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會“喝水”善用水!南寧已建成33.91平方公里海綿示範區

那考河主線經海綿化治理後呈現漂亮景觀。

城市道路、社區造“海綿體”, “吸走”積水;南湖環湖步道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那考河從黑臭水體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青秀山蘭園每年雨水回用1.1萬噸,

節省提水費120萬元……1月12日, 記者從南寧市海綿水城辦瞭解到, 經過近三年的時間, 南寧市已經建成33.91平方公里的海綿示範區。 一大批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完工後, 眾多市民從中受惠, 南寧市區的海綿效應已經顯現

“那考河模式”成內河治理範例

6.35公里長的河道, 沿岸栽滿桂花樹和朱槿;河水清可見底, 微風吹過, 帶來青草和鮮花的芬芳;綠樹紅花, 組成層層梯田;成片的美人蕉, 形成了一片色彩斑斕的花海……誰能想到, 水清岸綠景美的那考河濕地公園, 在兩年前, 還是一條泛著黑水的河溝。

竹排江是南寧市18條城市內河之一, 那考河則是竹排江上游的支流。

以前, 那考河是一條以黑臭水體為主的河溝。 河道沿岸有53個污水直排口, 極大地影響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質, 加上垃圾及施工棄土堆放擠佔河道、行洪不暢, 經常造成上游內澇。

2015年, 南寧開始啟動那考河專案建設。 針對以往內河整治中存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問題, 那考河PPP專案首先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創新理念, 專案總投資約9.98億元, 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整治、截汙治理、生態修復、汙水處理廠、沿岸景觀、資訊化管理等工程。

歷時近兩年的建設後, 那考河初步形成“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生態格局, 實現華麗變身。

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 那考河濕地公園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看似是生態景觀, 其實是一種自然調節的“市政設施”,

既能防洪澇、淨化水質、土壤, 回補地下水、修復生物棲息地, 又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 還可讓市民休憩游賞。 如今, 作為全國首個開工建設的水流域綜合治理PPP專案, “那考河模式”已成為南方豐水地區內河環境治理可複製、可推廣的範例。 2017年, 那考河海綿城市建設專案成功入選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五象湖邊的一個廣場, 也融入海綿化元素改造。 本版圖片均由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提供

海綿“吸走”城市道路社區積水

在南寧, 位於中國-東盟商務區的中馬路地勢較低, 以前逢雨必澇。 經過海綿化改造後, 通過鋪設透水瀝青和透水混凝土路面, 輔以地下滲水集水設施, 能達到在暴雨下沒有積水, 一舉解決了困擾周邊居民多年的內澇問題。

近兩年來, 隨著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社區、城市道路等多方面多類型的海綿提升改造項目的建成, 城市打造了成片的“海綿體”, 廣大群眾從中受惠。

1月7日下午, 記者走進位於廂竹大道的廂悅園社區看到,

雖然正飄著雨, 但社區路面只是微濕, 看不見明顯積水。

廂悅園社區居民賴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可不是這樣, 一下雨社區裡到處積水。 ”尤其是雨季遇上大雨天氣, 因排水不暢, 一樓的單元門口積水深達近10釐米。

廂悅園是一個老舊社區, 之前管道建設的標準低, 路面全是水泥地, 下雨就容易出現積水。 作為南寧市第一批海綿化改造社區, 廂悅園社區改造後建成了許多海綿體:原有的混凝土停車位被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態停車位;原有的混凝土路面加鋪透水瀝青, 雨水透過瀝青進入混凝土路面, 再經路邊軟管進入花池實現再利用, 解決了社區綠化帶用水問題。

南寧市海綿水城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去年,南寧市海綿化改造已向居民社區、市直單位推進。南寧市將113個社區以及市直單位分為19個專案打包開展海綿提升綜合改造,並在年底前完成建設。

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南湖環湖路。

多個公園改造融入海綿化理念

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不僅讓一些街道、社區內澇問題迎刃而解,也給城市的公園景區帶來了新的改變。

記者採訪發現,南寧石門森林公園內的廢舊游泳池被改造成了層層疊疊的瀑布,單調的草坪變成了旱溪和雨水花園,園內的明湖水也更加清澈。在石門森林公園海綿化改造中,通過對地面進行透水鋪裝,採用下沉式綠地和改造舊有設施收集處理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不僅用於公園內部,還能對民歌湖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改善了景區及周邊生態環境。

