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趙志琦:前行路上又見阿Q

前行路上又見阿Q

趙志琦/文

(一)

高原的早春, 雖已明媚, 卻還料峭。 晚飯後, 悠閒地流覽懸掛在陽臺窗前的一彎新月, 不知何時偷偷溜進來一股淡淡的涼風,

居然把酣睡在書桌上的那本《阿Q正傳》給掀開了。 好吧, 既然互相打了照面, 那就索性再讀一遍這部經典。

還是在隴原小鎮上中學的時候, 就已經和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相識了。 雖經時間風雨沖刷, 我自己想像中的那個未莊人, 卻始終清晰可辨。

行進在新的歷史時代, 再次拜訪這位在中國近代文學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悲劇先生, 不知能否給我帶來一絲半縷的啟發、觸動或者感悟呢?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傾注心血精心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 描寫了未莊一個幹起活來“真能做”, 但卻一無所有, 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流浪雇農阿Q。 小說的主人公社會地位低下,

受壓迫受剝削, 被侮辱被損害, 生活十分悲慘。 他的身上, 既有中國農民淳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優點, 又有著主觀、保守、狹隘、愚蠢的農民階層特有的弱點, 是被壓迫、不覺悟農民的縮影。

當你與阿Q這個令人笑中帶淚、始終活在精神勝利法中的典型形象近距離交流一番後,

無不發出一聲長長的歎息: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阿Q熱衷於與人吵嘴打架, 但他似乎不笨, 他會在事先將對手估量一番, 看人下菜。 假如遇撿口訥不會吵架的, 他便由著性子罵;倘若碰到體弱力氣小的, 他便勇敢地上前跟人家打。 當他打架輸了時, 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 比如, 對既瘦小又窮困的小D, 他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 甚至偷老尼姑的蘿蔔, 要求和寡婦吳媽睡覺。 輕薄孤單老弱和貧窮, 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阿Q不但趨炎附勢, 欺負比他窮的弱的小的, 還特別貪財。 沒錢怎麼辦?那就去做小偷。 天色將黑, 他睡眼蒙朧地走近酒店櫃檯, 從腰間伸出手來, 滿把都是銀的和銅的,

往櫃上一扔, 豪氣地說, “現錢!打酒來!”穿的是新夾襖, 腰間還掛著一個大搭連, 沉甸甸地將褲帶墜成了很彎很彎的弧線。 於是未莊人都道他發財了, 一時連趙太爺、鄒七嫂、秀才娘子全都來找他買舊衣物。 後來人們才知道他做了小偷, 而且在偷兒中只是一個不能上牆、不能進洞、只站在洞外接東西的小腳色。 人們仍然鄙視他、欺負他。

阿Q在未莊人的眼裡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而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 想巴結趙秀才的父親趙太爺, 可趙太爺家不願意與他同姓趙。 他不懂愛情, 也沒有任何精神追求, 他追求寡婦吳媽只是因為捏小尼姑觸動了他本能的需要, 卻遭到懲罰。 他從沒有想過習得一技之長或者出外投奔革命,

也沒有一個社會上公民的責任感和道德感, 想要改變命運只能寄希望於他所誤解了的革命。 而到最後, 阿Q還是被趙家告狀而枉殺, 結束了他短暫而不幸的一生。

對於失敗、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難免遇到的事, 一般的、正常的人會悲傷之後繼續奮鬥;憤怒之後難以忘懷;不滿之後努力改變困境。 但阿Q卻不然。 他自有他一套獨特的、但同時又是病態心理表現的對付方法, 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淩弱、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 自我陶醉於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 那便是“精神勝利法”。 而阿Q的“精神勝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帶淚的原因所在。

阿Q的精神勝利法, 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 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的弱點。所以,阿Q又是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同時,由於人類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病態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對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精神弱點的形象概括。

(二)

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那麼,在新時代,我們怎樣看待阿Q的精神勝利法?

阿Q精神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國民的劣根性,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精神仍然存在,阿Q的靈魂還沒安息。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自古自今,人是需要一點阿Q精神的。辯證地看待阿Q精神,我們會發現他也有可借鑒之處。

阿Q精神可以讓人忘卻煩惱,獲得快樂。當人們遇到不順心不如意時,是整天唉聲歎氣、愁眉不展、悲悲戚戚,還是退一步想問題,自我安慰,讓自己從陰影中走出來,重新獲得快樂?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一般人都會選擇後者。這種自我安慰就屬於阿Q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精神是精神療法,是心靈雞湯,是安慰法則,是減壓靈丹,是快樂之源。

阿Q精神可以讓人心態平和,社會穩定。面對社會上的不平之事,是整天怨天尤人,仇視社會,仇視政府,還是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行自我慰藉自我調節,從而化解自己心中的怨氣和怒氣,以平和的態度適應社會呢?人和人之間有時難免會發生利益衝突,當遇著矛盾,發生衝突時,是毫不相讓,非要跟人爭個高下,得理不饒人,還是通情達理,主動讓步,息事寧人,求得和諧和睦呢?答案是肯定的。

