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從一而終”走向“好聚好散”,婚姻觀念的變化讓人心痛!

在中國社會的個體化歷程中, 傳統的標準人生瓦解, 人們越來越依靠個體的經歷、體驗來決定各項事務, 而不是依據傳統的倫理規範與標準化的行為模式。 具體在離婚現象中, 對待婚姻, 人們不再信仰“從一而終”, 而是實踐著“好聚好散”。

​“婦人貞潔, 從一而終也。 ”在長達千年的封建禮教以及宗法制度下, “從一而終”對女性而言, 不僅僅是外在的社會輿論約束, 更嚴重的是它逐漸內化為廣大女性內也的道德要求與自覺追求。 而在個體化社會中, 人們打破了將婚姻視為牢不可破的觀念。 雖然在結婚時人們抱著白頭偕老的期待步入婚姻殿堂, 而在婚後生活中發生衝突甚至可能離婚時人們也表現得比較坦然。
​在社會, 因離婚而自殺的現象顯著減少。 對於某些婚姻當事人而言, 離婚成為開啟新生活的鑰匙。 離婚是個體做出的決定, 即使可能遭受周圍人的議論與父母施加的壓力, 也不會影響他們做出這個決定。 從網友對某明星的離婚案例中, 可以發現人們對婚姻的態度轉變, 對離婚當事人的寬容。 該演員第二次離婚後不久就與另一個大明星戀愛, 這則新聞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有網友認為她自私,
只考慮自身利益而不為子女著想, 而有的網友支持離婚的決定, 認為婚姻應該是“從愛而終”, 而不是“從一而終”。 人們對婚姻的態度可以用一句網上流行的話來表示:我無法承諾我愛他的時間長度, 但我能保證在不愛他之前一直愛著他。 在農村社會, “好聚好散”的表現形式是離婚理由的主觀隨意性增強。 “現在年輕人結婚就是在走人戶(到別人家做客), 把婚姻當成兒戲, 小倆口一有點矛盾, 就要鬧離婚。 合得來, 雙方就住在一起;有矛盾了, 一方收拾東西立馬就離開了, 有的還不去辦理離婚手續。 ”
​現在很多的中老年人認為青年男女對待婚姻不夠慎重。 對於婚姻中的當事人而言, 如果他們不再信奉婚姻應是“從一而終”, 而是“從愛而終”, 那麼離婚的理由就顯得非常主觀, 離婚就是一種感性的衝動選擇。 因為對婚姻承諾的減少, 忠於婚姻, 忠於家庭的觀念就越淡薄, 離婚的可能性也增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