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如何擺脫凍瘡“糾纏”?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一旦得了凍瘡, 即便天氣轉暖後康復, 凍瘡在第二年冬天還會不期而至, 又疼又癢, 讓人苦不堪言。 為什麼有些人愛長凍瘡, 又該如何擺脫凍瘡的“糾纏”呢?

凍瘡是冬季常見的一種皮膚疾病, 它是由於氣候寒冷、環境潮濕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膚產生的一種異常炎症反應。 凍瘡好發於耳部、鼻部、面頰、足跟、手指和足趾遠端, 有時大腿、小腿和臀部可見深在性凍瘡, 臨床表現多為單個至多個紅色甚至藍紫色斑疹、丘疹或者結節, 嚴重時會出現水皰、壞死、潰瘍, 甚至繼發感染。

凍瘡的復發率很高, 往往“一年生凍瘡, 年年生凍瘡”, 很大程度上跟體質有關。 從中醫學上來說, 由於凍瘡患者大多屬於陽虛體質, 在寒冷季節, 寒濕致邪, 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凝滯脈絡, 久而久之肌膚便會失去養分, 導致陰寒久伏於脈絡。 血液迴圈不好, 末梢血液迴圈比較差,

對寒冷的耐受能力差及運動少的人更容易發生凍瘡, 因此老人、婦女、兒童最常受累。

凍瘡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對於局部皮膚紅腫癢痛熱的輕度凍瘡, 只要將受累皮膚暖和起來, 避免誘發加重因素, 通常可以自行恢復;也可用3%碘酒局部塗擦並按摩, 一日數次, 效果較好;或用5%樟腦酒、松節油、辣椒酊(新鮮辣椒3~5只放在75%酒精或250克白酒內, 密封7天即成)等塗擦患處並進行按摩。 切忌採取火烤、熱水燙等加熱措施複溫。

對於比較嚴重的凍瘡, 表現為局部起水泡, 皮膚呈藍黑色, 知覺消失, 建議及時到醫院治療。 可通過口服和外用藥物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及擴張血管治療;如果凍瘡破潰了, 還需要使用一些抗感染的藥物防止繼發感染。

除了藥物治療, 物理治療也可用來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加速病情恢復。 凍瘡一般需要2~3周自然恢復, 用藥1周左右, 病情恢復後即可停藥。

防止凍瘡復發, 關鍵在預防:

1.保持局部溫暖, 衣服、鞋襪要穿暖和。 保暖後全身血管收縮功能好, 可以抵禦寒冷, 從而預防凍瘡的發生。

2.避免潮濕。 潮濕的環境容易增加局部寒冷, 誘發凍瘡的發生, 保持局部乾燥可預防凍瘡的發生。

3.適當吃一些防寒保暖的食物, 如羊肉、牛肉、雞肉、辣椒、川椒、生薑、大蒜等。

4.平時堅持體育鍛煉, 常用冷水洗手、洗臉、洗腳, 增強自身抗寒能力。

5.每天數次搓手、耳朵等局部皮膚, 每次數分鐘至局部皮膚發熱為止。 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強局部摩擦, 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迴圈。

6.使用中藥泡洗, 如當歸四逆湯, 以當歸、芍藥、桂枝、細辛等煮水泡洗手足等易患凍瘡的部位, 可以防止凍瘡的發生。

文/江蘇省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中醫師 張璐璐

整理/孫茜

連結:

比凍瘡更嚴重的是凍傷了

物理學有個“熱脹冷縮”的原理, 我們人體的血管, 受到寒冷的刺激, 也會收縮或發生痙攣, 使相應組織的營養供應受阻, 發生變性壞死, 這就是凍傷。 局部的輕度凍傷一般叫作凍瘡, 初起時皮膚蒼白, 後呈紫色或紫藍色, 局部腫脹, 在溫暖的屋子裡會感到灼痛和搔癢。 如果凍瘡進一步加重, 可出現水皰和潰爛。 凍傷最容易發生在手、腳、耳朵、鼻尖等離心臟遠又經常暴露的部位。 另外, 人在疲勞、饑餓、失眠、營養不良、醉酒的狀態中,

也容易發生凍傷。

全身性凍傷比較少見, 常發生在嚴寒地區的長時間室外作業或長途跋涉中。 凍傷的人可陷入昏睡、昏迷, 呼吸和心跳減慢, 血壓下降, 肌肉僵硬, 大小便失禁的嚴重狀態;最後體溫可降到攝氏24到30度, 皮膚蒼白, 呼吸心跳不容易測到而被誤認為已經死亡。

遇到全身凍傷的病人, 要及時進行救護。 首先, 儘快使病人脫離受凍環境, 移到溫暖的房間中, 然後設法複溫。 在搬動時, 動作要輕慢柔和, 因為病人處在凍僵狀態, 稍不慎, 會引起吱體扭傷甚至折斷。

複溫有快速和緩慢複溫兩種方法。 快速複溫適用於青壯年、身體條件較好的人, 就是把病人放在攝氏40到42度的溫水中, 待其體溫恢復正常10分鐘後, 擦乾身體,用厚暖被服繼續保溫。緩慢複溫適用於一般凍傷的病人,把病人放在暖和的屋內,蓋上厚暖被服,用熱水袋敷身。病人神志清醒後,要給予高熱量的熱飲料。

文/宗南潯

擦乾身體,用厚暖被服繼續保溫。緩慢複溫適用於一般凍傷的病人,把病人放在暖和的屋內,蓋上厚暖被服,用熱水袋敷身。病人神志清醒後,要給予高熱量的熱飲料。

文/宗南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