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嫁了爺孫兩個人,因想家年紀輕輕便去世

李商隱有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女人, 一輩子有兩個家, 一個娘家, 一個婆家。 她們總希望這兩個家都好, 但現實是, 有些時候, 顧了娘家而顧不了婆家, 或者, 顧了婆家而顧不了娘家。 漢代的和親公主也一樣, 她們用蠶吐絲的方式把娘家和婆家連了起來, 千里迢迢, 把那條叫絲綢之路的路給溫暖了、照亮了, 而她們卻春蠶與蠟炬一般成灰了。

隨著張騫的腳步, 一個個的商隊開始蜂擁至西域, 絲綢之路一點點地成長為財富之路。 同時, 伴隨著東西方的互易與流轉, 這商業的氣息裡開始帶上了文化的色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親的公主劉細君, 就這樣作為一個商業與文化間的活生生的人, 出現在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舞臺上。 她為烏孫國帶去了漢朝的典章、禮儀、音樂藝人、百工匠人、生產技術、廣陵風俗和漢代的葬制等等, 她還在西域發明了琵琶, 讓草原上有了漢朝人建造的房子。

草原上的人都說公主漂亮

雖說人類學材料還說明, 烏孫人有許多類型, 烏孫人與天山地區塞人似為同一種民族集團。 烏孫人不能簡單地直接與今天哪個民族掛上鉤, 但在今天的伊犁草原上, 仍然有一些哈薩克族稱江蘇人為“舅舅家的人”, 而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的江蘇路上, 矗立著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漢家公主紀念館, 它面朝東方, 遙望故鄉。 漢闕、亭閣、長廊、雕塑……這些漢代徐州園林風格建築群落, 記錄著劉細君和烏孫和親的千古佳話。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之戰, 在經歷了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後, 取得了標誌性的勝利, 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

隨後, 為確保取得軍事上的取得勝利, 漢武帝在外交上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 一方面組織強大的軍事力量與匈奴決戰, 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到匈奴的後方和側翼與同樣受到匈奴威脅的臨近邦國建立友好關係, 以牽制匈奴的大規模軍事集中和調動。 烏孫國便是其中之一。

烏孫, 西元前2世紀初葉, 曾經與月氏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遊牧, 北鄰匈奴;後放棄敦煌祁連間故土, 遷至伊黎河流域遊牧。 據說, 張騫第二次到西域時, 給烏孫國送了很多的好東西, 讓烏孫國王“眼花繚亂”, 張騫就向烏孫國王建議與漢朝聯合, 共同對付匈奴, 但這個離開敦煌一帶已經很久的民族, 此時並十分瞭解漢朝有情況,

雖說有這方面的“意思”, 但還是有些害怕離他很近的匈奴。

張騫回國時, 烏孫才派使者數十人, 隨同來漢朝察看情況。 烏孫使者回國後, 盛讚漢朝的廣大和富庶。 約在西元前110年左右, 烏孫再一次派遣使者來獻良馬, 正式要求與漢朝和親。

漢武帝這個曾經的和親“反對派”,

此時, 一口答應下了這事, 因為當時, 漢、匈兩族的邊陲有30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 有相當一部分仍然被匈奴所控制;烏孫有戶口12萬, 人口63萬, 軍隊18萬, 是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王國, 且願意與漢朝來往。 但同時, 這個強硬的漢朝皇帝也提出了這樣幾個字:先要彩禮, 後送公主!於是, 就有了烏孫以一千匹馬作為聘禮“換娶”漢家公主的事。

劉細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脈, 是名副其實的漢室公主, 其高祖是漢文帝劉恒, 曾祖是漢景帝劉啟, 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劉非, 父親是江都王(揚州當時稱江都)劉建, 史稱其為“江都公主”。 劉建是個荒淫無道的君主, 西元前121年企圖謀反未成後自縊, 細君母以同謀罪被斬, 當時, 細君因年幼而倖免於難。

西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為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史書上說,劉細君生得纖弱嫺靜、白嫩豔麗,花容月貌,聰明伶俐,能詩善文,深受廣陵王的喜愛。

漢武帝通過左挑右選之後,決定由他的侄孫女劉細君出塞,劉細君一生的命運就這麼被改變了,她因此被後世譽為“第一位名傳史冊的和親公主”和“和親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

