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零換水,操作簡單,產量8

文/圖 水產前沿 李釩

生物絮團技術, 這個幾年前成為熱門話題的領域, 甚至一度被視為養蝦業新出路的技術, 為何在探討幾年後, 仍然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零換水、料比低……這個看似“完美”的技術, 為何只能曇花一現?

近日, 筆者採訪了比利時英偉水產公司(簡稱英偉水產)的生物絮團養殖專家Manuel Poulain和張羽帆博士, Manuel Poulain在過去的10年間, 成功創建管理了西班牙第一個零交換水室內生物絮團對蝦養殖場,

兩年前, 英偉水產與越南越澳公司合作, 又成功運營了一個高效的100%室內零交換水工廠化養殖模式。 (後附越南南澳公司養殖基地圖片)

據介紹, 英偉水產現在所做的生物絮團模式具有零換水、投入少、操作簡單、穩定性好、可複製性強等特點, 它與傳統的生物絮團模式有何區別, 普通養殖戶能否簡單應用, 或者Manuel Poulain能給出答案。

比利時英偉水產公司生物絮團養殖專家Manuel Poulain

水產前沿:請您介紹一下英偉現在所做的生物絮團模式與傳統的生物絮團模式有什麼差別?

Manuel Poulain:傳統的生物絮團模式的核心建立在異養型細菌的種群上, 通過添加碳源(如糖蜜)來維持特定的碳氮比。 英偉模式不僅僅考慮到異養型菌群, 同時還加強了其他類型細菌和微生物的活性, 如化能自養型的硝化細菌及光合自養型的浮游植物。

水產前沿:其技術的關鍵點在哪裡?

Manuel Poulain:自養型的硝化細菌對於氨氮的單位消化能力是異養型細菌的100萬倍, 而弧菌和異養型其他細菌一樣, 可以利用糖源繁殖從而威脅到養殖安全。

英偉模式的關鍵, 在於自養型硝化細菌的強化以及和其他有益菌的配合。

水產前沿:中國很多人也在摸索生物絮團技術, 但完全達到零換水, 並成功複製連續成功的並不多, 您覺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Manuel Poulain:大部分使用碳氮比控制類型生物絮團養殖模式的農戶, 往往會受到養殖中後期高亞硝酸鹽的困擾。 這會促使他們不得不通過換水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這也使得這種模式更像是“半生物絮團養殖模式”。 在換水之後, 投喂率依然很大, 亞硝酸鹽會很快的再次上升, 在一個主要依賴於異養型細菌的生物絮團養殖模式裡, 硝化作用的速度並無法完全滿足需求, 因此產量也就會產生較大的波動。

水產前沿:中國的室內養蝦也在飛快發展, 但目前穩定性並不高, 並且是建立在大排大灌的基礎上的, 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進?

Manuel Poulain:養殖過程中大量換水不僅會顯著降低池塘的生物安全性, 也使成本在反復進排水及過濾的過程中大幅上升。 此外, 高換水量也打亂了池水的生態平衡, 降低了池塘的生產能力。 英偉的零換水模式在解決水質氮積累的同時, 也同時兼顧了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可能造成的問題。 穩定的池塘環境提高了單位生產能力, 在4-5公斤/立方米的產量目標下, 沒有進排水的需求, 達到零換水的目標。 更高的產量則需要通過加強對總懸浮顆粒的控制來實現。

水產前沿:請您談談英偉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 在世界各地應用情況如何?

Manuel Poulain:英偉在行業內很早就意識到,並且也一直在呼籲減少對蝦養殖過程中水質交換的重要性,過去的幾十年來在亞洲肆虐的病害問題也一再提醒我們養殖過程中生物安全性的重要。在養殖過程中水體是造成養殖動物感染病害極大的潛在污染源,英偉公司的養殖模式包含了池塘水環境微生態治理方案,高效飼料及免疫健康促進產品。除此之外,英偉公司在加入Benchmark之後,更加擴大了其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工廠化養殖密集區域都有技術工作人員在密切的跟進行業動態。商業化的英偉零交換水模式已經在很多國家如越南,泰國,也包括歐洲、中東、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成功開展。

廣告

張羽帆採訪部分

比利時英偉水產集團張羽帆博士

水產前沿:目前中國的工廠化養蝦面臨巨大的環保壓力,您覺得該模式的未來出路在哪?

張羽帆:雖然工廠化養殖這兩年討論很多,發展也很快,但不可否認其泡沫也是巨大的。目前工廠化養蝦還是走以前大排大灌的老路,隨著環保政策的落實,工廠化養蝦必將面臨重大的調整,我認為如果以後工廠化養蝦要發展,目前有兩個比較可行也經過了一定驗證的方向:生物絮團和RAS(迴圈水養殖系統)。

水產前沿:生物絮團技術在前兩年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現在似乎又冷下來了,主要是什麼原因?

