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康學院積極走訪貧困學生家庭提升幫扶“溫度”

一直以來, 安康學院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陝西省關於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項幫扶政策, 在做好貧困學生資助、幫扶、勵志教育等工作的同時, 深入學生宿舍、班級、生源地、家庭開展了大面積的走訪、送溫暖工作, 對學院貧困生進行學業、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凝聚各方力量, 激發內在動力, 進一步提升了幫扶的成效, 提升學生工作服務水準, 讓幫扶更有溫度, 讓知識放飛夢想。

12月16日—17日, 該院旅環學院黨總支書記張立虎、副院長郭全忠、畢業班輔導員王曉組成慰問小組, 帶著精心準備的慰問品走訪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家庭。

兩天中, 他們驅車500多公里, 到漢中洋縣、西鄉, 安康漢陰、紫陽等幾個貧困地區, 走訪了旅環學院2017屆、2018屆畢業生及2017級新生的家庭。 在貧困學生的家裡, 老師們被處於艱苦環境下毅然決然撫養孩子上學的學生家人感動, 被在貧困山區裡自強不息、奮發好學的學生感動, 也為國家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政策以及扶貧幹部的精神感動, 深深領會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治貧先治愚, 扶貧先扶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党的莊嚴承諾”的深刻內涵, 進一步領悟了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神聖使命和責任。

讓金鳳凰展翅高飛——為山村女大學生求學助力

12月16日上午7點30分, 安康學院旅環學院三名教師乘車從安康城區出發前往漢陰縣平梁鎮二郎村學生小成的家。 二郎村是是由原石門寺村、友愛村、新河村等幾個村組成的行政村。 由於山路崎嶇蜿蜒, 學生家庭居住偏遠, 經過近2個小時的導航和多次的停車詢問, 終於在上午11時許找到了小成位於山坳裡的家。 一幢修建於10年前的簡易住房、一座自建的烤煙爐就是這個6口之家的全部家當和生活來源。 房子只有外牆的不新不舊的光鮮, 內部全部是毛坯, 取暖燒水靠的是包穀芯和吊罐。 一家六口人, 在烤煙營生衰敗後僅靠年過七旬的祖父和傷久未愈的父親打短工維繫整個家庭的艱難運轉。

小成的母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 基本失去了勞動能力。 家務重擔落在了年邁的祖母肩上。 小成姐妹兩人尚在讀書, 沒有收入。 尤其是2015年小成考取大學, 更是讓這個外債十多萬的家庭舉步維艱。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 這個負擔沉重的家庭依然培養著兩個女孩子上學, 而且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大學生, 無疑是山坳裡飛出了一隻金鳳凰, 讓所有的人感歎之余倍感敬重。

在與小成家長的交談中, 該院教師向家長介紹了小成同學在學校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出色表現, 介紹了安康學院的資助政策和今後對小成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幫扶措施。 小成74歲的老奶奶哽咽著, 落下了熱淚。 身患疾病的媽媽也是露出了難得的美麗的笑容。

在場老師的眼睛都濕潤了。 大家深切的感受到, 一個貧困家庭能夠培養出一個大學生是多麼不易, 而一個大學生又承載著改變一個家庭命運的重擔。 黨和國家的資助和幫扶對這樣的一個家庭的意義真的是雪中送炭。 深刻認識到在今後的資助和學生工作中, 需要更多的師資力量和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從思想、學業、技能上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幫扶, 讓天使不再折翼, 讓金鳳凰飛的更高更好。

寒門孝子且自強——大山裡趟出的求學路

12月16日中午1點10分, 該院慰問組一行告別了小成家, 又不停歇地趕往漢中市西鄉縣楊河鎮孫家溝村, 走訪2018屆畢業班貧困生小孫同學家庭。 從漢陰到西鄉歷時1個半小時,

但前往小孫家的鄉村小道沒有硬化無法行車, 該院教師將車停在山腳下, 每人吃了點餅乾, 喝了點水之後, 開始步行登山。 40分鐘後, 來到了小孫同學的家。 初到小孫家, 老師們的到來讓這個少有外來人探訪的家庭稍顯局促。 一間2015年靠國家補助建起的房子, 外面收拾的較為整潔, 看得出這是一家質樸和勤勞的家庭。 但當老師們走進這個家庭才發現真的是家徒四壁, 基本上沒有什麼傢俱, 唯一的家電就是一台老式電視機, 被視若珍寶地細心地用布蓋起來。