使命是從這裡開始的,悲劇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從長安到伊犁走了大半年

劉細君辭別揚州,車馬轔轔,華蓋亭亭,開始北上。途中,還留下了“靈璧手印”的傳說。據說,她走到一個叫靈璧的地方時,下車,登山扶石東眺家鄉,揚州已經消失在看不見的遠方;而西去長安的路依然遙遠得望不到盡頭。她久久不忍離去,手上的汗漬居然在岩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

這個故事,直到現在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元朝錢塘詩人錢維善曾在他的辭賦《靈璧手印篇》序中寫道:“漢以江都王女細君嫁烏孫王,女過靈璧,嘗扶以石,後人鐫石為模,腕節分明。”

到了長安,武帝特賜劉細君“乘輿服禦物”,同時為劉細君配備了“官屬宦官侍禦數百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西元前105年初春的一個早晨,劉細君拜別漢武帝在百官擁簇下,帶著漢武帝給報的很多貴重的陪嫁禮品(贈送甚盛)。踏上了西行和親之路。

劉細君過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到達大漢邊陲重鎮敦煌郡。玉門出關後,和親隊伍轉向西北,穿越天山南麓和庫魯克塔山脈間的危須城和員渠城,向西行再到尉犁國的尉犁城。經龜茲國的烏壘城、輪台城、延城,進入姑墨國的南城、溫宿城。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劉細君在烏孫國最美的季節──秋季,來到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赤穀城(烏孫國都)。

在劉細君的背影裡我們看到,不僅是那一千匹馬在漢唐的地盤上繁衍後代,並被裝備到了軍隊中,為造就硬氣和繁榮的漢唐盛世做出了貢獻;我們還看到,劉細君還為烏孫國帶去了漢朝的典章、禮儀、音樂藝人、百工匠人、生產技術、廣陵風俗和漢代的葬制等等。有人還說,劉由於細君的到來,烏孫開始有了房子和琵琶。甚至一些人把她當成了我們前面說的傳絲公主,說是劉細君遠嫁烏孫時攜帶去了大量絲帛。然而一位迎嫁的烏孫大臣對她說,最好把蠶桑的種子藏在身上帶出關去,將來在烏孫便可以種桑養蠶。劉細君便把蠶桑的種子藏在髮髻裡帶到西域,桑蠶技術從此在西域流傳開來。

這個都不可考了,留下來讓它去豐富歷史的枝葉吧。但關於琵琶,分明還有那麼回事的。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說:“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直接把琵琶的發明同劉細君聯繫了起來。據記載,劉細君精通音律,所謂“裁琴、箏、築、箜模之屬,作馬上之樂”,即兼采眾長而別創新聲。可以說,琵琶的工藝流程是出於匠人之手,劉細君卻是它音樂原理的設計者和審定者。

今天,我們看似簡單的這麼個東西,在當時實際上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另一個標誌性物品,一張文化融合的名片。而關於房子,我是這麼看的:烏孫與匈奴的習俗差不多,都是遊牧民族,細君到烏孫的那會烏孫人會不會蓋房子現在很難說清,但劉細君到烏孫後,自己建造宮室居住卻是真的。說不定草原上一直住著帳蓬的烏孫人一看這玩意在某些方面要比帳篷好使,由此開始效仿也是有可能的。而這,僅是本人猜測罷了,因為,住房子還是住帳篷的事,看是簡單,實際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我們看到即使到了後來的元朝,蒙古人還在為到底是住房子還是住帳篷的事爭持不下,這種爭持,代表的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一種衝突。

嫁了爺爺再嫁孫子

現在,我們繞道說這樣一個問題。今天,我們都說要藏富於民,事實上,絲綢之路上的藏富於民從這個時候便開始了。

漢朝政府打通西域並讓絲綢之路繁華起來,但絲綢之路在漢朝那會一定是個賠錢貨,直到東漢,政府每年給這方面的固定開支還要七千多萬錢。而漢武帝在這條路上發動了那麼多的戰爭,也僅僅是為了不受人欺負,根本做不到也很難做到我們今天說的“以商養政”,或者“政治搭台、經濟唱戲”。當時的西域,軍旅所至,高山大河、荒漠戈壁,動輒數千里之遙,飛芻挽運,盤費遠高於所運糧草的價值,不僅大大增加了內地勞動人民的負但,而且即使如此,仍然不能保證軍需供應,因而影響到中原王朝對西北地方的統治。

