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悅讀」醍醐灌頂!怎樣交到靠譜的朋友,就看他這5個方面

一個人從表到裡, 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外貌, 能力, 脾氣, 品格, 心性。

對應的品質同樣是五個層次:

顏值, 才華, 性格, 人品, 慈悲。

細細品味, 這五個層次, 既是身處世間的識人之法, 也是涵養內心的修行之途。

始于顏值, 敬于才華, 合於性格, 久於人品, 終於慈悲 —— 這便是那條完整的路徑。

文 | 單非

1

始于顏值

愛美之心, 人皆有之。

所以自古人們便津津樂道於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的四大美女, 潘安、

蘭陵王、宋玉、衛玠的四大美男。

但是容貌卻是一把雙刃劍。 生得美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和審美, 也可能成為災殃和禍水。

《易經》言“德不配位, 必有災殃”, 德不配顏, 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一定程度上都是視覺動物, 因為顏值太直接和惹眼, 有無才德, 所得到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都會被放大。

空有顏值而無才無德, 這種人現在叫做花瓶和浪蕩;又有顏值又有才德, 才是世人眼中的人中龍鳳。

正如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在另一種說法裡替掉宋玉而位居四大美男的人, 《晉書》對他的評價便是:“美詞氣, 有風儀, 而土木形骸, 不自藻飾, 人以為龍章鳳資, 天質自然。 ”

沒有才德支撐的美貌, 惹風雨, 易凋零。

容貌是天生的, 我們無從選擇。

而說到顏值, 容貌卻不是第一位的, 第一位的是氣質和氣場。

正如有的畫一眼看上去美, 可是越看越乏味;有的卻是初看了了, 卻越品越有味道。

正如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生得並不算美, 可是有氣質或氣場, 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稱其帥哥或美女, 並且心裡覺得更帥、更美。

而氣質和氣場, 卻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的, 是內功。

決定一個人美多久的, 是內秀。

識人, 要觀其內;做人,

要養於內。 成之於內, 自會發之於外。

氣質和氣場從哪裡來?眼中的審美, 身上的閱歷, 腦中的見識, 心中的涵養。

這一切, 要求你去認認真真修養、踏踏實實走路、多多益善讀書。

最直接的便是讀書, 蘇東坡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曾國藩所謂“讀書可變化氣質”。

對自己最好的投資和打扮, 不是名牌衣服、高檔化妝品, 而是看過的事、走過的路、邁過的坎和讀過的書。

2

敬于才華

說到才華, 很多人都覺得跟自己無關, 其實全錯了。

始終堅信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都有別人所比不了的地方。

正如有的人專業能力很強, 人際交往能力卻很差;有的人很擅長跟人打交道, 往往又沒有自己的核心專業能力;

兩方面都擅長的人也有, 但也必有他的軟肋。

只因上天賦予人的智慧和能量是有限的, 某方面強了必有另一方面弱。

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裡, 自己的長處是什麼, 然後有意識地去培養和發展。

多數人最大的缺陷不是缺少能力和才華, 而恰恰是沒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認識,

沒有去尋找和發現的意識。

老子說, “天之道, 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 損不足以奉有餘。 ”

只因天地無限, 重在均衡, 需要通過取長補短去實現。

人的各種資源卻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能力和時間精力之下, 必須規避短處發揮長處才能將自身價值最大化。

西方有個“木桶理論”, 說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 取決於組成木桶的木板裡最短的那一個。

而人生卻不是一隻桶, 桶再大能裝的水也有限, 況且中國人忌諱的就是一個“水滿則溢”。

人生是一條路, 你手中的木板有多長, 才能架起多長的橋, 才能越過多寬的溝, 於是才能走多遠的路。 這條路, 才是通往無限的。

真正的才華, 是一種識見, 是一種見識。

這樣的人, 才可敬、可交、可做。

3

合於性格

性格,一半是天生,一半是養成。

性格有好壞嗎?沒有。

不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火熱還是冷靜,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壞,都是這世界豐富性和精彩性的體現,都有其合理應當的位置和價值。

