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高知分子更容易上當受騙?錯!該上防騙課的不只是女博士

在廣州某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的一位女博士饒源(化名), 近日遭遇“冒充公檢法”的電信詐騙, 5天內被騙走85萬元。 目前當事人已在廣州市六榕派出所報警立案。

“女博士被騙85萬”的新聞一經報導, 引起公眾熱議。 尤其是媒體披露的一些細節, 比如“10年來都泡在實驗室”“不看微信朋友圈”等。 在層出不窮、手段卑劣的詐騙分子面前, “高知們”無疑是受害者, 理應得到關切和同情;而在打擊電信詐騙層面, 輿論的方向應該是力度不減、持續一致的,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更不該幸災樂禍。

85萬是如何被騙的?

1月6日,

饒源接到一個自稱是廣州市公安局的電話, 表示她的銀行卡涉嫌洗錢。 隨後, “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打來電話, 告訴她如果要證明清白, 只能將錢轉入所謂的“國家帳戶”。

饒源收到的“刑事拘捕令”, 落款公章為“北京市最高人民檢察院”

把對方當做“救命稻草”的饒源, 通過各種管道借錢, 最終匯款85萬元到多個“國家帳號”。 直到1月11日, 當她打入最後一筆25萬元聯繫不上對方後, 才發覺上當, 隨後報案。

饒源是入選2017年全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畫中的三百人之一。 她說, 自己從早到晚都在實驗室, 連微信朋友圈都是關閉的, 住的地方也沒有電視, 從來沒聽說過冒充“公檢法”詐騙。 “感覺幾年辛苦都白費了, 都不知道自己一心做科研是對還是錯。 ”

高知分子屢屢受騙

廣州市公安局介紹, 近期廣州市已發生多宗涉案金額百萬元以上的電信詐騙案, 受騙者不乏教授、校長、醫生等高學歷人士, 而詐騙手法都是“冒充公檢法”。

2017年8月6日, 廣州市反電信網路詐騙中心接到廣州某大學退休教授報警,

稱被騙1058萬元。 這是2017年廣州單筆被騙金額最大的案件。 這名教授說, 自己接到自稱“檢察院”辦案人員的電話, 對方告知她名下的銀行卡涉嫌一宗“148萬元特大詐騙案”, 並用傳真機發給她一份“檢察院傳票”。 看到“傳票”後她驚慌失措, 隨後積極配合“資金調查”以證明清白。 此後, 教授變賣了個人房產, 並借款400多萬元, 加上個人積蓄, 共計1058萬元被悉數騙走。

2016年, 清華大學一教師也被這一詐騙手法騙走1760萬元。

(相關媒體報導)

(相關媒體報導)

廣州警方表示, “冒充公檢法”的詐騙雖然在整個詐騙案件中的占比不到10%, 卻是電信詐騙手法中危害最大、單案案值最高的。 這類詐騙的受害物件, 以社會圈子比較狹窄、較少關注外界資訊的中老年人居多。

此外, “冒充公檢法”詐騙套路很深。 詐騙團夥持有一套騙術“劇本”, 通過冒充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 以各種無中生有的事端與恐嚇讓群眾感到恐慌。 群眾大多有“急於自證清白”的心理特點, 於是騙子便“順勢而為”故作好心, 將電話轉接到假冒的“執法機關”進行下一步騙局。

廣州市反電信網路詐騙中心提醒, “冒充公檢法”詐騙手段在不斷翻新, 近期演化出新“劇本”, 受騙事主被洗腦後甚至成為騙子的“幫兇”。 歲末年初, 市民尤其要提高警惕, 加強各類防騙意識。 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不存在“電話辦案”, 沒有“安全帳戶”, 要求做“電話筆錄”、“絕對保密”、上網查看“通緝令”、接收“逮捕令”的, 都是騙子。

該上防騙課的不只是女博士

詐騙手段卑劣多樣,

不是為誰“量身定制”的, 高分低能這個“鍋”更不該由“高知們”來背。 在缺乏防詐騙經驗的情況下, 想必很多人都會有慌神的時候。 當沒有經過專業防詐騙訓練的公眾, 面對經過專業訓練、深諳心理學的犯罪分子甚至詐騙集團時, 適時的理性判斷和合理心理行為的調適, 往往顯得遲滯, 這給了作案者可乘之機。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很多人看來清晰明瞭的詐騙手段, 在當事人所處的境遇中, 或許需要穿透層層迷霧的智慧。 “女博士被騙85萬”這個詐騙案中, 首先應該把她放在普通公民序列裡來看待, 而不是單純關注其身份。

最後, 安全教育的缺失也值得反思。 詐騙方式方法層出不窮, 詐騙需從打擊的“末端”向預防的“前端”延伸, 而且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許許多多學生群體的受騙案例告訴我們,從幼稚園到求學的任何一個受教育階段,作為學生不論年齡、學歷如何變化,預防詐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而且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許許多多學生群體的受騙案例告訴我們,從幼稚園到求學的任何一個受教育階段,作為學生不論年齡、學歷如何變化,預防詐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