這是一個四口之家, 小孫的父母、姐姐和小孫。 姐姐已經出嫁, 用他們的本地話說嫁到城邊上了, 算是個好的歸宿, 實際上就是住在山下離鎮子較近而已。 父親正值中年卻因為癲癇病失去了勞動力,2016年病情發作時暈倒在火盆旁,雙手嚴重燒傷,大家現場看到的是一雙因燒傷而佈滿傷痕和變形的手。家裡只有不到兩畝的山地薄田由母親耕作,家庭基本沒有收入,父親每天都要服用不少的藥物抑制病情發作。這同樣是一個苦難的家庭,但是就是從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中走出了一個既孝順又自強的大學生。

生活的壓力和家庭的苦境並沒有壓倒小孫,相反,在校期間他顯得很陽光、很自強。他除了節省使用學校每年的生活補助外,還利用課餘時間一直在華圖教育兼職勤工儉學,給家裡添置基本的生活用品。他用自己的行動再一次證明了大山裡走出的男兒不但具有農家子弟的自強奮鬥精神,更傳承了中華民族孝道的真諦。在訪談中,老師們感謝小孫家長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優秀的人才,同時向家長承諾在校期間一定要從專業技能培養、精准資助、就業幫扶等方面幫助小孫走出困境,改變命運。

苦難與陰霾壓不折的頂樑柱——跪在風雨裡求學的少年

12月17日,該院慰問組一行又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紫陽縣漢王鎮馬家營鄉楓樹村。在經歷了2個小時高速、2個小時艱險、坑窪的縣道後,在下午1點多到達了漢王鎮。聞訊趕來的鎮紀檢幹部劉書記安排了駐村幹部黃書記帶路前往學生小靖家。在蜿蜒艱險的山道上行車近半小時後到達了小靖的伯父家,其伯父雖是村裡的小組長卻也屬於建檔立卡戶,在得知該院慰問組的來訪目的後,駐村扶貧幹部楊平和小靖伯父帶領該院教師去小靖家。從山梁上下到溝底所謂的路就是一條羊腸小徑,可以說就不是路,不過就是小靖一家人出入而踩出的路。一行人不得不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和鋪滿落葉的小道艱難行走。大家扶著枯枝和石頭經過了30多分鐘來到了小靖家。眼前的景象是大家無法想像的,一幢,不,應該說是半幢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三間土坯房隱在潮濕、陰暗的山坳裡,不細心看幾乎找不到。走進低矮黑暗的屋內,眼前的景象更是讓在場所有人動容。仔細觀察了屋裡的陳設,煙熏的土牆因年代久遠都成了黑色,沒有一塊玻璃遮風擋雨,由於光線很差,白天都幾乎看不清楚屋內的情況,一隻白熾燈已經被煙熏成棕色,隱隱發出淡淡的光線,一台老式電視也已壞掉,靠牆的一張塌陷的木板床鋪著稻草取暖。如果不是深入實地,真的是無法想像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也深深的感受到黨的十九大所講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以及“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心和幫助貧困人口和有困難的群眾,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黨的戰略目標和人民的心聲。

該院慰問組、駐村幹部與小靖父母圍坐在火塘邊(實際就是一個土坑燒著木材,煙薰火燎)瞭解情況。根據駐村幹部介紹,小靖的父親以前做過代理教師,屬於有一定文化水準的人,後來外出打工摔斷了肋骨,做手術植入鋼板後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其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整個家庭無任何收入,維持家庭正常收入依靠的就是國家扶貧資助。小靖家住的房子也是下雨的時候四處漏水,只有門前屋簷下一小塊遮雨的地方,小靖小時候就是跪在這塊屋簷下讀書寫作業一步步地走出大山讀大學的。大家還瞭解到,小靖從小到大沒有穿過棉衣,都是一件春裝夾克過冬。上高中以後,每年寒暑假都他都會去深圳、廣州打工掙生活費。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小靖可以說肩負著整個家庭的發展命運,他同時也是整個家庭的脊樑,貧困和陰霾並沒有壓倒他,反而鑄就了他的樸素和剛毅,讓他更懂得生活和珍惜生活。交談中,駐村幹部和家長聽到慰問組對小靖學習生活的幫扶以及就業規劃的詳細介紹後,感動地說到:“永遠感謝安康學院!感謝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幫助”。

經過兩天的行程,該院慰問組看到的情況是真實的,心情也是沉重的。返程中,每個人都默不作聲地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對於寒門走出的大學生而言,一個承受著其他人難以承受的羈絆和壓力,一個人的命運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命運。大家一致認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堅定一個信念,就是要更加努力地去關愛每一名大學生,要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己任,引導學生自立自強,學好學業技能,樹立良好品質,從人格上、精神上徹底脫貧。要助力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實現十九大報告裡提出的“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和神聖使命。