漢武帝對西域的經營是,他看到西北有廣袤的荒地、充裕的水利條件和數十萬應徵的戍卒——他們原都是內地各郡縣有豐富生產經驗的農民,於是,很自然地想起了利用軍隊就地生產自給的問題。這一策略被後來者發揚光大,以至於唐天寶年間,“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資治通鑒》) 。這裡說的“隴右”是指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以西,古人以西為右。古時也稱隴西。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漢朝在這地些方花了不知道多少錢,打來打去的,到了唐朝這些地方成了天下最富的地方。也許,漢武帝當時想也沒想這個問題,並不是他的主觀願望,但誰會說這種論調是錯誤的?你想想,漢政府花了那麼多的錢打通了“生意之路”,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到了唐朝,隴右能不富嗎?武力開拓與苦心經營就這樣變成的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治紅包”,而變紅包的過程漫長艱難,這不,漢武帝在他這個遠嫁烏孫的侄女身上還得花錢。

西元前105年, 16歲的劉細君以漢家公主的身份被漢武帝嫁到烏孫國和親,很快被烏孫人稱為“克孜木公主”(就是像馬奶一樣細嫩潔白的公主)。但是,這個公主的確活得很不容易。先說她嫁的老公吧,獵驕靡(烏孫王),一個糟老頭,僅年齡一點,和她在一起就像鮮花插在了牛糞上。更要命的是這個獵驕靡不懂漢話,而她也聽不懂烏孫人說的是什麼,真是兩個眼睛一瞪就上床。

難受啊!而這還不包括水土不服等等因素。還有一點不好的是,匈奴人聽說漢朝嫁公主給烏孫了,隨後也派了個女子嫁給獵驕靡。獵驕靡這個老色鬼以匈奴女為左夫人、以劉細君為右夫人,左右各一個,美得像是天上人間。按照中國人左為大的說法,這時候的劉細君雖說是被明媒正娶的,但多少還是有了些“小三”的意思。

更難受了!而更要命的事就在更難受的時候發生了。獵驕靡夥娶了這兩房女人沒多長時間便死了,臨死前,他留下遺言,要劉細君按烏孫風俗嫁給自己的孫子,繼承他王位的年紀與劉細君相仿的岑陬軍須靡。

哪能嫁了爺爺再嫁孫子?這在烏孫再也正常不過,但不合漢家傳統禮儀的決定!劉細君抵死不從,並寫信絕對值漢武帝,請漢武帝為自己作主。漢武帝給她回信說:“漢朝想要與烏孫聯合消滅匈奴,你就隨了烏孫國的風俗吧!”劉細君無奈,只得以大局為重,含淚順從成為昆莫孫子的妻子。

公主墓在伊犁昭蘇

大漠的風沙就這樣折斷並卷走了一個少女的希冀,多愁善感的劉細君心中就更加悲苦,於是就有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帳篷)為室兮旃(氈)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天鵝)兮歸故鄉……

史書上說,漢武帝一直在心裡覺得有些對不住自己的這個侄孫女,於是,就每年派使者到烏孫給劉細君送去大量的禮品。在這裡,我們不妨給這個“對不起”打上一個問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尤其是第二次,玩金元外交的手段特別明顯,而他這個時候給劉細君送這麼多東西幹什麼呢?這個再也明顯不過了——劉細君親朋友好友在漢朝的土地上生活得都什麼分優越,劉細君也不可能像我們今人一樣把這些東西寄回來送人;漢武帝是想讓劉細君給烏孫的王公貴族們打點打點,把他的和親外交與金元外交融合在一起,讓匈奴人永世不得翻身。

這麼一說,漢武帝的這份“感情”就有些不純了,但當初他嫁孫女給烏孫不就是這個目的嗎?我不能說漢武帝這位皇帝是冷血動物,他也許,就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態下開展工作的。而作為漢朝與烏孫的第一個友好使者,劉細君當然也沒有辜負漢武帝的這份“苦心”,她積極聯絡烏孫上層貴族,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初步實現了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戰略目標。

讓人遺憾的是,劉細君這位漢家的公主在她由爺爺下嫁孫子後沒幾年就死了,她的墓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蘇縣的烏孫山夏特大峽谷穀口。墓地距夏特古城約8公里,西接哈薩克,北扼奔騰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汗騰格裡峰,東臨烏孫山。墓高近10米,底部長近40米,是烏孫草原中規模最大的古墓之一。距墓約五六百米處塑有她的立像。