在海綿化改造前,青秀山蘭園一側山坡上紅土裸露,生活污水、養殖廢水無序排放,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經過水環境治理和海綿化改造,雨水通過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層層滲濾,再流入沿山體道路設置的雨水截流調蓄滲透井,用於景區綠化澆灌。

南湖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專案之一。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南湖公園環湖路,路面可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如今成為市民休閒遊玩好去處。

2017年5月,由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組織開展的2016年度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績效評價結果揭曉,南寧市在首批16個試點城市中位居第三。另外,那考河專案、石門森林公園、五象湖綜合配套工程3個海綿專案入選國家住建部首部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集,成為全國各省市可借鑒的典範。

融入海綿理念,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態停車位。

建成33.91平方公里示範區

“海綿城市建設,簡單地說,就是下大雨時城市能夠‘吸進’雨水並積蓄起來;乾旱的時候,城市又能將原來吸進去的水引流出來使用。”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4月,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南寧啟動示範區建設三年實施計畫。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如今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社區、城市道路、中小學校、單位辦公區等海綿提升改造項目相繼建成,城市“吐納呼吸”更加順暢。

海綿城市建設按照既定進度推進,重點打造了那考河(植物園段)、石門森林公園-青秀湖-青秀山、南湖-竹排江-鳳嶺三大亮點片區。按照50年一遇降雨重現期,示範區內26個內澇點已全部消除。

據統計,截至目前,示範區內海綿建設專案總數203個,已完工專案129個,累計完工率63.55%;正在建設專案65個,前期專案26個;已建成區域面積33.91平方公里,完成比例62.1%;完成項目總投資87.86億元。預計到2018年3月底前,示範區203個項目全面開工,建成54.6平方公里示範區,專案累計竣工率達到65%以上,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污染物削減率達到50%,完成試點建設。

來源|南國早報 記者徐慶成

點贊(0)

去年,南寧市海綿化改造已向居民社區、市直單位推進。南寧市將113個社區以及市直單位分為19個專案打包開展海綿提升綜合改造,並在年底前完成建設。

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南湖環湖路。

多個公園改造融入海綿化理念

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不僅讓一些街道、社區內澇問題迎刃而解,也給城市的公園景區帶來了新的改變。

記者採訪發現,南寧石門森林公園內的廢舊游泳池被改造成了層層疊疊的瀑布,單調的草坪變成了旱溪和雨水花園,園內的明湖水也更加清澈。在石門森林公園海綿化改造中,通過對地面進行透水鋪裝,採用下沉式綠地和改造舊有設施收集處理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不僅用於公園內部,還能對民歌湖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改善了景區及周邊生態環境。

在海綿化改造前,青秀山蘭園一側山坡上紅土裸露,生活污水、養殖廢水無序排放,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經過水環境治理和海綿化改造,雨水通過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層層滲濾,再流入沿山體道路設置的雨水截流調蓄滲透井,用於景區綠化澆灌。

南湖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專案之一。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南湖公園環湖路,路面可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如今成為市民休閒遊玩好去處。

2017年5月,由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組織開展的2016年度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績效評價結果揭曉,南寧市在首批16個試點城市中位居第三。另外,那考河專案、石門森林公園、五象湖綜合配套工程3個海綿專案入選國家住建部首部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集,成為全國各省市可借鑒的典範。

融入海綿理念,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態停車位。

建成33.91平方公里示範區

“海綿城市建設,簡單地說,就是下大雨時城市能夠‘吸進’雨水並積蓄起來;乾旱的時候,城市又能將原來吸進去的水引流出來使用。”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4月,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南寧啟動示範區建設三年實施計畫。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如今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社區、城市道路、中小學校、單位辦公區等海綿提升改造項目相繼建成,城市“吐納呼吸”更加順暢。

海綿城市建設按照既定進度推進,重點打造了那考河(植物園段)、石門森林公園-青秀湖-青秀山、南湖-竹排江-鳳嶺三大亮點片區。按照50年一遇降雨重現期,示範區內26個內澇點已全部消除。

據統計,截至目前,示範區內海綿建設專案總數203個,已完工專案129個,累計完工率63.55%;正在建設專案65個,前期專案26個;已建成區域面積33.91平方公里,完成比例62.1%;完成項目總投資87.86億元。預計到2018年3月底前,示範區203個項目全面開工,建成54.6平方公里示範區,專案累計竣工率達到65%以上,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污染物削減率達到50%,完成試點建設。

來源|南國早報 記者徐慶成

點贊(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