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2017年度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

2017年度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

1

195個國家和地區調查揭示

全球健康三大變化

《柳葉刀》雜誌發佈了“2015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系列報告”, 全面描述了全球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 1800多名合作者對1990年到2015年間195個國家和地區的249種死亡原因、315種疾病和損傷、79種危險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 結果顯示, 全球預期壽命從1990年的61.7歲, 增至2015年的71.8歲。

全球健康情況主要有三大變化。

第一,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腫瘤、缺血性心臟病、肝硬化、阿爾茨海默病等,

在總死亡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影響死亡率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鹽攝入過多、高血糖等。 生活方式改變、空氣污染等是上述慢性病的重要誘因。

第二, 全球傳染病、母嬰性疾病和營養性疾病造成的總死亡數下降顯著。

第三, 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讓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呈持續增加態勢。

評論:

該報告顯示全球健康呈現慢性病增多而傳染病下降趨勢。 慢性病狀況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衛生保健水準和人口健康素質的重要指標。 慢病防控要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週期, 健康生活方式要從兒童、青年期抓起, 涉及所有年齡階段。 要自覺形成健康素養和良好生活方式,

包括控制吸煙、遠離二手煙, 限制鹽、油、糖的攝入, 多吃蔬菜水果, 增強體力活動, 控制肥胖等。

2

肺臟竟是重要造血器官

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 肺部能夠產生血小板並儲存造血細胞, 是重要的造血器官。 研究人員用被稱作“雙光子活體成像”的新成像技術,

觀察活體小鼠肺部微血管中單個細胞活動, 意外地在肺部血管內發現了大量巨核細胞。 這些巨核細胞每小時產生超過1000萬個血小板, 說明小鼠血液中血小板半數以上產生於肺部, 而非此前認為的主要產生於骨髓。 研究還發現, 肺部血管外存儲了大量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 研究人員通過肺移植實驗發現巨核細胞在骨髓中生成, 然後遷移到肺部產生血小板。 這可能是由於肺部是生成血小板的理想生物反應器。 小鼠體內血小板減少時, 肺部儲存的祖細胞可被啟動生成新的巨核細胞, 使血小板數量恢復。 而當骨髓缺乏造血幹細胞時, 肺部的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可以進入骨髓修復損傷,
參與不同血液細胞的生成。

評論:

該研究通過肺移植實驗證明, 肺裡面的巨核細胞是從骨髓裡“遊”過來的。 實驗還發現, 駐紮在肺部的造血祖細胞在骨髓受損時, 可以遷移到骨髓, 恢復骨髓造血能力。 該研究對於治療血小板減少症具有重要意義, 並為研究骨髓和肺部如何通過交換造血細胞, 進而恢復造血系統健康提供了新方向。

3

RNA編輯技術展示廣闊前景

美國華人科學家張鋒團隊今年在《自然》《科學》雜誌上接連報導了基因編輯系統CRISPR的另一大技術應用——RNA編輯。文章介紹了CRISPR新系統“REPAIR”,它因不會改變DNA資訊而更為安全。研究人員將以往使用的RNA“剪刀”“變體”,使它能牢牢結合在特定的RNA片段上,並將該片段上的腺嘌呤核苷替換成次黃嘌呤核苷。為驗證它的治療潛力,研究人員將范科尼貧血和X連鎖性腎源性尿崩症的突變引至人體細胞中,最後成功在RNA層次上修復了致病突變。

評論:

人類很多疾病資訊都編碼在DNA這個“生命腳本”上。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使得科學家有了修改DNA的可能,給治癒疾病帶來希望。但由於基因承載著生命最根源的資訊,對DNA進行編輯有著安全和倫理上的顧慮。RNA編輯則有所不同,RNA是以DNA單鏈為範本的遺傳信息載體,DNA發出“錯誤指令”,經RNA轉錄,翻譯給蛋白質並執行功能,才會發生疾病。若中途攔截,矯正RNA上的錯誤資訊,讓蛋白質接收到正確的資訊,可起到治療效果。“REPAIR”無需篡改基因組就可以避免突變帶來的疾病,且RNA會自動降解,對它的修改被認為是可逆的。安全和靈活是“REPAIR”的優勢。