附記:有一種旅行叫繡球

2000多年前,中原王朝向祖國邊疆拋出了一個繡球,兩位漢家公主走在和親的路上,肩負著這樣的一個使命——和平。2000多年後,邊疆呈現出一派民族大團結的繁榮。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的新疆古稱西域,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印度接壤,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全國的1/6。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後分為南、中、北三道,長達2000公里,沿途留下了大量古城、烽燧、文物古跡。

2013年6月,首屆絲綢之路旅遊發展會議在新疆召開,沿線14個國家和西北5省區參加,共同發表了《烏魯木齊宣言》。當年,首個”新疆之窗”海外行銷中心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掛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我國明確提出把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把南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俗風情旅遊目的地。2015年4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首開專案——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破土動工。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它依託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交通、保稅、口岸等政策優勢,將建成集遊客集散綜合服務、旅遊物流服務中心、商務中心、酒店餐飲、休閒娛樂、智慧化辦公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

除了建設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外,新疆將建成覆蓋全疆各地州市以及口岸的“絲路驛站”網路。項目納入融合智慧旅遊、安全旅遊、文化旅遊等新概念、新模式,利用北斗定位導航系統、人像識別技術、3D虛擬成像技術、聲納傳感技術,構成立體的安全運營模式,建立集“惠民服務、智慧服務、安全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智慧旅遊服務體系,既方便區內外遊客來疆旅遊旅程安全順暢,又能促進全疆各地實現整體繁榮。

新疆旅遊局局長伊那木•乃斯爾丁表示,新疆還充分發揮高鐵樞紐的作用,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和“絲路驛站”網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安全便捷的旅遊交通體系,拉動國際間人流、物流、現金流,促進促進我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貿易與旅遊經濟的發展。

2000多年前的公主被淹沒在了通向邊疆的絲綢古道中,今日的邊疆因為新絲路而越發欣欣向榮。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西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為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史書上說,劉細君生得纖弱嫺靜、白嫩豔麗,花容月貌,聰明伶俐,能詩善文,深受廣陵王的喜愛。

漢武帝通過左挑右選之後,決定由他的侄孫女劉細君出塞,劉細君一生的命運就這麼被改變了,她因此被後世譽為“第一位名傳史冊的和親公主”和“和親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

使命是從這裡開始的,悲劇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從長安到伊犁走了大半年

劉細君辭別揚州,車馬轔轔,華蓋亭亭,開始北上。途中,還留下了“靈璧手印”的傳說。據說,她走到一個叫靈璧的地方時,下車,登山扶石東眺家鄉,揚州已經消失在看不見的遠方;而西去長安的路依然遙遠得望不到盡頭。她久久不忍離去,手上的汗漬居然在岩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

這個故事,直到現在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元朝錢塘詩人錢維善曾在他的辭賦《靈璧手印篇》序中寫道:“漢以江都王女細君嫁烏孫王,女過靈璧,嘗扶以石,後人鐫石為模,腕節分明。”

到了長安,武帝特賜劉細君“乘輿服禦物”,同時為劉細君配備了“官屬宦官侍禦數百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西元前105年初春的一個早晨,劉細君拜別漢武帝在百官擁簇下,帶著漢武帝給報的很多貴重的陪嫁禮品(贈送甚盛)。踏上了西行和親之路。

劉細君過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到達大漢邊陲重鎮敦煌郡。玉門出關後,和親隊伍轉向西北,穿越天山南麓和庫魯克塔山脈間的危須城和員渠城,向西行再到尉犁國的尉犁城。經龜茲國的烏壘城、輪台城、延城,進入姑墨國的南城、溫宿城。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劉細君在烏孫國最美的季節──秋季,來到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赤穀城(烏孫國都)。

在劉細君的背影裡我們看到,不僅是那一千匹馬在漢唐的地盤上繁衍後代,並被裝備到了軍隊中,為造就硬氣和繁榮的漢唐盛世做出了貢獻;我們還看到,劉細君還為烏孫國帶去了漢朝的典章、禮儀、音樂藝人、百工匠人、生產技術、廣陵風俗和漢代的葬制等等。有人還說,劉由於細君的到來,烏孫開始有了房子和琵琶。甚至一些人把她當成了我們前面說的傳絲公主,說是劉細君遠嫁烏孫時攜帶去了大量絲帛。然而一位迎嫁的烏孫大臣對她說,最好把蠶桑的種子藏在身上帶出關去,將來在烏孫便可以種桑養蠶。劉細君便把蠶桑的種子藏在髮髻裡帶到西域,桑蠶技術從此在西域流傳開來。

