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玉樹巴顏喀拉:藏犛牛的乳☆禁☆房

似乎很少有人從地名學的意義上去考察巴顏喀拉這樣一個蒙古語地名緣何出現在眾多的藏語地名之中, 在周邊藏語地名的圍攏下顯得特立獨行, 甚至有些怪異突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藏族著名民俗學家索南多傑曾經就巴顏(巴彥、巴燕、瓦彥等不同譯音的同一蒙古語詞匯)進行考察, 他發現, 單單在青海, 以巴顏命名的山峰就有13座之多。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以巴顏命名的地名呢?

長期從事蒙古文化研究的學者超巨星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認為:一、巴顏為蒙古語富裕之意, 蒙古族聚居地區出現這麼多同為巴顏的地名, 說明蒙古先民太渴望“富裕”;二、巴彥、巴顏、巴燕、壩堰、巴音、白音、白銀、寶音等地名的並存, 反映了各地蒙古語方言在發音上的差異;三、一個蒙語地名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漢文譯名, 典型的如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花鎮,

又譯白音華鎮;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 又譯巴彥呼碩鎮、白音胡碩鎮等, 是與地名標準化工作不到位有關。 無論如何, 巴顏, 這樣一個地名就出現在了這裡, 並以它的響亮和堅定, 使得對巴顏喀拉的其它命名都未能成為這座著名高峰的名字。

如果說, 黃河源區是《格薩爾》史詩文化的搖籃, 那麼, 長江源區則是犛牛文化的發祥地。 首先, 長江, 在藏語裡叫治曲, 意思便是犛牛河, 確切地說, 是母犛牛河——汩汩從冰川流瀉而出的長江, 就像是母犛牛的乳汁一樣養育著大地蒼生, 單單從這一地名的象徵意義, 足見藏民族對這一珍貴水源的看重和崇敬。

在藏地, 特別是長江流域的藏族地區廣為存在的犛牛文化中, 最常見的便是供奉犛牛頭骨或公犛牛的牛角——靜臥在瑪多縣黃河源頭的牛頭碑, 在一定意義上是藏族犛牛文化的一種體現。 據記載, 遠古時期的犛牛羌部便是從長江上游一路遷徙到如今雲、貴、川等地。 而藏族典籍中也有“吐蕃六犛牛部”等部落源於雅魯藏布江及金沙江流域的記載。

正如文化不可能截然地出現在兩個區域而不交叉、混雜一樣, 黃河源區與長江源區雖然有一定的區別, 但也是相互交織, 相互依存的, 兩條江河各個支流為了水量進行著自然的爭奪, 完成著一場屬於大自然的“南水北調”, 而在文化上, 這樣的爭奪同樣存在。 自然與文化, 總是呈現出一種近似仿生學的關係。

三江源

一座座閃耀著聖潔光芒的極地之山

在我們的眼前

時時充滿著無盡的人文誘惑

三江源

一座座閃耀著聖潔光芒的極地之山

在我們的眼前

時時充滿著無盡的人文誘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