人要坦然於上天的安排,也要去發現其中的潛能。

性格的真正差別,在於殘缺還是圓滿——你自以為的性格缺點,其實不是源於你的性格,而是你這性格的不成熟。

你內向,困擾於人際關係,這不是內向本身有問題,而是你心性未定,做不到不受他人和世事的干擾;心能定,你的沉默在別人眼裡就是沉靜有涵養,高深莫測。

你外向,困擾於沒有邊界感,常常莽撞,這也不是外向有問題,而是你對世事還沒有看透、摸准;能夠看透摸准再出口出手,你在別人眼裡就是有決斷有魄力,運籌帷幄。

人生來都是璞玉,性格也是,必須經過雕琢,才能巧奪天工、光彩奪目,而不在這材質是玉石、瑪瑙還是翡翠。

所以要像王夫之《讀通鑒論》裡所說的那樣——“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

人與人,性格也有合與不合之別,這是天道,本就如此。

《周易》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合與不合,承接的是一種秉之於天的緣分,不必把心力浪費在糾結他人的不喜歡或爭取別人的喜歡上,有緣的人,無須費力。

看人看走眼,說到底是因為用眼去看。

拋開表面,去覺察一個人的氣,感應一個人的性,沒有看不准一說,因為這些是裝不出來的。

4

久於人品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

生活中也常聽人說,人品不好的人,走不遠。

太多人只是把這些話當做勸善之言,而沒有把人品關係自身得失真正當回事。

這是因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如同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投資站立的是根本,把握的是方向,謀求的是長遠;投機盯著的卻是表面,陷身的是變數,進行的是賭博。

所以是投資領域出了股神巴菲特,賭場上常見的戲碼則是傾家蕩產。

善,正是這樣一個根本,老子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做一個善良的人,永遠做著良善的事,就等於在人生旅程中時時處處給自己把住了大方向,什麼都不必思慮都不會有差池。

孟子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之路長此以往還會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正向勢能,如同漸漸聚起一個風口,最終將自己推向天空,得以高飛而遠遊。

這就是給自己造勢。

人有三等:下等逆勢,中等用勢,上等造勢。

做一個善人,就是一個會造勢的上等人。善良,其實是一種智慧。

人品不好,走不遠;人品不好的人相交,同樣走不遠。

因為兩顆只為自己的心,是貼不近的;沒有對對方好的心做鋪墊,也是走不下去的。

隋代王通說得好:“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想做一個人生贏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守住自己的良心,將最有人情味兒的那條路走下去。

有了這個基礎,其他的事都會簡單很多,一個好人往往更容易從世間得到機會。

而世人的失敗,多是因為沒有守住,沒有走下去。

所以常常得利一時,而不能得利一世。

5

終於慈悲

何為慈悲?有句話說,世間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

這句話道出的,正是慈悲的真諦。

為什麼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

因為所有所謂可恨的人,都無不因為自己心中的執念和魔障,而他們自己也在受著這些心魔的苦。

一個消滅了自己心魔的人,就不會受他人和世事的干擾,眼中自然就沒有什麼可恨的人。

可是對別人的苦,他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才有可憐。

人的修為和高度只有到這份上,才會生起慈悲。慈悲,是一種境界。

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因為只看此心動與不動、自心清淨與否的修行心態,更是因為一份慈悲。

說白了,慈悲的內核,也不過是人人皆知的四個字——將心比心。將心比心到了極致,就是慈悲。

所以佛家還有個詞,叫“一體同悲”。

彼時已經掙脫了自私自我之心的羈絆,而與眾生合為一體,隨眾生樂而樂,隨眾生悲而悲。

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就是佛。

到了這份上,如何不是人品的極致?我們或許達不到慈悲的境界,但至少還可以去儘量將心比心。

那樣,就是在努力成為一個慈悲的人。

我為人人,自然人人為我。我利益天下,自然天下歸心。

這,就是人間最光明的那條正道。

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

世間紛擾,亂相敝目,混沌蒙心。

守得住這條正道,才能在萬千人當中,交下最值得交的那個;在萬千種選擇中,選出最有意義那種。

若能如此,便是不枉此生。

編輯 | 沐瀟

校審 | 蘇靜、牛小憶

3

合於性格

性格,一半是天生,一半是養成。

性格有好壞嗎?沒有。

不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火熱還是冷靜,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壞,都是這世界豐富性和精彩性的體現,都有其合理應當的位置和價值。