這個都不可考了,留下來讓它去豐富歷史的枝葉吧。但關於琵琶,分明還有那麼回事的。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說:“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直接把琵琶的發明同劉細君聯繫了起來。據記載,劉細君精通音律,所謂“裁琴、箏、築、箜模之屬,作馬上之樂”,即兼采眾長而別創新聲。可以說,琵琶的工藝流程是出於匠人之手,劉細君卻是它音樂原理的設計者和審定者。

今天,我們看似簡單的這麼個東西,在當時實際上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另一個標誌性物品,一張文化融合的名片。而關於房子,我是這麼看的:烏孫與匈奴的習俗差不多,都是遊牧民族,細君到烏孫的那會烏孫人會不會蓋房子現在很難說清,但劉細君到烏孫後,自己建造宮室居住卻是真的。說不定草原上一直住著帳蓬的烏孫人一看這玩意在某些方面要比帳篷好使,由此開始效仿也是有可能的。而這,僅是本人猜測罷了,因為,住房子還是住帳篷的事,看是簡單,實際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我們看到即使到了後來的元朝,蒙古人還在為到底是住房子還是住帳篷的事爭持不下,這種爭持,代表的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一種衝突。

嫁了爺爺再嫁孫子

現在,我們繞道說這樣一個問題。今天,我們都說要藏富於民,事實上,絲綢之路上的藏富於民從這個時候便開始了。

漢朝政府打通西域並讓絲綢之路繁華起來,但絲綢之路在漢朝那會一定是個賠錢貨,直到東漢,政府每年給這方面的固定開支還要七千多萬錢。而漢武帝在這條路上發動了那麼多的戰爭,也僅僅是為了不受人欺負,根本做不到也很難做到我們今天說的“以商養政”,或者“政治搭台、經濟唱戲”。當時的西域,軍旅所至,高山大河、荒漠戈壁,動輒數千里之遙,飛芻挽運,盤費遠高於所運糧草的價值,不僅大大增加了內地勞動人民的負但,而且即使如此,仍然不能保證軍需供應,因而影響到中原王朝對西北地方的統治。

漢武帝對西域的經營是,他看到西北有廣袤的荒地、充裕的水利條件和數十萬應徵的戍卒——他們原都是內地各郡縣有豐富生產經驗的農民,於是,很自然地想起了利用軍隊就地生產自給的問題。這一策略被後來者發揚光大,以至於唐天寶年間,“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資治通鑒》) 。這裡說的“隴右”是指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以西,古人以西為右。古時也稱隴西。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漢朝在這地些方花了不知道多少錢,打來打去的,到了唐朝這些地方成了天下最富的地方。也許,漢武帝當時想也沒想這個問題,並不是他的主觀願望,但誰會說這種論調是錯誤的?你想想,漢政府花了那麼多的錢打通了“生意之路”,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到了唐朝,隴右能不富嗎?武力開拓與苦心經營就這樣變成的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治紅包”,而變紅包的過程漫長艱難,這不,漢武帝在他這個遠嫁烏孫的侄女身上還得花錢。

西元前105年, 16歲的劉細君以漢家公主的身份被漢武帝嫁到烏孫國和親,很快被烏孫人稱為“克孜木公主”(就是像馬奶一樣細嫩潔白的公主)。但是,這個公主的確活得很不容易。先說她嫁的老公吧,獵驕靡(烏孫王),一個糟老頭,僅年齡一點,和她在一起就像鮮花插在了牛糞上。更要命的是這個獵驕靡不懂漢話,而她也聽不懂烏孫人說的是什麼,真是兩個眼睛一瞪就上床。

難受啊!而這還不包括水土不服等等因素。還有一點不好的是,匈奴人聽說漢朝嫁公主給烏孫了,隨後也派了個女子嫁給獵驕靡。獵驕靡這個老色鬼以匈奴女為左夫人、以劉細君為右夫人,左右各一個,美得像是天上人間。按照中國人左為大的說法,這時候的劉細君雖說是被明媒正娶的,但多少還是有了些“小三”的意思。