張羽帆:傳統的生物絮團養殖技術以色列在十多年前就已實驗成功,並開始探討其在水產上的可行性,2010年前後,中國也開始在各地有一些探討實踐,但到目前為止真正成功商業化運作的案例並不多。傳統的生物絮團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在進行規模化複製時,往往會因為管理、操作複雜性等原因,導致成功率不高。

傳統的生物絮團技術以培養異養菌為主,通過不斷往水體加糖補充碳源,調整碳氮比維持在15左右。該模式有幾個缺點,一、碳氮比不好維持,一旦控制不好整個系統就會崩潰。二、碳氮比降到10以下時,更容易使弧菌大量繁殖,再加上豐富的營養物質,弧菌很容易超標;三、絮團量大,蝦易掛髒,必須定時外移絮團。

目前英偉所研究的以自養菌為主的生物絮團模式操作非常簡單,投入少,不需要刻意維持碳氮比,絮團量適中,因此耗氧量也不會太大,穩定性更強,更值得推廣。未來養蝦業在環保方面的訴求會更加強烈,該模式或許能提供另一個養蝦業的出路。

水產前沿:該模式下養一斤蝦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張羽帆:從國外的資料來看,放苗密度200-250尾/平,目標產量8-10斤/平,成本大概為8-10元/斤左右,飼料係數1.2左右,養殖成本比很多傳統土塘精養模式要低。從P10養到25頭的週期為90天,養殖過程中會視情況分批出蝦,整個過程零換水,養殖週期並不長,從經濟效益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第一,不同地區的水、電、人工及各項成本都不同,尤其是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所以上面的成本是個粗略的計算。第二,這個階段我們並不會特別強調其低成本的特點,該模式的最大優勢還是生產和盈利的穩定性。

水產前沿:是否有預測過該模式的風險所在?

張羽帆:養殖風險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英偉模式也一樣面對很多其他模式要面對的問題,其一是蝦苗,蝦苗的不確定因素會影響養殖的最終效果表達;另外作為以生物絮團為技術原理的模式,土著菌也是一個問題,每個地方的土質、水質不同,菌種的構成也不一樣,儘管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不大,但當地土著菌的硝化作用效率也是我們需要考慮到的。

水產前沿:該生物絮團養殖模式需要什麼產品上的支撐?

張羽帆:首先是菌種的支撐,無論是拌料還是潑水,英偉都有定向培育的菌種產品作為支撐;另外是蝦體營養本身的支撐,比如養殖前期,英偉會提供添加了免疫促進劑的飼料。

我們的核心還是提供了基於實踐操作的指南,我們從七八年前就開始積累,沉澱了一套基於資料的操作指南,我們會提供給客戶詳細的操作手冊,比如放苗前做什麼、放苗密度、放苗後做什麼、投料方式、每天跟蹤哪些指標、什麼樣的指標怎麼處理,都會有系統的說明。

水產前沿: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外有成功商業運作的樣板工程嗎?

張羽帆:養成市場將會是英偉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今年(2017年)9月,我們開始在中國推廣該技術,也尋找到了一些合作點,此外,一些具有投資背景的商業組織也對該領域感興趣。。

我們與越南越澳公司的合作已經有兩年時間,通過簽訂協定,我們提供技術支援,越澳公司準確的執行我們的技術路線,通過這種方式,既防止技術走形,又保證了穩定的生產,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合作方式。當然,我們也歡迎感興趣的公司或個人到越南越澳公司參觀考察,以便對我們的理念有更直觀的瞭解。

在此,特別感謝張羽帆博士提供的翻譯幫助!

2018年1月25-26日,在由水產前沿雜誌、中國水產頻道主辦的第六屆對蝦高手年會上,我們將邀請Manuel Poulain做專題報告,全面解讀英偉的零換水生物絮團養蝦技術,這項技術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否重振養殖戶的信心,特別是在環保高壓下,這項技術能否為對蝦養殖業打開另一扇門,詳情請關注文末會訊。

越南南澳公司養殖基地

廣告

在世界各地應用情況如何?

Manuel Poulain:英偉在行業內很早就意識到,並且也一直在呼籲減少對蝦養殖過程中水質交換的重要性,過去的幾十年來在亞洲肆虐的病害問題也一再提醒我們養殖過程中生物安全性的重要。在養殖過程中水體是造成養殖動物感染病害極大的潛在污染源,英偉公司的養殖模式包含了池塘水環境微生態治理方案,高效飼料及免疫健康促進產品。除此之外,英偉公司在加入Benchmark之後,更加擴大了其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工廠化養殖密集區域都有技術工作人員在密切的跟進行業動態。商業化的英偉零交換水模式已經在很多國家如越南,泰國,也包括歐洲、中東、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成功開展。

廣告

張羽帆採訪部分

比利時英偉水產集團張羽帆博士

水產前沿:目前中國的工廠化養蝦面臨巨大的環保壓力,您覺得該模式的未來出路在哪?

