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國家人工智慧標準化總體組成立 推進AI標準化進程

據悉, 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包括基礎標準、平臺/支撐標準、關鍵技術標準、產品及服務標準、應用標準、安全/倫理標準六個部分。

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沸沸揚揚, 相關標準的制定也顯得尤為迫切。

1月18日,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國家人工智慧標準化總體組、專家諮詢組。 總體組組長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 副組長人選涉及阿裡雲、科大訊飛、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械工業儀器儀錶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相關高管、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擔任專家諮詢組組長。

據瞭解, 國家AI標準化總體組在人工智慧標準化中承擔統籌協調、規劃佈局的角色, 負責開展人工智慧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 包括擬定我國人工智慧標準化規劃、體系和政策、協調相關國家標準技術內容和技術歸口、建立AI基礎功行標準與行業應用標準的傳導機制等。

專家諮詢組則由國內人工智慧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 負責為總體組提供我國人工智慧標準化規劃、體系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諮詢。

“標準化工作對人工智慧及其產業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作用, 既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抓手, 也是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趙波表示, “我國雖然在人工智慧領域具備了良好基礎, 但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仍亟待完善。 ”

標準引領產業

本次國家AI標準化總體組、專家諮詢組的成立, 是對上月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畫”)的回應。

此前的“行動計畫”對我國人工智慧未來三年的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劃,

其中的四大發展目標之一便涉及基本建立人工智慧產業支撐體系, 初步建立人工智慧標準體系、測試評估體系及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人工智慧標準的先進與完善與否, 關係到產業的健康發展以及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強弱。 ”趙波指出。

事實上, 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均高度重視人工智慧標準化工作。 記者瞭解到, 無論是美國發佈的《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 還是歐盟發佈的“人腦計畫”, 或是日本實施的“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網路安全綜合專案”, 均提出圍繞核心技術、頂尖人才、標準規範等強化部署, 力圖搶佔新一輪科技主導權。

據趙波介紹, 當前市場上已出現可規模化、可商業化產品和應用,

但需要以標準化的手段固化技術成果, 實現快速創新推廣;諸如人臉識別系統、智慧音箱、服務機器人等產品品質參差不齊, 也需要統一標準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

而圍繞諸如自動駕駛領域“電車難題”的倫理問題、蘋果手機指紋洩露用戶隱私等問題, 也需要制定相關安全標準規範, 確保資訊安全及智慧系統服務於人類倫理。 此外, 在當前行業巨頭以開源演算法、平臺介面綁定等方式打造自有深度學習框架等生態體系的現狀下, 使用者資料資訊較難遷徙, 反倒形成資料孤島, 標準的統一更容易實現廠商之間的交互操作與協同。

“無論是基礎標準、技術標準還是倫理標準,

都是未來國家AI標準化總體組的重點考慮方向。 ”國家AI標準化總體組副組長、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吳文峻表示, “對於這些領域的研究與探討將是齊頭並進的。 ”

標準體系結構

通過分析國內外人工智慧發展現狀, 可以發現AI標準化的需求所在。

“作為人工智慧行業內企業, 我們能夠感覺到大家對於標準化的迫切需求。 ”科大訊飛副總裁嚴峻表示, “首先想到的便是系統框架, 其次是能力, 人工智慧技術與行業結合究竟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才能定義為智慧, 這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 此外人工智慧介面、資料的標準以及評價, 也是行業標準化極為重要的方向。 ”

圍繞這些需求, 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也隨之形成。 “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包括基礎標準、平臺/支撐標準、關鍵技術標準、產品及服務標準、應用標準、安全/倫理標準六個部分。 ”趙波表示。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佈的《人工智慧標準化白皮書》具體介紹了該體系結構。其中,基礎標準涉及術語、參考架構、資料和測試評估四大類,位於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的最底層。平臺/支撐標準是對人工智慧硬體、軟體、網路和資料的綜合集成,在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關鍵技術標準主要針對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電腦視覺、生物特徵識別和VR/AR等領域,為人工智慧實際應用提供支撐。

應用標準則位於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的最頂層,面向行業具體需求,產品及服務標準涉及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中形成的智慧化產品及新服務模式的相關標準。安全/倫理標準貫穿於其它部分,支撐整個行業發展。

“華為從最初就認為人工智慧是企業的使能技術,通過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內部實現效率提升。”華為雲戰略與業務發展副總裁宋哲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圍繞當前AI標準的制定方面,考慮到開源已成為當前行業一種事實性標準,宋哲炫建議在整個標準制定流程中,將開源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引進,以便真正的標準推出後可以很好地落地及實踐。

”趙波表示。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佈的《人工智慧標準化白皮書》具體介紹了該體系結構。其中,基礎標準涉及術語、參考架構、資料和測試評估四大類,位於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的最底層。平臺/支撐標準是對人工智慧硬體、軟體、網路和資料的綜合集成,在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關鍵技術標準主要針對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電腦視覺、生物特徵識別和VR/AR等領域,為人工智慧實際應用提供支撐。

應用標準則位於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的最頂層,面向行業具體需求,產品及服務標準涉及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中形成的智慧化產品及新服務模式的相關標準。安全/倫理標準貫穿於其它部分,支撐整個行業發展。

“華為從最初就認為人工智慧是企業的使能技術,通過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內部實現效率提升。”華為雲戰略與業務發展副總裁宋哲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圍繞當前AI標準的制定方面,考慮到開源已成為當前行業一種事實性標準,宋哲炫建議在整個標準制定流程中,將開源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引進,以便真正的標準推出後可以很好地落地及實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