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活資源: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慶陽網訊 核心提示:2017年12月15日, 市委、市政府下發《關於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的實施意見》, 提出要把“三變改革”作為破解當前“三農”難題、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著力點,

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總抓手, 作為深化產業扶貧、壯大縣域經濟、增強集體經濟實力的突破口, 通過“三變”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接收、生態增值, 為加快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慶陽市凝心聚力謀發展, 奮力開啟新征程的一年。 作為全省重要的農業大市, 圍繞年初中央一號檔提出的“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 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 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的精神, 全市上下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思路, 大膽探索和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

加快農業產業化提質增效的步伐, 為2018年全面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鋪好路、架好橋”。

資源“活起來”農民動起來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 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收問題。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分”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出來了, 但“統”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一家一戶的分散式、家庭型小農生產格局, 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 導致出現了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等問題。 廣大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對市場訊息把握不准, 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農業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

作為全市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縣(區)之一, 西峰區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為基礎,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 大力發展以“東果、南菜、北畜、西遊”為佈局的現代高效示範農業, 為“三變”改革試點奠定了產業基礎和群眾基礎。

近年來, 西峰區按照農村土地集體所有, 穩定農戶承包權,

放活土地經營的要求, 鼓勵農民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轉土地, 引導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 以此盤活土地資源,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實行兼併、聯合、重組, 並鼓勵產業大戶、農村能人和返鄉農民工新建一批前景好、易增收的經營主體。 截至2017年底, 西峰區共流轉土地16.5萬畝, 涉及農戶17710戶, 完成土地經營權確權48.68萬畝, 共為9293戶頒發了土地確權證書;建成專業化龍頭企業67個, 農民專業合作社1095家, 創建家庭農場39家。

肖金鎮楊咀村是西峰區15個精准扶貧村之一, 村內公共服務設施較完善, 三產發展較快,

農業產業初具規模。 目前已有36戶農民將500畝土地入股恒豐合作社, 栽植桃樹100畝, 大蒜100畝, 每戶每年平均獲得5500元的土地收益分紅;6戶農民將60萬元入股得旺養殖合作社, 養羊1600只, 每戶年實現利息保底分紅1.5萬元。 投資風險由合作社承擔, 農民基本實現了“土地分紅(流轉費)+資金分紅+務工收入”等多種收益。 土地流轉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搭建了新平臺, 架起農民與企業、個人與集體的橋樑, 使農民參與到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目前, 全區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 農產品附加值偏低, 這說明農產品還處於產業鏈條底端。 在今後的農村‘三變’改革探索中, 細化和確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產業平臺搭建、經營主體培育和市場體系建設等關鍵措施和改革路徑, 將是全區農業產業發展重點關注的問題。”西峰區委副書記賈志升說。

抱團促發展突破傳統農業格局

農村“三變”改革,就是通過經濟組織方式的創新,不斷提高家庭經營集約化水準、提高經營組織化程度,著力解決分散農戶幹不了、幹不好、幹了不合算的問題,為提高農民市場化、組織化程度提供了重要途徑。試點工作啟動後,鎮原縣將農村“三變”改革作為提升“三農”發展的有力引擎,以股權為紐帶,以產業為平臺,以企業為龍頭,採取“試點先行、多點探索、逐步推廣”的辦法,探索形成了“四帶”“四+”工作模式。

圍繞企業帶農戶的“三變”+產業扶貧,鎮原縣把湖羊養殖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專案,採取“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的辦法,依託中盛華美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一龍頭養殖企業,通過入股統養、農戶自養、大戶托養三種模式,促進全縣畜牧養殖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

圍繞公司帶集體的“三變”+特色農業,按照“一鄉一策、一域一品”的思路,緊盯特色農業優勢,選擇了7個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經營主體聚集的重點鄉鎮16個重點村先行試點,逐步完善村集體、農戶入股和分紅機制,實現企業、村集體和群眾利益三方共贏。

圍繞項目帶人的“三變”+鄉村旅遊,大力發展觀光採摘休閒養生農業,打造了屯字鎮陳暢村天潤亞美花海基地等一批“農業旅遊”“鄉村旅遊”專案,吸納貧困戶以承包經營土地、管理技術和自建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折算入股,同時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從業,獲得土地流轉租金、經營收入。