4

基因治療走進臨床造福患者

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先後報導兩項臨床試驗初步取得成功,顯示基因治療正加速邁向臨床。

法國研究人員採用基因治療成功治癒了一位患有鐮狀細胞貧血症的15歲男孩。治療後,男孩體內的鐮狀紅細胞數量大大減少,且形成了足夠多的正常紅細胞。這是基因治療首次用於治療常見遺傳病。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治療成功延長了15名脊髓性肌萎縮症(SMA1)患兒的生命。研究人員以修改版的腺相關病毒載體9(AAV9)為載體,通過靜脈注射方法將正常的SMN基因運送至患者體內。臨床Ⅰ期試驗結束後,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都跨過了20個月的生死大關,且在耐受性上表現良好。

評論:

基因治療技術創新和臨床試驗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多項基因治療專案相繼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獲批上市。基因治療的對象也已經由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這兩項臨床試驗再次顯示了基因治療的潛能,展現了高劑量病毒載體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行性,有望推進帕金森、巨軸索神經病等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的新嘗試。

5

美國FDA批准兩個CAR-T新藥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先後批准兩個CAR-T新藥。CAR-T療法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從患者血液中抽取部分免疫T細胞,通過基因技術改造使其能夠識別腫瘤抗原,接著回輸到患者體內,使其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如幾個月內,清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

第一個CAR-T新藥是諾華公司的Kymriah(CTL019),這是全球首個獲批的CAR-T療法,適用於25歲以下B細胞前體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FDA批准的第二個CAR-T新藥是Kite製藥的Yescarta (KTE-C10),主要適用於治療對前期至少兩種其他治療反應效果差或治療後復發的大B細胞淋巴瘤,Yescarta是FDA批准的首款針對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療法。

評論:

與傳統化療藥、靶向藥等癌症治療方式相比,理論上CAR-T療法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而非外來藥物去攻擊腫瘤細胞,可能對大部分經化療、手術等多種方式治療都無效的腫瘤患者有效。但由於CAR-T療法尚屬新生事物,目前已經上市的兩種CAR-T產品均被限制在某種特定癌症治療範圍內,其更確切的效果、不良反應的抑制方法尚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6

美國出臺更嚴苛高血壓診斷標準

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聯合多個學術機構共同制定頒佈了2017年新版高血壓指南。該指南對高血壓的診斷、降壓目標及相關建議進行了調整。首次將高血壓定義修改為≥130/80毫米汞柱,剔除此前≥140/90毫米汞柱的標準;血壓升高為收縮壓120-129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1級高血壓為收縮壓13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2級高血壓為140/90毫米汞柱。AHA在發佈指南時強調,新定義將增加14%的高血壓人數,但這部分人群將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

評論:

這是高血壓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如果該診斷標準被廣泛採用,世界各地高血壓患病率將被重新評估,高血壓患者人數將進一步上升。美國高血壓控制率目前已經達到70%,因此把高血壓診斷界值進一步降低,對美國社會進一步減輕高血壓所導致的器官損害和疾病預防具有一定的意義。對於中國而言,高血壓診斷標準的進一步嚴格,對於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有著積極意義。但根據該指南,中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將增加1.8億左右,達到4.5億,患病率由28.9%增加到66%。美國指南的這種血壓分級積極理念和治療理念,對於中國人群是否適應,仍存在疑問。

7

人工智慧識別皮膚癌可媲美醫生

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報導了達到皮膚科醫生水準的皮膚癌篩查深度神經網路。研究人員通過深度學習的方法,用近13萬張痣、皮疹和其他皮膚病變的圖像訓練機器,使其能夠快速識別其中的皮膚癌症狀。

在與21位皮膚科醫生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後發現,這個深度神經網路的診斷準確率與人類醫生不相上下,達到91%以上。研究測試中,人工智慧被要求完成三項診斷任務:鑒別角化細胞癌、鑒別黑色素瘤以及使用皮膚鏡圖像對黑色素瘤進行分類。研究者通過建構敏感性-特異性曲線對演算法的表現進行了衡量。在所有三項任務中,該人工智慧敏感性達到91%。此外,研究者還可以依據想要的診斷效果對敏感性進行調整。

評論:

