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交大這堂“接地氣”的思政課,教育部長陳寶生來聽了!

“我的生日是1月28日, 從小媽媽就跟我說, 這是淞滬抗戰‘一·二八’事變的日子。 ”上海交大工程館102教室, 現年78歲的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劉西拉諄諄教導大學生們, “知道我小時候最深的記憶是什麼?就是重慶大轟炸, 舅舅把我夾在腰裡天天躲進防空洞。 ”這位土木工程專業的博士生導師, 正在上“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讀懂中國”。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不斷提高思政課建設的品質和水準, 1月16日, 教育部黨組在上海召開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場推進會。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及上海市委副書記尹弘、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翁鐵慧出席會議, 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劉大為主持會議。 當天上午,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 以及來自教育部、地方教育廳局及全國各大高校的負責人現場觀摩了上海交大的思政課教學。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 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 以及上海交大黨政辦、黨委宣傳部、學指委、研究生院等相關負責同志, 師生代表出席教學觀摩。

“名師思政”讓思政課堂

接地氣、有人氣

劉西拉的這堂課是“讀懂中國”第四講, 名為《中國工程與中國自信》。 作為老一代大學生, 他回憶起幾十年前入讀清華大學時在圓明園遺址上了一堂新生教育課, 又一次深刻理解了什麼叫“落後就要挨打”;作為工程界專家, 他講解如今中國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樓,

世界第一的高橋、高鐵、大壩, 以及“以柔克剛”抗震建築的東方智慧;作為思政教育者, 他不回避全國接近60%城鎮化率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挑戰, “土、木二字疊起來, 才是‘未來’的‘未’”。 課堂上, 學生們時而蹙眉三思, 時而會心一笑。

“愛國主義是一種精神, 一種力量, 一種思想, 一種永遠也不會過時的時尚”“愛國是一顆平常心, 就像在母親面前盡孝一樣, 只要願意去做, 誰都能做到”“父母想你的程度, 永遠超過你想家的程度”……上海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施索華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常常“金句頻出”, 這堂課討論的是“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 題目雖大, 但施索華卻用充滿人生智慧的“幽默段子”和廣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學生, 使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容更加生動和豐富。

聽完這兩堂課, 學生們的感受是, “接地氣”“有人氣”“讓人心服”。 據瞭解, 上海交大思政課注重建設高水準複合型師資共同體, 實現全員育人。 以“上海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名師聯合工作室”為依託,在校內外選聘知名專家學者、各行業先進人物、各級領導幹部為思政理論課兼職教師。工作室成立以來,已分三批聘任了60余位兼職教師,為實施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書記校長親自上講臺

講述中國發展道路

“30多年前,當我從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畢業時,同班20個同學中有15個出國了。他們出國後,震驚於國外物質生活的發達以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當1997年陸陸續續從國外回來後,他們再次感到了震驚,那就是離開祖國十多年,祖國發生的變化讓他們震驚。”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薑斯憲在為學生上“讀懂中國”系列課程時,和學生分享自己親歷祖國快速發展的感受。

“大學生的人生之路,怎樣才能越走越寬?”在薑斯憲看來,只有深刻理解中國的發展之路,年輕人才能更加理解自己在國家發展中應該肩負起怎樣的時代使命。而這也是滬上眾多思政課程聚焦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來到青年馬克思主義學校第19期預備黨員培訓班,為500餘位交大青年學子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林忠欽用生動詳實的史料和案例,向大家講述了怎樣理解新時代、如何走強國之路以及青年一代的使命三個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5級本科生張嘉旎說:“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強起來’,這就要求我們青年人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去助力祖國的復興和強盛。在未來,我會努力提高自己,將視野放寬,不局限於自己的學科,以高度的責任感成為一個樹型人才。”