掃一掃分享本頁

父親正值中年卻因為癲癇病失去了勞動力,2016年病情發作時暈倒在火盆旁,雙手嚴重燒傷,大家現場看到的是一雙因燒傷而佈滿傷痕和變形的手。家裡只有不到兩畝的山地薄田由母親耕作,家庭基本沒有收入,父親每天都要服用不少的藥物抑制病情發作。這同樣是一個苦難的家庭,但是就是從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中走出了一個既孝順又自強的大學生。

生活的壓力和家庭的苦境並沒有壓倒小孫,相反,在校期間他顯得很陽光、很自強。他除了節省使用學校每年的生活補助外,還利用課餘時間一直在華圖教育兼職勤工儉學,給家裡添置基本的生活用品。他用自己的行動再一次證明了大山裡走出的男兒不但具有農家子弟的自強奮鬥精神,更傳承了中華民族孝道的真諦。在訪談中,老師們感謝小孫家長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優秀的人才,同時向家長承諾在校期間一定要從專業技能培養、精准資助、就業幫扶等方面幫助小孫走出困境,改變命運。

苦難與陰霾壓不折的頂樑柱——跪在風雨裡求學的少年

12月17日,該院慰問組一行又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紫陽縣漢王鎮馬家營鄉楓樹村。在經歷了2個小時高速、2個小時艱險、坑窪的縣道後,在下午1點多到達了漢王鎮。聞訊趕來的鎮紀檢幹部劉書記安排了駐村幹部黃書記帶路前往學生小靖家。在蜿蜒艱險的山道上行車近半小時後到達了小靖的伯父家,其伯父雖是村裡的小組長卻也屬於建檔立卡戶,在得知該院慰問組的來訪目的後,駐村扶貧幹部楊平和小靖伯父帶領該院教師去小靖家。從山梁上下到溝底所謂的路就是一條羊腸小徑,可以說就不是路,不過就是小靖一家人出入而踩出的路。一行人不得不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和鋪滿落葉的小道艱難行走。大家扶著枯枝和石頭經過了30多分鐘來到了小靖家。眼前的景象是大家無法想像的,一幢,不,應該說是半幢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三間土坯房隱在潮濕、陰暗的山坳裡,不細心看幾乎找不到。走進低矮黑暗的屋內,眼前的景象更是讓在場所有人動容。仔細觀察了屋裡的陳設,煙熏的土牆因年代久遠都成了黑色,沒有一塊玻璃遮風擋雨,由於光線很差,白天都幾乎看不清楚屋內的情況,一隻白熾燈已經被煙熏成棕色,隱隱發出淡淡的光線,一台老式電視也已壞掉,靠牆的一張塌陷的木板床鋪著稻草取暖。如果不是深入實地,真的是無法想像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也深深的感受到黨的十九大所講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以及“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心和幫助貧困人口和有困難的群眾,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黨的戰略目標和人民的心聲。

該院慰問組、駐村幹部與小靖父母圍坐在火塘邊(實際就是一個土坑燒著木材,煙薰火燎)瞭解情況。根據駐村幹部介紹,小靖的父親以前做過代理教師,屬於有一定文化水準的人,後來外出打工摔斷了肋骨,做手術植入鋼板後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其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整個家庭無任何收入,維持家庭正常收入依靠的就是國家扶貧資助。小靖家住的房子也是下雨的時候四處漏水,只有門前屋簷下一小塊遮雨的地方,小靖小時候就是跪在這塊屋簷下讀書寫作業一步步地走出大山讀大學的。大家還瞭解到,小靖從小到大沒有穿過棉衣,都是一件春裝夾克過冬。上高中以後,每年寒暑假都他都會去深圳、廣州打工掙生活費。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小靖可以說肩負著整個家庭的發展命運,他同時也是整個家庭的脊樑,貧困和陰霾並沒有壓倒他,反而鑄就了他的樸素和剛毅,讓他更懂得生活和珍惜生活。交談中,駐村幹部和家長聽到慰問組對小靖學習生活的幫扶以及就業規劃的詳細介紹後,感動地說到:“永遠感謝安康學院!感謝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幫助”。

經過兩天的行程,該院慰問組看到的情況是真實的,心情也是沉重的。返程中,每個人都默不作聲地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對於寒門走出的大學生而言,一個承受著其他人難以承受的羈絆和壓力,一個人的命運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命運。大家一致認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堅定一個信念,就是要更加努力地去關愛每一名大學生,要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己任,引導學生自立自強,學好學業技能,樹立良好品質,從人格上、精神上徹底脫貧。要助力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實現十九大報告裡提出的“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和神聖使命。

掃一掃分享本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