圍繞景區帶三產的“三變”+景區景點,將旅遊景點開發與“三變”改革緊密結合,以旅遊業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著力打造“一驛一城一帶”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遊區等景區景點,在景區招商引資和專案規劃中,優先考慮當地居民入股參與經營,群眾增收管道不斷拓寬。

鎮原縣委副書記陳玉梁說:“‘三變’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策的運用、規則的建立、利益的分配等多個方面。”目前,農村“三變”改革工作還面臨著幾個關鍵問題要解決:一是受傳統小農經濟思想局限,部分農村群眾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入股方式不理解、接受慢;一些幹部對“三變”改革政策把握不准,不清楚“變”什麼,怎麼“變”。二是一些企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粗放,缺乏技術,本身經營尚存在困難,很難帶動參加入股的農民脫貧致富。三是農村產權確權登記、清產核資等前期工作推進緩慢,缺乏確權資產的價值評估體系,難以對入股資產進行量化操作,農民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沒有明確界定,產權、股權不清晰。

“輸血”變“造血”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7年,慶陽市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經市級核查驗收,全年可脫貧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2.2%降至9.2%。但是,深度貧困區域的環縣、鎮原兩縣,3個深度貧困鄉鎮及230個貧困村,是扶貧工作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要實現穩定脫貧,最管用的辦法、最緊要的任務還是培育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但是,由於貧困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經營能力弱,在產業發展上面臨著許多困難。

農村“三變”改革,就是通過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大量的農村資源,通過集中開發或入股經營主體,促使農村閒置的資源活起來,把企業的技術、市場、資金與農民的土地、勞動力、原料聯為一體,讓貧困群眾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和受益者,統籌解決“人”“地”“錢”的問題,變“輸血”為“造血”,使產業扶貧更加具體化,更有操作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慶陽是全國優質紅富士蘋果最佳適生區,蘋果也是全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但是受勞動力成本增加、果園管理要求提高、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影響,蘋果產業發展一度遭遇瓶頸。這幾年,寧縣把蘋果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積極引進“海升模式”現代農業技術,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方式,鼓勵引導群眾通過將集體資產、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區等方式,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群眾真正“三變”改革帶來的紅利。

“三變”模式成了寧縣農村產業發展的一種新探索。甯縣果業局局長范紅年介紹,這幾年,慶陽蘋果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蘋果成了全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但目前仍面臨著“有產品沒品牌”的困境。未來,圍繞“果品升級、果業增效、果農增收”的目標,發展蘋果深加工是一條延長產業鏈、提升蘋果附加值的有效途徑。

在寧縣早勝原萬畝海升矮化自根砧蘋果基地,群眾入股占比達40%。缺乏自主發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流轉精准扶貧貸款給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大戶,以資金入股的方式,三年可一次性獲得7%的分紅收入。至2017年7月底,北國春農業、柰源農業、太陽聖火、茁林公司等15家企業先後在焦村、和盛、早勝等鄉鎮建辦海升模式果園2.8萬畝。全縣由家庭農場帶頭,貧困群眾結對幫帶,按照海升模式管理,建成30畝以上海升果園的產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已有141個,果園面積6100畝,870戶群眾成了合作社的主要成員,310戶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市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一些“空心村”現象,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問題突出,農村社會穩定面臨著較大壓力。“其實,‘三變’改革已超越了‘股份合作’的經濟價值,還具有文化、社會、道德、法治等多重價值,這一改革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市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李軍認為,通過“三變”改革,既可帶動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家庭婦女、空巢老人關愛照顧問題,又能夠提高村級組織統籌能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將是全區農業產業發展重點關注的問題。”西峰區委副書記賈志升說。

抱團促發展突破傳統農業格局

農村“三變”改革,就是通過經濟組織方式的創新,不斷提高家庭經營集約化水準、提高經營組織化程度,著力解決分散農戶幹不了、幹不好、幹了不合算的問題,為提高農民市場化、組織化程度提供了重要途徑。試點工作啟動後,鎮原縣將農村“三變”改革作為提升“三農”發展的有力引擎,以股權為紐帶,以產業為平臺,以企業為龍頭,採取“試點先行、多點探索、逐步推廣”的辦法,探索形成了“四帶”“四+”工作模式。

圍繞企業帶農戶的“三變”+產業扶貧,鎮原縣把湖羊養殖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專案,採取“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的辦法,依託中盛華美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一龍頭養殖企業,通過入股統養、農戶自養、大戶托養三種模式,促進全縣畜牧養殖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

