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復旦大學:活禽休市與H7N9發病密切相關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及香港大學合作, 在人感染禽流感H7N9地理分佈模式、傳播風險及活禽市場關閉效果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結果以“Changing geographic patterns and risk factors for avian influenza A(H7N9) infection in humans, China”及“Evaluation of animal-to-human an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2013-15”為題, 發表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F: 8.2, 論文連結: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4/1/17-1393_article)和Scientific Reports (IF:4.3,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7335-9)。

自2013年3月中國發現全球首例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以來, 每年冬春季都會出現人感染禽流感H7N9疫情。 相較於前四波H7N9疫情, 2016-17年第五波疫情發病更多、地理分佈範圍更廣。 與人感染禽流感H7N9疫情地理空間分佈相關的生態學因素是什麼?未來出現疫情的高風險區域在哪裡?這些科學問題的解答可為制訂禽流感H7N9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學證據。

本研究基於H7N9疫情的地理分佈及預測變數(活禽市場密度、家禽密度、人口密度及濕地覆蓋比等)(圖1), 應用泊松增強回歸樹模型及廣義線性混合模型, 評估與H7N9疫情分佈相關的生態學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 第五波H7N9疫情的空間分佈與雞鴨比、活禽市場密度、家禽密度與至湖泊距離等因素密切相關, 其相對貢獻分別為20.49%、18.41%、15.88%與7.31%。 從前三波到第四、五波疫情, H7N9空間分佈的預測變數由活禽市場密度轉變為禽類密度(圖2)。 本研究提示, 禽流感H7N9可依賴於家禽運輸或交易擴散, 從而導致人感染禽流感H7N9地理範圍擴大。

活禽市場關閉是防控禽流感H7N9的重要措施。 儘管我國多數省市的活禽市場已採取了不同形式的關閉措施,

但其對禽流感H7N9病毒的傳播及流行的防控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 餘巨集傑課題組通過系統收集和分析活禽市場關閉與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資料, 構建禽到人傳播及人際傳播的模型, 定量評估了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從禽到人, 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 並同時評估了活禽市場的關閉效果。

研究結果表明, 活禽市場關閉與各地區H7N9發病率顯著下降密切相關。 深圳、蘇州、廈門、上海等地採取活禽市場關閉措施前後, 估計發病率約降低了95-96%(圖3)。 前三波H7N9疫情的有效人際傳播指數分別為0.2(95% CI: 0.05-0.47)、0.16(95% CI: 0.01-0.41)與0.16(95% CI: 0.01-0.45)。 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的平均發病潛伏期為2.6天(95% CI: 1.4-3.1)。 此外, 研究發現, 禽流感H7N9病例的報告發病率、首發病例與二代病例的發病間隔對人際有效傳播指數存在一定的影響。

本研究提示, 活禽市場關閉是控制H7N9疫情的有效干預措施, 採取活禽市場關閉措施, 可顯著降低H7N9從禽到人的傳播。

以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81525023)的資助。

圖1. 中國、廣東省與長江三角洲禽流感H7N9發病預測變數分佈(A-家禽密度、活禽市場密度、雞鴨比分佈;B- H7N9發病數分佈;C-前四波與第五波H7N9疫情地理分佈比較)

圖2. 中國禽流感H7N9疫情發病率估計及其預測變數的邊緣效應圖

圖3. 禽流感H7N9發病分佈及其日發病數後驗估計 (原標題:復旦大學餘宏傑課題組在闡明人感染禽流感H7N9地理分佈模式、傳播風險及活禽市場關閉效果方面取得進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