阿Q精神可以讓人排解抑鬱,珍惜生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少人的心結打不開時,總是喜歡較真兒,認死理,鑽牛角尖,走死胡同。這樣越想越想不開,越想越悶悶不樂,有人便得了抑鬱症,有些人瘋瘋癲癲得了精神病,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自盡的不歸路。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以幫助人們排解抑鬱,遇到想不開的事情,你換一個角度想問題,進行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你的心情就會好很多。當我們因期望過高而造成現實與期望是巨大落差時,尤其需要阿Q精神來實行自我調節和安慰。

阿Q精神確實有其落後、愚昧、消極的一面,不能何時何地何事不分青紅皂白,都濫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倘如是,人類就不會進步,社會就不能發展。阿Q精神中那種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做法,肯定是要摒棄的。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也有其積極健康的一面。其中的換位思考,多角度想問題,特別是自我調節,自我釋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積極有效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進行借鑒。

《阿Q正傳》是一部偉大的小說,80餘年來,它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藝術魅力和至大至剛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著中國的知識界,驚動了世界文壇,誠如魯迅自己說的,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阿Q”成了一個常用代名詞,“阿Q精神”成了我們用以自嘲或諷人的口頭語。魯迅確實寫出了一個舊中國所孕育出來的“國人的靈魂”了,這個典型,不是各種理念的拼合,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這個典型也不是20世紀20年代獨有的,而是歷久彌新,直到今天仍然鮮活著。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片明鏡。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但作為剖析社會的經典之作,它始終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本文作者 趙志琦

作者簡介:

趙志琦,男,漢族,隴上名城天水人。曾供職于海南牧區政府機關,改換環境後繼續耕耘跋涉。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喜歡與文字結伴,與陽光同行。

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的弱點。所以,阿Q又是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同時,由於人類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病態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對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精神弱點的形象概括。

(二)

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那麼,在新時代,我們怎樣看待阿Q的精神勝利法?

阿Q精神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國民的劣根性,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精神仍然存在,阿Q的靈魂還沒安息。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自古自今,人是需要一點阿Q精神的。辯證地看待阿Q精神,我們會發現他也有可借鑒之處。

阿Q精神可以讓人忘卻煩惱,獲得快樂。當人們遇到不順心不如意時,是整天唉聲歎氣、愁眉不展、悲悲戚戚,還是退一步想問題,自我安慰,讓自己從陰影中走出來,重新獲得快樂?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一般人都會選擇後者。這種自我安慰就屬於阿Q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精神是精神療法,是心靈雞湯,是安慰法則,是減壓靈丹,是快樂之源。

阿Q精神可以讓人心態平和,社會穩定。面對社會上的不平之事,是整天怨天尤人,仇視社會,仇視政府,還是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行自我慰藉自我調節,從而化解自己心中的怨氣和怒氣,以平和的態度適應社會呢?人和人之間有時難免會發生利益衝突,當遇著矛盾,發生衝突時,是毫不相讓,非要跟人爭個高下,得理不饒人,還是通情達理,主動讓步,息事寧人,求得和諧和睦呢?答案是肯定的。

阿Q精神可以讓人排解抑鬱,珍惜生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少人的心結打不開時,總是喜歡較真兒,認死理,鑽牛角尖,走死胡同。這樣越想越想不開,越想越悶悶不樂,有人便得了抑鬱症,有些人瘋瘋癲癲得了精神病,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自盡的不歸路。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以幫助人們排解抑鬱,遇到想不開的事情,你換一個角度想問題,進行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你的心情就會好很多。當我們因期望過高而造成現實與期望是巨大落差時,尤其需要阿Q精神來實行自我調節和安慰。

阿Q精神確實有其落後、愚昧、消極的一面,不能何時何地何事不分青紅皂白,都濫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倘如是,人類就不會進步,社會就不能發展。阿Q精神中那種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做法,肯定是要摒棄的。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也有其積極健康的一面。其中的換位思考,多角度想問題,特別是自我調節,自我釋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積極有效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進行借鑒。

《阿Q正傳》是一部偉大的小說,80餘年來,它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藝術魅力和至大至剛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著中國的知識界,驚動了世界文壇,誠如魯迅自己說的,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阿Q”成了一個常用代名詞,“阿Q精神”成了我們用以自嘲或諷人的口頭語。魯迅確實寫出了一個舊中國所孕育出來的“國人的靈魂”了,這個典型,不是各種理念的拼合,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這個典型也不是20世紀20年代獨有的,而是歷久彌新,直到今天仍然鮮活著。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片明鏡。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但作為剖析社會的經典之作,它始終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本文作者 趙志琦

作者簡介:

趙志琦,男,漢族,隴上名城天水人。曾供職于海南牧區政府機關,改換環境後繼續耕耘跋涉。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喜歡與文字結伴,與陽光同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