研究人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這項技術投入應用,讓更多人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目前,這個演算法還需要依託電腦運行,研究人員正努力研究如何把它縮小到可以在手機上裝載。在不遠的未來,也許人們手指輕輕一點,就可以進行皮膚癌診斷。這項針對皮膚癌篩查的演算法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一個小口子,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將在更廣闊的醫療領域內與人類醫生並肩作戰。

8

單克隆抗體明確降低心血管事件

美國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導了Evolocumab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臨床結果。Evolocumab是一種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單克隆抗體。研究人員開展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共招募了27564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準高於1.8毫摩爾/升、接受過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研究結果顯示,Evolocumab可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並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研究組之間的不良事件無顯著性差異,但注射部位反應異常在Evolocumab組更常見。

評論:

這項研究不僅為PCSK-9抑制劑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證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降低LDL-C的重要性。但是,PCSK9抑制劑在急性事件後的短期療效仍需明確,在其他類型高危患者中的效果也有待評估。在治療成本方面,Evolocumab每年的治療成本為14100美元,這對部分患者來說是筆高昂的治療費用。因此,這項研究對於降脂治療的藥物選擇,短期內還不會產生顯著影響。目前常規劑量他汀仍是大多數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選藥物。

9

新方法可應對革蘭氏陰性菌

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報導,通過修飾一種僅殺死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構建了能夠穿透革蘭氏陰性菌的分子“特洛伊木馬”。

革蘭氏陽性菌缺乏堅固的細胞壁,但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大特徵就是擁有這種堅固的外膜,這使得它們很難被藥物攻擊。研究人員通過給抗菌藥物去氧尼博黴素(DNM)添加氨基,將DNM轉化為一種廣譜抗生素,被稱為6DNM-amine。這一修飾將該藥物轉化為一種能夠同時殺死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廣譜抗生素。

評論:

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大腸桿菌的致病性菌株、不動桿菌、克雷伯氏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雖然已有一些抵抗革蘭氏陰性菌的抗生素類型,但是最近的一類抗生素是約50年前(即1968年)開發出來的。目前上述細菌正對大多數可用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人們一直試圖研發新型抗生素來抵抗革蘭氏陰性菌,但努力一再失敗,原因是幾乎所有的新藥都不能穿透革蘭氏陰性菌堅固的細胞壁。這項研究發現了能夠穿透革蘭氏陰性菌防禦機制的方法,為未來合成針對耐藥菌的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

10

2000萬人口調查:

低收入國家高血壓發病在增加

《柳葉刀》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從1975年到2015年這40年間,全球高血壓患者從5.94億增加到11億。2015年資料表明,全球有多於一半的高血壓患者在亞洲,中國有2.7億,印度有2億。研究還顯示,在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富國,高血壓人數降到史上最低,而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貧窮國家,高血壓患者飆升。從世界範圍來看,高血壓已經成為了貧窮相關疾病,這種差異也許與富裕國家高血壓知曉率更高,具有良好的醫療條件和飲食習慣,如限鹽、多吃蔬果、多補營養素有關。

評論:

在過去的40年中,患高血壓人口數目的增多,很大程度上與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高收入水準國家中,血壓水準已經顯著下降,但是在很多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血壓水準卻上升了,尤其是那些非洲國家和南亞國家。高收入水準的國家血壓水準下降,可能跟健康水準的全面提高以及人們對水果和蔬菜消費的增加有關,並且在高收入水準的國家,高血壓能更容易、更早地引起患者注意及用藥物加以控制。而在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仍需要努力遏制高血壓的蔓延肆虐,這將是當今最為緊迫的全球性醫學挑戰。

美國華人科學家張鋒團隊今年在《自然》《科學》雜誌上接連報導了基因編輯系統CRISPR的另一大技術應用——RNA編輯。文章介紹了CRISPR新系統“REPAIR”,它因不會改變DNA資訊而更為安全。研究人員將以往使用的RNA“剪刀”“變體”,使它能牢牢結合在特定的RNA片段上,並將該片段上的腺嘌呤核苷替換成次黃嘌呤核苷。為驗證它的治療潛力,研究人員將范科尼貧血和X連鎖性腎源性尿崩症的突變引至人體細胞中,最後成功在RNA層次上修復了致病突變。

評論:

