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喝酒致癌”是危言聳聽嗎?

新年伊始, 國際頂尖雜誌《自然》刊登的一篇論文在全球刷屏。 該論文報告了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通過動物模型, 發現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會對造血幹細胞造成顯著影響。

很多人認為, 這是“喝酒會致癌”的又一有力證據。 如何正確理解這項基礎研究的意義呢?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酒精(乙醇)確實與一些癌症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係, 如口腔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癌等, 但其確切機制尚不明確。 目前已知, 乙醇在體內的代謝產物——乙醛, 是明確的致癌物。 因此, 長期大量飲酒, 乙醛在體內過量蓄積, 會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

一項酒精致癌機制的研究

發表在《自然》上的最新學術論文是來自劍橋大學學者的一項研究。 該研究通過動物實驗, 發現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 可直接破壞造血幹細胞DNA結構, 誘導細胞基因突變, 從而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 這是一項很好的研究,

對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酒精與癌症發生的機制, 解釋酒精與癌症發生的關聯, 具有重要意義。

不論飲用的是白酒、啤酒, 還是葡萄酒, 都有一樣的代謝過程。 即進入體內的乙醇主要是通過肝臟代謝, 乙醇脫氫酶將乙醇代謝為乙醛, 而乙醛則通過乙醛脫氫酶進一步代謝為乙酸和水,

排出體外。 乙醛可導致飲酒者出現面紅、頭暈、噁心和心跳加速等反應。

此研究發現, 乙醛脫氫酶(ALDH2)基因缺陷的老鼠, 攝入酒精後導致的細胞基因突變更為顯著。 這一結果, 對中國人群的警示意義更大。 由於在中國人群中有約50%人群的乙醛脫氫酶缺陷或活性不足, 因此, 對這部分人群而言, 一旦飲酒後, 乙醛將無法及時代謝為乙酸, 導致乙醛更容易在體內蓄積, 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

對研究結論不宜過度解讀

基於該研究, 即使是大量飲酒後造血幹細胞出現基因突變, 也並不意味著癌症一定會發生, 只能說可能會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 由於癌症的發生是一個涉及遺傳、免疫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因此, 簡單地將細胞基因突變與癌症發生直接畫等號, 過度解讀這項研究, 是不合適的。

儘管在研究中發現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可誘導細胞基因突變的事實, 但酒精暴露到什麼程度, 達到多少的飲酒量, 才能導致細胞的基因突變, 目前尚不清楚。 此外, 適量飲酒是否會導致基因突變?有沒有不會導致基因突變的安全飲酒量?長期飲酒、短期大量飲酒等不同飲酒模式, 對誘導基因突變的影響如何?這些問題, 尚有待更多的研究予以闡明。 此外, 此研究是在動物上開展的研究, 是否能完全解釋酒精對人體的作用, 也並不明確。

因此, 我們應客觀看待這項研究。 既不要談酒色變, 將喝酒和癌症發生,

形成簡單的必然聯繫, 也不要無視這項研究的潛在意義和價值。 提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儘量不喝酒, 避免長期大量飲酒, 減少酒精暴露, 尤其是對喝酒臉紅的疑似乙醛脫氫酶缺陷或活性不足的人群。 應注意避免酒精的接觸, 以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可能導致的癌症發生風險。

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

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診治研究中心主任醫師 茅益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