別地方為了將上訪人員穩控在當地, 滿足其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訴求, 更加助長了“大鬧大解決”心態。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查發現, 一些地方探索以法治化思維和方式破解此類難題, 取得良好效果。

龍岩市信訪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 當地先後對3起長期無理纏訪鬧訪、組織群體訪、採取極端手段表達訴求等行為果斷“亮劍”。 對挑頭鬧事的黨員給予黨紀處分, 對構成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的人員予以刑事處罰, 刹住了少數人員纏訪鬧訪之風。

龍岩市委相關負責人說:“一方面要以對人民利益高度負責的態度,

及時處理人民群眾每一件合理訴求;另一方面, 要旗幟鮮明地維護黨紀、法律權威, 對於極少數錯誤認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 以造勢生事牟取個人無理訴求的行為, 必須理直氣壯地依法、依紀處理。 ”

接受本刊採訪的福建多地基層幹部表示, 當前影響社會穩定和群眾安全感的矛盾糾紛、風險隱患仍然處於高位, 基層幹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處理矛盾糾紛, 全民守法的自覺和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社會心理還沒有完全形成, 社會治理法治化還存在薄弱環節。 同時, 少數基層幹部急於推動工作, 方式粗糙, 缺乏法治思維, 不講究法律程式, 對於群眾權益保護不周,

容易激化矛盾, 造成維穩壓力。

“破解這些難題, 補齊社會治理短板, 需要持續深入推進法治建設。 ”王洪祥表示, 應創新體制機制建設, 將基層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經驗及時上升為地方立法;對於社會治理重點難點問題, 適時出臺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 完善執法標準和程式。 同時, 注重提升領導幹部、執法人員運用法治手段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能力和水準, 將增強全民守法觀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平安建設基礎工程, 在全社會宣導契約精神, 樹立規則意識, 培育法治信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