人類很多疾病資訊都編碼在DNA這個“生命腳本”上。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使得科學家有了修改DNA的可能,給治癒疾病帶來希望。但由於基因承載著生命最根源的資訊,對DNA進行編輯有著安全和倫理上的顧慮。RNA編輯則有所不同,RNA是以DNA單鏈為範本的遺傳信息載體,DNA發出“錯誤指令”,經RNA轉錄,翻譯給蛋白質並執行功能,才會發生疾病。若中途攔截,矯正RNA上的錯誤資訊,讓蛋白質接收到正確的資訊,可起到治療效果。“REPAIR”無需篡改基因組就可以避免突變帶來的疾病,且RNA會自動降解,對它的修改被認為是可逆的。安全和靈活是“REPAIR”的優勢。

4

基因治療走進臨床造福患者

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先後報導兩項臨床試驗初步取得成功,顯示基因治療正加速邁向臨床。

法國研究人員採用基因治療成功治癒了一位患有鐮狀細胞貧血症的15歲男孩。治療後,男孩體內的鐮狀紅細胞數量大大減少,且形成了足夠多的正常紅細胞。這是基因治療首次用於治療常見遺傳病。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治療成功延長了15名脊髓性肌萎縮症(SMA1)患兒的生命。研究人員以修改版的腺相關病毒載體9(AAV9)為載體,通過靜脈注射方法將正常的SMN基因運送至患者體內。臨床Ⅰ期試驗結束後,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都跨過了20個月的生死大關,且在耐受性上表現良好。

評論:

基因治療技術創新和臨床試驗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多項基因治療專案相繼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獲批上市。基因治療的對象也已經由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這兩項臨床試驗再次顯示了基因治療的潛能,展現了高劑量病毒載體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行性,有望推進帕金森、巨軸索神經病等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的新嘗試。

5

美國FDA批准兩個CAR-T新藥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先後批准兩個CAR-T新藥。CAR-T療法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從患者血液中抽取部分免疫T細胞,通過基因技術改造使其能夠識別腫瘤抗原,接著回輸到患者體內,使其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如幾個月內,清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

第一個CAR-T新藥是諾華公司的Kymriah(CTL019),這是全球首個獲批的CAR-T療法,適用於25歲以下B細胞前體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FDA批准的第二個CAR-T新藥是Kite製藥的Yescarta (KTE-C10),主要適用於治療對前期至少兩種其他治療反應效果差或治療後復發的大B細胞淋巴瘤,Yescarta是FDA批准的首款針對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療法。

評論:

與傳統化療藥、靶向藥等癌症治療方式相比,理論上CAR-T療法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而非外來藥物去攻擊腫瘤細胞,可能對大部分經化療、手術等多種方式治療都無效的腫瘤患者有效。但由於CAR-T療法尚屬新生事物,目前已經上市的兩種CAR-T產品均被限制在某種特定癌症治療範圍內,其更確切的效果、不良反應的抑制方法尚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6

美國出臺更嚴苛高血壓診斷標準

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聯合多個學術機構共同制定頒佈了2017年新版高血壓指南。該指南對高血壓的診斷、降壓目標及相關建議進行了調整。首次將高血壓定義修改為≥130/80毫米汞柱,剔除此前≥140/90毫米汞柱的標準;血壓升高為收縮壓120-129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1級高血壓為收縮壓13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2級高血壓為140/90毫米汞柱。AHA在發佈指南時強調,新定義將增加14%的高血壓人數,但這部分人群將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

評論:

這是高血壓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如果該診斷標準被廣泛採用,世界各地高血壓患病率將被重新評估,高血壓患者人數將進一步上升。美國高血壓控制率目前已經達到70%,因此把高血壓診斷界值進一步降低,對美國社會進一步減輕高血壓所導致的器官損害和疾病預防具有一定的意義。對於中國而言,高血壓診斷標準的進一步嚴格,對於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有著積極意義。但根據該指南,中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將增加1.8億左右,達到4.5億,患病率由28.9%增加到66%。美國指南的這種血壓分級積極理念和治療理念,對於中國人群是否適應,仍存在疑問。

7

人工智慧識別皮膚癌可媲美醫生

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報導了達到皮膚科醫生水準的皮膚癌篩查深度神經網路。研究人員通過深度學習的方法,用近13萬張痣、皮疹和其他皮膚病變的圖像訓練機器,使其能夠快速識別其中的皮膚癌症狀。