張羽帆:雖然工廠化養殖這兩年討論很多,發展也很快,但不可否認其泡沫也是巨大的。目前工廠化養蝦還是走以前大排大灌的老路,隨著環保政策的落實,工廠化養蝦必將面臨重大的調整,我認為如果以後工廠化養蝦要發展,目前有兩個比較可行也經過了一定驗證的方向:生物絮團和RAS(迴圈水養殖系統)。

水產前沿:生物絮團技術在前兩年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現在似乎又冷下來了,主要是什麼原因?

張羽帆:傳統的生物絮團養殖技術以色列在十多年前就已實驗成功,並開始探討其在水產上的可行性,2010年前後,中國也開始在各地有一些探討實踐,但到目前為止真正成功商業化運作的案例並不多。傳統的生物絮團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在進行規模化複製時,往往會因為管理、操作複雜性等原因,導致成功率不高。

傳統的生物絮團技術以培養異養菌為主,通過不斷往水體加糖補充碳源,調整碳氮比維持在15左右。該模式有幾個缺點,一、碳氮比不好維持,一旦控制不好整個系統就會崩潰。二、碳氮比降到10以下時,更容易使弧菌大量繁殖,再加上豐富的營養物質,弧菌很容易超標;三、絮團量大,蝦易掛髒,必須定時外移絮團。

目前英偉所研究的以自養菌為主的生物絮團模式操作非常簡單,投入少,不需要刻意維持碳氮比,絮團量適中,因此耗氧量也不會太大,穩定性更強,更值得推廣。未來養蝦業在環保方面的訴求會更加強烈,該模式或許能提供另一個養蝦業的出路。

水產前沿:該模式下養一斤蝦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張羽帆:從國外的資料來看,放苗密度200-250尾/平,目標產量8-10斤/平,成本大概為8-10元/斤左右,飼料係數1.2左右,養殖成本比很多傳統土塘精養模式要低。從P10養到25頭的週期為90天,養殖過程中會視情況分批出蝦,整個過程零換水,養殖週期並不長,從經濟效益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第一,不同地區的水、電、人工及各項成本都不同,尤其是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所以上面的成本是個粗略的計算。第二,這個階段我們並不會特別強調其低成本的特點,該模式的最大優勢還是生產和盈利的穩定性。

水產前沿:是否有預測過該模式的風險所在?

張羽帆:養殖風險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英偉模式也一樣面對很多其他模式要面對的問題,其一是蝦苗,蝦苗的不確定因素會影響養殖的最終效果表達;另外作為以生物絮團為技術原理的模式,土著菌也是一個問題,每個地方的土質、水質不同,菌種的構成也不一樣,儘管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不大,但當地土著菌的硝化作用效率也是我們需要考慮到的。

水產前沿:該生物絮團養殖模式需要什麼產品上的支撐?

張羽帆:首先是菌種的支撐,無論是拌料還是潑水,英偉都有定向培育的菌種產品作為支撐;另外是蝦體營養本身的支撐,比如養殖前期,英偉會提供添加了免疫促進劑的飼料。

我們的核心還是提供了基於實踐操作的指南,我們從七八年前就開始積累,沉澱了一套基於資料的操作指南,我們會提供給客戶詳細的操作手冊,比如放苗前做什麼、放苗密度、放苗後做什麼、投料方式、每天跟蹤哪些指標、什麼樣的指標怎麼處理,都會有系統的說明。

水產前沿: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外有成功商業運作的樣板工程嗎?

張羽帆:養成市場將會是英偉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今年(2017年)9月,我們開始在中國推廣該技術,也尋找到了一些合作點,此外,一些具有投資背景的商業組織也對該領域感興趣。。

我們與越南越澳公司的合作已經有兩年時間,通過簽訂協定,我們提供技術支援,越澳公司準確的執行我們的技術路線,通過這種方式,既防止技術走形,又保證了穩定的生產,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合作方式。當然,我們也歡迎感興趣的公司或個人到越南越澳公司參觀考察,以便對我們的理念有更直觀的瞭解。

在此,特別感謝張羽帆博士提供的翻譯幫助!

2018年1月25-26日,在由水產前沿雜誌、中國水產頻道主辦的第六屆對蝦高手年會上,我們將邀請Manuel Poulain做專題報告,全面解讀英偉的零換水生物絮團養蝦技術,這項技術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否重振養殖戶的信心,特別是在環保高壓下,這項技術能否為對蝦養殖業打開另一扇門,詳情請關注文末會訊。

越南南澳公司養殖基地

廣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