更難受了!而更要命的事就在更難受的時候發生了。獵驕靡夥娶了這兩房女人沒多長時間便死了,臨死前,他留下遺言,要劉細君按烏孫風俗嫁給自己的孫子,繼承他王位的年紀與劉細君相仿的岑陬軍須靡。

哪能嫁了爺爺再嫁孫子?這在烏孫再也正常不過,但不合漢家傳統禮儀的決定!劉細君抵死不從,並寫信絕對值漢武帝,請漢武帝為自己作主。漢武帝給她回信說:“漢朝想要與烏孫聯合消滅匈奴,你就隨了烏孫國的風俗吧!”劉細君無奈,只得以大局為重,含淚順從成為昆莫孫子的妻子。

公主墓在伊犁昭蘇

大漠的風沙就這樣折斷並卷走了一個少女的希冀,多愁善感的劉細君心中就更加悲苦,於是就有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帳篷)為室兮旃(氈)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天鵝)兮歸故鄉……

史書上說,漢武帝一直在心裡覺得有些對不住自己的這個侄孫女,於是,就每年派使者到烏孫給劉細君送去大量的禮品。在這裡,我們不妨給這個“對不起”打上一個問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尤其是第二次,玩金元外交的手段特別明顯,而他這個時候給劉細君送這麼多東西幹什麼呢?這個再也明顯不過了——劉細君親朋友好友在漢朝的土地上生活得都什麼分優越,劉細君也不可能像我們今人一樣把這些東西寄回來送人;漢武帝是想讓劉細君給烏孫的王公貴族們打點打點,把他的和親外交與金元外交融合在一起,讓匈奴人永世不得翻身。

這麼一說,漢武帝的這份“感情”就有些不純了,但當初他嫁孫女給烏孫不就是這個目的嗎?我不能說漢武帝這位皇帝是冷血動物,他也許,就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態下開展工作的。而作為漢朝與烏孫的第一個友好使者,劉細君當然也沒有辜負漢武帝的這份“苦心”,她積極聯絡烏孫上層貴族,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初步實現了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戰略目標。

讓人遺憾的是,劉細君這位漢家的公主在她由爺爺下嫁孫子後沒幾年就死了,她的墓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蘇縣的烏孫山夏特大峽谷穀口。墓地距夏特古城約8公里,西接哈薩克,北扼奔騰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汗騰格裡峰,東臨烏孫山。墓高近10米,底部長近40米,是烏孫草原中規模最大的古墓之一。距墓約五六百米處塑有她的立像。

附記:有一種旅行叫繡球

2000多年前,中原王朝向祖國邊疆拋出了一個繡球,兩位漢家公主走在和親的路上,肩負著這樣的一個使命——和平。2000多年後,邊疆呈現出一派民族大團結的繁榮。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的新疆古稱西域,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印度接壤,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全國的1/6。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後分為南、中、北三道,長達2000公里,沿途留下了大量古城、烽燧、文物古跡。

2013年6月,首屆絲綢之路旅遊發展會議在新疆召開,沿線14個國家和西北5省區參加,共同發表了《烏魯木齊宣言》。當年,首個”新疆之窗”海外行銷中心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掛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我國明確提出把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把南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俗風情旅遊目的地。2015年4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首開專案——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破土動工。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它依託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交通、保稅、口岸等政策優勢,將建成集遊客集散綜合服務、旅遊物流服務中心、商務中心、酒店餐飲、休閒娛樂、智慧化辦公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

除了建設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外,新疆將建成覆蓋全疆各地州市以及口岸的“絲路驛站”網路。項目納入融合智慧旅遊、安全旅遊、文化旅遊等新概念、新模式,利用北斗定位導航系統、人像識別技術、3D虛擬成像技術、聲納傳感技術,構成立體的安全運營模式,建立集“惠民服務、智慧服務、安全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智慧旅遊服務體系,既方便區內外遊客來疆旅遊旅程安全順暢,又能促進全疆各地實現整體繁榮。

新疆旅遊局局長伊那木•乃斯爾丁表示,新疆還充分發揮高鐵樞紐的作用,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集散中心和“絲路驛站”網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安全便捷的旅遊交通體系,拉動國際間人流、物流、現金流,促進促進我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貿易與旅遊經濟的發展。

2000多年前的公主被淹沒在了通向邊疆的絲綢古道中,今日的邊疆因為新絲路而越發欣欣向榮。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