在與21位皮膚科醫生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後發現,這個深度神經網路的診斷準確率與人類醫生不相上下,達到91%以上。研究測試中,人工智慧被要求完成三項診斷任務:鑒別角化細胞癌、鑒別黑色素瘤以及使用皮膚鏡圖像對黑色素瘤進行分類。研究者通過建構敏感性-特異性曲線對演算法的表現進行了衡量。在所有三項任務中,該人工智慧敏感性達到91%。此外,研究者還可以依據想要的診斷效果對敏感性進行調整。

評論:

研究人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這項技術投入應用,讓更多人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目前,這個演算法還需要依託電腦運行,研究人員正努力研究如何把它縮小到可以在手機上裝載。在不遠的未來,也許人們手指輕輕一點,就可以進行皮膚癌診斷。這項針對皮膚癌篩查的演算法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一個小口子,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將在更廣闊的醫療領域內與人類醫生並肩作戰。

8

單克隆抗體明確降低心血管事件

美國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導了Evolocumab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臨床結果。Evolocumab是一種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單克隆抗體。研究人員開展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共招募了27564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準高於1.8毫摩爾/升、接受過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研究結果顯示,Evolocumab可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並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研究組之間的不良事件無顯著性差異,但注射部位反應異常在Evolocumab組更常見。

評論:

這項研究不僅為PCSK-9抑制劑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證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降低LDL-C的重要性。但是,PCSK9抑制劑在急性事件後的短期療效仍需明確,在其他類型高危患者中的效果也有待評估。在治療成本方面,Evolocumab每年的治療成本為14100美元,這對部分患者來說是筆高昂的治療費用。因此,這項研究對於降脂治療的藥物選擇,短期內還不會產生顯著影響。目前常規劑量他汀仍是大多數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選藥物。

9

新方法可應對革蘭氏陰性菌

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報導,通過修飾一種僅殺死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構建了能夠穿透革蘭氏陰性菌的分子“特洛伊木馬”。

革蘭氏陽性菌缺乏堅固的細胞壁,但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大特徵就是擁有這種堅固的外膜,這使得它們很難被藥物攻擊。研究人員通過給抗菌藥物去氧尼博黴素(DNM)添加氨基,將DNM轉化為一種廣譜抗生素,被稱為6DNM-amine。這一修飾將該藥物轉化為一種能夠同時殺死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廣譜抗生素。

評論:

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大腸桿菌的致病性菌株、不動桿菌、克雷伯氏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雖然已有一些抵抗革蘭氏陰性菌的抗生素類型,但是最近的一類抗生素是約50年前(即1968年)開發出來的。目前上述細菌正對大多數可用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人們一直試圖研發新型抗生素來抵抗革蘭氏陰性菌,但努力一再失敗,原因是幾乎所有的新藥都不能穿透革蘭氏陰性菌堅固的細胞壁。這項研究發現了能夠穿透革蘭氏陰性菌防禦機制的方法,為未來合成針對耐藥菌的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

10

2000萬人口調查:

低收入國家高血壓發病在增加

《柳葉刀》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從1975年到2015年這40年間,全球高血壓患者從5.94億增加到11億。2015年資料表明,全球有多於一半的高血壓患者在亞洲,中國有2.7億,印度有2億。研究還顯示,在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富國,高血壓人數降到史上最低,而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貧窮國家,高血壓患者飆升。從世界範圍來看,高血壓已經成為了貧窮相關疾病,這種差異也許與富裕國家高血壓知曉率更高,具有良好的醫療條件和飲食習慣,如限鹽、多吃蔬果、多補營養素有關。

評論:

在過去的40年中,患高血壓人口數目的增多,很大程度上與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高收入水準國家中,血壓水準已經顯著下降,但是在很多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血壓水準卻上升了,尤其是那些非洲國家和南亞國家。高收入水準的國家血壓水準下降,可能跟健康水準的全面提高以及人們對水果和蔬菜消費的增加有關,並且在高收入水準的國家,高血壓能更容易、更早地引起患者注意及用藥物加以控制。而在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仍需要努力遏制高血壓的蔓延肆虐,這將是當今最為緊迫的全球性醫學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