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昭陽區灑漁鎮餘家大沖:開啟貧困群眾幸福生活~

昭陽區灑漁鎮聯合村餘家大沖自然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於2017年2月啟動建設, 總投資2259.76萬元, 修建房屋101套11864平方米, 人均住房面積24.6平方米。 目前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搬遷入住。

2017年1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跋山涉水, 風塵僕僕深入深山, 到餘家大沖自然村調研扶貧攻堅工作, 看望貧困群眾, 鼓勵大家搬出深山, 住進新房, 不能再受窮。

灑漁鎮黨委、政府在市、區的指導下, 切實落實李總理的囑咐和要求, 主要採取了“七化”措施, 使搬遷群眾較好地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持續能發展、群眾較滿意”的目標。

城鎮化規劃。 綜合考慮中心集鎮和中心村安置點與毗鄰鎮鄉、公路沿線村寨資源互補、相互利用, 按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與鎮區對接、公共服務設施與鎮區互補、產業發展與鎮域經濟融合、社會管理參照城鎮機制設計、人居環境與城鎮同抓的思路規劃設計, 促進農村新型社區與城鎮融合發展。 安置社區以“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為建設風格, 實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手續辦理、統一簡裝標準、統一配置傢俱、統一拎包入住、統一服務管理“六個統一”, 通過土地調整選定搬遷位址, 對2個村民小組96戶391人實施整體搬遷,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5戶312人, 有效確保了搬遷戶滿意搬遷。

包保化搬遷。 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 灑漁鎮以“創新管理模式, 服務群眾零距離”為目標, 把掛村幹部、工作隊員、村幹部全部分包幫扶搬遷戶, 實行包做通群眾工作、包幫助群眾搬遷、包安置擺放傢俱、包解決群眾困難、包拆除群眾舊房、包搬遷群眾滿意“六包”責任制, 將服務工作落實到每一個搬遷群眾, 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搬遷群眾“全覆蓋”、群眾訴求“全響應”的新局面。

便民化服務。在社區內的文化活動室內統一設置安置點便民服務視窗,由鎮村幹部入駐視窗,為搬遷群眾提供政策諮詢、事務辦理、問題解決等服務,確保群眾搬遷後諮詢有去處、政策有解答、事務有落實、問題能解決。自搬遷工作啟動以來,累計接受安置群眾諮詢、解決實際困難、化解矛盾糾紛共300餘人次,得到群眾普遍好評。

民主化決策。堅持“民主互動、自我管理”的理念,由群眾代表選出社區管理員和社區管理服務隊,承擔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資訊員、維護穩定安全員、鄰里糾紛調解員、環境衛生監督員“五大員”職責。通過定期召開社區管理情況通報會、事務聽證會、民主測評會等會議,引導搬遷群眾有序參與社區自治,商議社區事務,增強搬遷群眾“主人翁”意識,形成有人巡查、有人報告、有人負責、有人解決、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機制。

人性化生活。以降低安置點搬遷戶生活成本作為出發點,由鎮村幹部把農戶安置房前的小花園用木頭編成柵欄,作為搬遷群眾的農耕場所,既美化了環境,又消除了搬遷群眾搬遷後“蔥蔥蒜苗、處處花錢”的顧慮。目前,搬遷群眾均有了一塊小小的農耕場所,並把它當作了自己的小菜園。

多樣化就業。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圍繞讓搬遷群眾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過上好日子”目標,採取以政府引導為主,其他多種方式相結合的“1+N”就業模式,通過對勞動力進行功能表式培訓後,採取就近就地提供就業、勞務輸出解決就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公益崗位安置就業等多方式、多管道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問題,確保搬遷物件靈活就業、穩定就業。目前,已轉移富餘勞動力56人,就近就地就業12人,公益崗位安置就業1人。

產業化發展。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致富才有出路。圍繞“搬後怎麼辦”,灑漁鎮積極探索“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和“支部引領、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兩種模式,實現搬遷戶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目標。一是發展特色養殖業。通過政府扶持,進行滾動發展,搬遷貧困群眾每戶以2頭能繁母豬、8羽足齡商品雞、3箱蜜蜂入股專業合作社,2018年戶均可保底分紅2300元,真正做到短能脫貧。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由村集體牽頭,成立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把貧困群眾土地集中流轉,群眾戶均可獲得土地租金收入1500元;戶均可至少獲得工資性收入8000元。

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今日推薦

編審|李仁安 校對|李曉溪 編輯|馬 杏 呂 雪(實習)

搬得出 穩得住 持續能發展 群眾較滿意

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搬遷群眾“全覆蓋”、群眾訴求“全響應”的新局面。

便民化服務。在社區內的文化活動室內統一設置安置點便民服務視窗,由鎮村幹部入駐視窗,為搬遷群眾提供政策諮詢、事務辦理、問題解決等服務,確保群眾搬遷後諮詢有去處、政策有解答、事務有落實、問題能解決。自搬遷工作啟動以來,累計接受安置群眾諮詢、解決實際困難、化解矛盾糾紛共300餘人次,得到群眾普遍好評。

民主化決策。堅持“民主互動、自我管理”的理念,由群眾代表選出社區管理員和社區管理服務隊,承擔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民意資訊員、維護穩定安全員、鄰里糾紛調解員、環境衛生監督員“五大員”職責。通過定期召開社區管理情況通報會、事務聽證會、民主測評會等會議,引導搬遷群眾有序參與社區自治,商議社區事務,增強搬遷群眾“主人翁”意識,形成有人巡查、有人報告、有人負責、有人解決、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機制。

人性化生活。以降低安置點搬遷戶生活成本作為出發點,由鎮村幹部把農戶安置房前的小花園用木頭編成柵欄,作為搬遷群眾的農耕場所,既美化了環境,又消除了搬遷群眾搬遷後“蔥蔥蒜苗、處處花錢”的顧慮。目前,搬遷群眾均有了一塊小小的農耕場所,並把它當作了自己的小菜園。

多樣化就業。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圍繞讓搬遷群眾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過上好日子”目標,採取以政府引導為主,其他多種方式相結合的“1+N”就業模式,通過對勞動力進行功能表式培訓後,採取就近就地提供就業、勞務輸出解決就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公益崗位安置就業等多方式、多管道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問題,確保搬遷物件靈活就業、穩定就業。目前,已轉移富餘勞動力56人,就近就地就業12人,公益崗位安置就業1人。

產業化發展。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致富才有出路。圍繞“搬後怎麼辦”,灑漁鎮積極探索“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和“支部引領、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兩種模式,實現搬遷戶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目標。一是發展特色養殖業。通過政府扶持,進行滾動發展,搬遷貧困群眾每戶以2頭能繁母豬、8羽足齡商品雞、3箱蜜蜂入股專業合作社,2018年戶均可保底分紅2300元,真正做到短能脫貧。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由村集體牽頭,成立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把貧困群眾土地集中流轉,群眾戶均可獲得土地租金收入1500元;戶均可至少獲得工資性收入8000元。

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今日推薦

編審|李仁安 校對|李曉溪 編輯|馬 杏 呂 雪(實習)

搬得出 穩得住 持續能發展 群眾較滿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