近年來,上海交大深入推進“讀懂中國”形勢與政策課改革,由書記、校長帶頭,同時推動更多的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和院系黨政班子成員走上講臺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每年開學第一周,由學校黨委書記為新生講授大學第一課已成為傳統;每年的畢業季,學校領導、各學院分黨委書記紛紛給畢業生黨員上“最後一堂黨課”,讓責任感和使命感內化為交大學子的集體人格。

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信念融入祖國山河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上海交通大學秉持為民族崛起和國家昌盛培養“第一等人才”的信念和目標,明確“四位元一體”的辦學理念,強調“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的有機統一,以學生健康發展為中心,積極推進“學在交大”,著力培育學生遠大理想和學術志趣,引導學生自覺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同自身學習成長結合起來,以過硬本領立身,以理想信念鑄魂。

學校鼓勵學生把遠大的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學術志趣成為交大學子的人生底色。每年學生志願服務月20余萬人次,志願者理念深入人心。每年暑期,都有近600支團隊、逾6000人次奔赴全國各地,深入政府、企業和社區,開展“行萬里路,知中國情”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深刻認識,涵養學生家國情懷。鼓勵畢業生把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放在就業選擇的首位,近些年交大學子到國家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就業的畢業生數逐年上升,一大批畢業生到基層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將個人青春融入祖國山河。

以“上海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名師聯合工作室”為依託,在校內外選聘知名專家學者、各行業先進人物、各級領導幹部為思政理論課兼職教師。工作室成立以來,已分三批聘任了60余位兼職教師,為實施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書記校長親自上講臺

講述中國發展道路

“30多年前,當我從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畢業時,同班20個同學中有15個出國了。他們出國後,震驚於國外物質生活的發達以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當1997年陸陸續續從國外回來後,他們再次感到了震驚,那就是離開祖國十多年,祖國發生的變化讓他們震驚。”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薑斯憲在為學生上“讀懂中國”系列課程時,和學生分享自己親歷祖國快速發展的感受。

“大學生的人生之路,怎樣才能越走越寬?”在薑斯憲看來,只有深刻理解中國的發展之路,年輕人才能更加理解自己在國家發展中應該肩負起怎樣的時代使命。而這也是滬上眾多思政課程聚焦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來到青年馬克思主義學校第19期預備黨員培訓班,為500餘位交大青年學子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林忠欽用生動詳實的史料和案例,向大家講述了怎樣理解新時代、如何走強國之路以及青年一代的使命三個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5級本科生張嘉旎說:“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強起來’,這就要求我們青年人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去助力祖國的復興和強盛。在未來,我會努力提高自己,將視野放寬,不局限於自己的學科,以高度的責任感成為一個樹型人才。”

近年來,上海交大深入推進“讀懂中國”形勢與政策課改革,由書記、校長帶頭,同時推動更多的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和院系黨政班子成員走上講臺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每年開學第一周,由學校黨委書記為新生講授大學第一課已成為傳統;每年的畢業季,學校領導、各學院分黨委書記紛紛給畢業生黨員上“最後一堂黨課”,讓責任感和使命感內化為交大學子的集體人格。

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信念融入祖國山河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上海交通大學秉持為民族崛起和國家昌盛培養“第一等人才”的信念和目標,明確“四位元一體”的辦學理念,強調“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的有機統一,以學生健康發展為中心,積極推進“學在交大”,著力培育學生遠大理想和學術志趣,引導學生自覺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同自身學習成長結合起來,以過硬本領立身,以理想信念鑄魂。

學校鼓勵學生把遠大的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學術志趣成為交大學子的人生底色。每年學生志願服務月20余萬人次,志願者理念深入人心。每年暑期,都有近600支團隊、逾6000人次奔赴全國各地,深入政府、企業和社區,開展“行萬里路,知中國情”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深刻認識,涵養學生家國情懷。鼓勵畢業生把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放在就業選擇的首位,近些年交大學子到國家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就業的畢業生數逐年上升,一大批畢業生到基層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將個人青春融入祖國山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