圍繞公司帶集體的“三變”+特色農業,按照“一鄉一策、一域一品”的思路,緊盯特色農業優勢,選擇了7個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經營主體聚集的重點鄉鎮16個重點村先行試點,逐步完善村集體、農戶入股和分紅機制,實現企業、村集體和群眾利益三方共贏。

圍繞項目帶人的“三變”+鄉村旅遊,大力發展觀光採摘休閒養生農業,打造了屯字鎮陳暢村天潤亞美花海基地等一批“農業旅遊”“鄉村旅遊”專案,吸納貧困戶以承包經營土地、管理技術和自建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折算入股,同時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從業,獲得土地流轉租金、經營收入。

圍繞景區帶三產的“三變”+景區景點,將旅遊景點開發與“三變”改革緊密結合,以旅遊業促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著力打造“一驛一城一帶”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遊區等景區景點,在景區招商引資和專案規劃中,優先考慮當地居民入股參與經營,群眾增收管道不斷拓寬。

鎮原縣委副書記陳玉梁說:“‘三變’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策的運用、規則的建立、利益的分配等多個方面。”目前,農村“三變”改革工作還面臨著幾個關鍵問題要解決:一是受傳統小農經濟思想局限,部分農村群眾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入股方式不理解、接受慢;一些幹部對“三變”改革政策把握不准,不清楚“變”什麼,怎麼“變”。二是一些企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粗放,缺乏技術,本身經營尚存在困難,很難帶動參加入股的農民脫貧致富。三是農村產權確權登記、清產核資等前期工作推進緩慢,缺乏確權資產的價值評估體系,難以對入股資產進行量化操作,農民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沒有明確界定,產權、股權不清晰。

“輸血”變“造血”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7年,慶陽市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經市級核查驗收,全年可脫貧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2.2%降至9.2%。但是,深度貧困區域的環縣、鎮原兩縣,3個深度貧困鄉鎮及230個貧困村,是扶貧工作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要實現穩定脫貧,最管用的辦法、最緊要的任務還是培育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但是,由於貧困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經營能力弱,在產業發展上面臨著許多困難。

農村“三變”改革,就是通過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大量的農村資源,通過集中開發或入股經營主體,促使農村閒置的資源活起來,把企業的技術、市場、資金與農民的土地、勞動力、原料聯為一體,讓貧困群眾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和受益者,統籌解決“人”“地”“錢”的問題,變“輸血”為“造血”,使產業扶貧更加具體化,更有操作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慶陽是全國優質紅富士蘋果最佳適生區,蘋果也是全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但是受勞動力成本增加、果園管理要求提高、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影響,蘋果產業發展一度遭遇瓶頸。這幾年,寧縣把蘋果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積極引進“海升模式”現代農業技術,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方式,鼓勵引導群眾通過將集體資產、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區等方式,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群眾真正“三變”改革帶來的紅利。

“三變”模式成了寧縣農村產業發展的一種新探索。甯縣果業局局長范紅年介紹,這幾年,慶陽蘋果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蘋果成了全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但目前仍面臨著“有產品沒品牌”的困境。未來,圍繞“果品升級、果業增效、果農增收”的目標,發展蘋果深加工是一條延長產業鏈、提升蘋果附加值的有效途徑。

在寧縣早勝原萬畝海升矮化自根砧蘋果基地,群眾入股占比達40%。缺乏自主發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流轉精准扶貧貸款給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大戶,以資金入股的方式,三年可一次性獲得7%的分紅收入。至2017年7月底,北國春農業、柰源農業、太陽聖火、茁林公司等15家企業先後在焦村、和盛、早勝等鄉鎮建辦海升模式果園2.8萬畝。全縣由家庭農場帶頭,貧困群眾結對幫帶,按照海升模式管理,建成30畝以上海升果園的產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已有141個,果園面積6100畝,870戶群眾成了合作社的主要成員,310戶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市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一些“空心村”現象,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問題突出,農村社會穩定面臨著較大壓力。“其實,‘三變’改革已超越了‘股份合作’的經濟價值,還具有文化、社會、道德、法治等多重價值,這一改革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市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李軍認為,通過“三變”改革,既可帶動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家庭婦女、空巢老人關愛照顧問題,又能夠提高村級組織統籌能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