人要坦然於上天的安排,也要去發現其中的潛能。

性格的真正差別,在於殘缺還是圓滿——你自以為的性格缺點,其實不是源於你的性格,而是你這性格的不成熟。

你內向,困擾於人際關係,這不是內向本身有問題,而是你心性未定,做不到不受他人和世事的干擾;心能定,你的沉默在別人眼裡就是沉靜有涵養,高深莫測。

你外向,困擾於沒有邊界感,常常莽撞,這也不是外向有問題,而是你對世事還沒有看透、摸准;能夠看透摸准再出口出手,你在別人眼裡就是有決斷有魄力,運籌帷幄。

人生來都是璞玉,性格也是,必須經過雕琢,才能巧奪天工、光彩奪目,而不在這材質是玉石、瑪瑙還是翡翠。

所以要像王夫之《讀通鑒論》裡所說的那樣——“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

人與人,性格也有合與不合之別,這是天道,本就如此。

《周易》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合與不合,承接的是一種秉之於天的緣分,不必把心力浪費在糾結他人的不喜歡或爭取別人的喜歡上,有緣的人,無須費力。

看人看走眼,說到底是因為用眼去看。

拋開表面,去覺察一個人的氣,感應一個人的性,沒有看不准一說,因為這些是裝不出來的。

4

久於人品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

生活中也常聽人說,人品不好的人,走不遠。

太多人只是把這些話當做勸善之言,而沒有把人品關係自身得失真正當回事。

這是因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如同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投資站立的是根本,把握的是方向,謀求的是長遠;投機盯著的卻是表面,陷身的是變數,進行的是賭博。

所以是投資領域出了股神巴菲特,賭場上常見的戲碼則是傾家蕩產。

善,正是這樣一個根本,老子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做一個善良的人,永遠做著良善的事,就等於在人生旅程中時時處處給自己把住了大方向,什麼都不必思慮都不會有差池。

孟子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之路長此以往還會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正向勢能,如同漸漸聚起一個風口,最終將自己推向天空,得以高飛而遠遊。

這就是給自己造勢。

人有三等:下等逆勢,中等用勢,上等造勢。

做一個善人,就是一個會造勢的上等人。善良,其實是一種智慧。

人品不好,走不遠;人品不好的人相交,同樣走不遠。

因為兩顆只為自己的心,是貼不近的;沒有對對方好的心做鋪墊,也是走不下去的。

隋代王通說得好:“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想做一個人生贏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守住自己的良心,將最有人情味兒的那條路走下去。

有了這個基礎,其他的事都會簡單很多,一個好人往往更容易從世間得到機會。

而世人的失敗,多是因為沒有守住,沒有走下去。

所以常常得利一時,而不能得利一世。

5

終於慈悲

何為慈悲?有句話說,世間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

這句話道出的,正是慈悲的真諦。

為什麼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

因為所有所謂可恨的人,都無不因為自己心中的執念和魔障,而他們自己也在受著這些心魔的苦。

一個消滅了自己心魔的人,就不會受他人和世事的干擾,眼中自然就沒有什麼可恨的人。

可是對別人的苦,他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才有可憐。

人的修為和高度只有到這份上,才會生起慈悲。慈悲,是一種境界。

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因為只看此心動與不動、自心清淨與否的修行心態,更是因為一份慈悲。

說白了,慈悲的內核,也不過是人人皆知的四個字——將心比心。將心比心到了極致,就是慈悲。

所以佛家還有個詞,叫“一體同悲”。

彼時已經掙脫了自私自我之心的羈絆,而與眾生合為一體,隨眾生樂而樂,隨眾生悲而悲。

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就是佛。

到了這份上,如何不是人品的極致?我們或許達不到慈悲的境界,但至少還可以去儘量將心比心。

那樣,就是在努力成為一個慈悲的人。

我為人人,自然人人為我。我利益天下,自然天下歸心。

這,就是人間最光明的那條正道。

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

世間紛擾,亂相敝目,混沌蒙心。

守得住這條正道,才能在萬千人當中,交下最值得交的那個;在萬千種選擇中,選出最有意義那種。

若能如此,便是不枉此生。

編輯 | 沐瀟

校審 | 蘇靜、牛小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