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願做一根為森林固碳的老竹

記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獲得者、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周國模

竹林是一個巨大的碳匯。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周國模主持完成的“竹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與增匯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專案就是對這一判斷的有力證明。 在剛剛結束的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該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周國模帶領團隊探明了竹林碳源匯特徵、碳儲量與空間分配格局, 創建了多尺度地面、遙感聯合監測技術體系, 實現竹林碳時空動態的快速準確測算。 同時, 研發了竹林增碳、減排、穩碳、協同的四大關鍵技術,

以及5項國家、國際標準的竹林碳匯項目方法學, 解決了竹林碳匯進入國內、國際碳減排市場的技術瓶頸。

目前, 專案技術已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竹子重點分佈區大面積推廣, 年均產生減排量15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可進一步開發成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竹林碳匯專案, 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的減排空間。

周國模從事竹林碳匯研究近20年, 他帶領團隊研發和推廣相關科技成果, 既為山區群眾精准脫貧積極探索, 也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提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了中國智慧。

讓竹林助力減緩氣候變化

15年前, 周國模在研究中發現, 竹子具有極強的固碳能力。

我國是世界上竹林面積、產量、產值最大, 加工利用做得最好的國家, 竹林也是南方山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周國模認為, 讓竹林碳匯得到世界的承認, 進入國際、國內碳減排市場實現交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002年起, 他以竹林為切入點, 開始了森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

涉及竹林碳源匯的動態、格局、分佈, 人為干擾與經營對竹林生態系統碳源碳匯的影響等。

作為國內最早、最系統地從事竹林碳匯研究的專家之一, 周國模很關注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問題。 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長週期短等諸多優勢。 毛竹從竹筍破土到長成新竹, 只需56天, 平均生長到13.8米高。 不僅快速成熟, 可以連續擇伐, 而且採伐過程中對生態系統影響很小。

15年來, 周國模以推動森林碳匯研究、服務森林碳匯交易為目標, 帶領團隊聚焦森林碳匯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積極推廣森林增匯減排技術並引領森林碳匯專案開展, 在竹林碳匯研究和林業碳匯方法學開發中取得重大創新與突破。 他主持完成的“竹林生態系統碳過程、碳監測與增匯技術研究”,

獲2012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主持完成的“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格局、碳迴圈及管理技術”, 獲2015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在過去的15年裡, 周國模一直致力於以竹林為主要研究物件的森林固碳機理與增匯技術、碳匯監測與計量及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回應等方面的創新研究、技術推廣與人才培養工作。

讓竹林碳匯成果造福社會

從2002年起, 周國模結合竹林碳匯研究進展, 實施了全球首個毛竹林碳匯專案等一系列竹林碳匯項目, 獲得了毛竹碳匯林營造、監測與計量的一系列參數和標準程式, 編制了竹子造林、竹林經營的方法學, 向社會推廣。 由他主持開發了“竹子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竹子造林項目碳匯計量與監測方法學”“農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等多個方法學, 突破了竹林碳匯參與國際國內碳減排交易的技術瓶頸, 推動了國家實施森林碳匯專案和實現森林碳匯交易, 為推動森林碳匯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方法基礎。

近幾年,周國模率領的團隊特別注重竹林提質增匯專案開發推廣工作,“竹林固碳減排綜合經營技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重點推廣低碳技術,已在浙江、福建、四川等竹子重點分佈區得到推廣。2015年,在湖北通山實施了全國首個CCER毛竹造林碳匯專案,產生19.4萬噸核證減排量。在浙江安吉、景甯、諸暨、遂昌、臨安等5縣(市)幫助竹農開發CCER竹林經營碳匯專案30多萬畝,可以產生核證減排量約430萬噸。

在推廣“竹子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等研究成果中,他擔心農民聽不懂專業術語。針對單家獨戶專案規模小、類型多、需求大等特點,帶領團隊制定了《臨安市農戶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管理暫行辦法》,編制了《臨安市農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經營與監測手冊》,使廣大農戶看得懂、記得住、會操作。

