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將來能否成功,有顆“同理心”很重要(培養高情商之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對方的心理, 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樣;說白了就是將心比心, 用對方的眼睛來看世界, 用對方的心靈來體驗世界,

與對方進行心理互換。

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 那就是他們的情商很高, 在處理事務和人際關係上他們往往能處理得很妥當。 尤其在人際關係上, 他們懂得換位思考, 有顆同理心, 所以他們能得到員工或下屬的愛戴, 能得到合作夥伴的支持。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與孩子由於處於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 常常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與心理感受。 要互相理解、溝通良好, 就要學會換位思考, 培養“同理心”。

培養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 要拿出多點耐心和愛心, 先從傾聽孩子的心聲開始, 再在溝通中引導, 沒有不合格的孩子, 只有不合格的家長。

如何培養同理心?

1、父母要懂得識別情感, 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流。

能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抓住蛛絲馬跡, 對孩子的真實情感加以識別。 有時, 孩子的語言表達與其潛藏著的情感並不一致, 這需要父母去作細心的體察, 理解其中的隱義。 如, 孩子對父親說:“聽隔壁的明明說, 動物園來了一頭大象。 ”其實, 孩子並非只是陳述這樣一個事實, 他其實很想父親帶他去看大象, 只是不敢說或不好意思直說罷了。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覺察力不高, 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加以提高。 “猜感情”就是一種較有效的方法。 如:對電視中或漫畫中的人物, 根據其表情、姿態, 猜猜其內心的想法與感覺, 猜測他也許會說的話;也可以到生活的實景中去觀察與猜測。 在家庭中, 可做“感情單詞”遊戲, 即在卡片上寫下不同的感情單詞,

輪流抽出一張, 讓每個人用身體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 不准說話, 其餘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要經常與孩子保持溝通, 建立起一條動態性的交流回路。 如果我們對孩子內心的解讀都發生了錯誤, 就談不上有效的引導與教育。 所以, 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 父母要在這方面多注意、多學習。

2、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

要尊重孩子, 讓孩子說話, 不要認為小孩子啥也不懂, 要認真、專注地聽他講話。

傾聽首先是要聽, 不要老是自己說, 要給聽留出一定空間。 有了這個空間, 才會有親子交流的存在。 聽的時候還要專注, 只有聽得專注, 聽得投入, 才能讀懂孩子的話語, 也才能讓孩子感到理解與尊重。

聽的時候還要有應答, 應答接聽詞有兩種, 一是短詞短語, 如, 嗯, 啊, 這樣啊, 不錯等, 以表示自己的關注與理解。 一是概括句, 即在理解孩子話語的基礎上, 將其話語的實際意思“翻譯”概括出來, 這會起到“鏡子”的作用, 讓孩子“照見”自己的心態,

也有助於父母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如孩子回家說“紅紅今天考了不及格”, 可以這樣回答:“真的啊,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啊?是感到擔心呢還是感到惋惜呢?”視孩子的回答情況再作進一步處理。 在用概括句表達時, 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內心感受, 是委屈、氣憤還是傷心?因為不同的感受反映著不同的心態, 也潛藏著不同的想法。

3、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

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麼想?

一是要注意放棄主觀臆測。父母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與心理定勢對孩子的狀況有一個主觀的判斷,如:“考得這麼差,一定是粗心的緣故!”“注意力這麼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學。”等等,其實並不一定符合實際。

二是要注意轉換角色,即多做角色轉換練習。對生活中、電視上出現的情景,不妨想一想, “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呢?”家庭成員之間還可以適當做角色互換,讓父母做“一日孩子”,讓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強親身體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別人,是因為他感到自卑,以此來獲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愛頂撞人,是因為他覺得不這樣就顯得自己是個“軟蛋”;有的孩子愛圍著老師轉,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才會讓老師喜歡自己。如果單純地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對此作一番道德說教,效果是不好的。

5-15歲,是情商能力培養及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若能積極地進行情商教育,從而培養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讓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強,得以應付學習和生活中的低潮與挑戰,讓孩子有能力去經營一個成功與快樂並存的美好人生!

3、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

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麼想?

一是要注意放棄主觀臆測。父母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與心理定勢對孩子的狀況有一個主觀的判斷,如:“考得這麼差,一定是粗心的緣故!”“注意力這麼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學。”等等,其實並不一定符合實際。

二是要注意轉換角色,即多做角色轉換練習。對生活中、電視上出現的情景,不妨想一想, “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呢?”家庭成員之間還可以適當做角色互換,讓父母做“一日孩子”,讓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強親身體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別人,是因為他感到自卑,以此來獲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愛頂撞人,是因為他覺得不這樣就顯得自己是個“軟蛋”;有的孩子愛圍著老師轉,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才會讓老師喜歡自己。如果單純地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對此作一番道德說教,效果是不好的。

5-15歲,是情商能力培養及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若能積極地進行情商教育,從而培養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讓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強,得以應付學習和生活中的低潮與挑戰,讓孩子有能力去經營一個成功與快樂並存的美好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