他促使臨安市、安吉縣成為全國首個碳匯林業實驗區和全球首個竹林碳匯試驗示範區,實現碳匯交易。他在臨安市營建的全國第一個毛竹碳匯林專案,通過計量監測,其碳信用額已被阿裡巴巴集團認購。

為將竹林碳匯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他還擔任杭州、溫州等多個城市的低碳顧問,向各地政府、企業介紹竹林碳匯的研究進展、減排固碳機理,以及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

讓世界知道竹林的碳匯價值

森林固碳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碳減排措施和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議題,被大多數國家列入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

作為森林碳匯方面的專家,周國模連續9年應邀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等單位合作提交竹子應對氣候變化專題技術報告6份。這些報告為推動國際社會把竹林納入森林碳匯減排範疇、開闢並推動我國竹林碳匯產業發展、提高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主動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國際竹藤組織、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世博會等眾多平臺,周國模向各國官員、專家傳遞同樣的資訊:竹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能提供多樣化的竹材產品,還能吸收低收入群體就業,可在全球氣候變化、綠色發展和減少貧困等方面的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毛竹林碳匯研究和應用大有可為。中國在森林碳匯中所作出的貢獻應獲得科學評估和肯定。

目前,周國模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30多項,近年連續獲得國家97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出版森林碳匯科技專著5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2年起,周國模在南美、非洲等地區介紹竹林碳匯研究成果與技術推廣,並在非洲肯亞、衣索比亞等地開展竹子碳匯造林。

回首走過的竹林碳匯研究之路,周國模深有感觸,“我願做一根枝繁葉茂、成熟堅韌的老竹,既要豐富品質、擴展根鞭,同時要把儲存的營養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新竹,使年輕人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成長。”

近幾年,周國模率領的團隊特別注重竹林提質增匯專案開發推廣工作,“竹林固碳減排綜合經營技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重點推廣低碳技術,已在浙江、福建、四川等竹子重點分佈區得到推廣。2015年,在湖北通山實施了全國首個CCER毛竹造林碳匯專案,產生19.4萬噸核證減排量。在浙江安吉、景甯、諸暨、遂昌、臨安等5縣(市)幫助竹農開發CCER竹林經營碳匯專案30多萬畝,可以產生核證減排量約430萬噸。

在推廣“竹子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等研究成果中,他擔心農民聽不懂專業術語。針對單家獨戶專案規模小、類型多、需求大等特點,帶領團隊制定了《臨安市農戶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管理暫行辦法》,編制了《臨安市農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經營與監測手冊》,使廣大農戶看得懂、記得住、會操作。

他促使臨安市、安吉縣成為全國首個碳匯林業實驗區和全球首個竹林碳匯試驗示範區,實現碳匯交易。他在臨安市營建的全國第一個毛竹碳匯林專案,通過計量監測,其碳信用額已被阿裡巴巴集團認購。

為將竹林碳匯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他還擔任杭州、溫州等多個城市的低碳顧問,向各地政府、企業介紹竹林碳匯的研究進展、減排固碳機理,以及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

讓世界知道竹林的碳匯價值

森林固碳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碳減排措施和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議題,被大多數國家列入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

作為森林碳匯方面的專家,周國模連續9年應邀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等單位合作提交竹子應對氣候變化專題技術報告6份。這些報告為推動國際社會把竹林納入森林碳匯減排範疇、開闢並推動我國竹林碳匯產業發展、提高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主動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國際竹藤組織、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世博會等眾多平臺,周國模向各國官員、專家傳遞同樣的資訊:竹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能提供多樣化的竹材產品,還能吸收低收入群體就業,可在全球氣候變化、綠色發展和減少貧困等方面的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毛竹林碳匯研究和應用大有可為。中國在森林碳匯中所作出的貢獻應獲得科學評估和肯定。

目前,周國模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30多項,近年連續獲得國家97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出版森林碳匯科技專著5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2年起,周國模在南美、非洲等地區介紹竹林碳匯研究成果與技術推廣,並在非洲肯亞、衣索比亞等地開展竹子碳匯造林。

回首走過的竹林碳匯研究之路,周國模深有感觸,“我願做一根枝繁葉茂、成熟堅韌的老竹,既要豐富品質、擴展根鞭,同時要把儲存的營養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新竹,使年輕人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