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除了寫稿,科技自媒體還能做什麼營生?

這幾天見了一些朋友, 有業內的也有業外的, 很多人和我說“別看你們科技自媒體現在風光, 都是享受了風口紅利, 隨時都有可能過時”。

其實這個話題很幾年前我就仔細的思考過, 自媒體到了一定程度會有哪些新出路、新玩法、新營生。 很多人也勸我, 做自媒體不要太局限於內容創作本身, 應該依託內容帶來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跨界做一些事情。

我這兩天簡單做了下整理, 發現僅僅我周圍認識的科技自媒體人, 就有以下幾種內容之外的營收新玩法。

投資人或者FA

科技自媒體因為寫文章需要素材來源, 經常採訪企業家和投資人, 自己本身雖然沒多少錢, 但接觸的都是有錢人(機構)或者需要錢的人。 久而久之, 一些有識之士自己開始“以身作股”或者拿一小部分錢, 然而和有錢的人一起成立基金轉型投資人了, 像媒體訓練營的侯繼勇, 還有我的老鄉劉興亮,

乃至《IT時代週刊》的曹健、知名電商分析師李成東等人, 早已經不靠寫作營收, 他們投資了眾多企業, 依靠媒體帶來的杠杆+投資效應, 實現了財富自由。

另外, 還有一些自媒體人, 也做FA(對接投資人和創業者的仲介), 俗稱融資顧問, 通過賺取傭金來盈利。 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創業者, 他們經常承諾“你的報導如果能説明我帶來融資, 到賬後我給你8%--10%左右的傭金”, 但後來都沒有兌現過, 因為這個事情沒有評判標準, 我的報導到底對它的融資貢獻率有多大, 而且很多時候我做對接只是讓其互相加微信, 懶的管後續事宜。 所以, 我本有希望做FA, 但不懂其中細節操作, 一直無果。

 社群和培訓

金錯刀、萬能的大熊、龔文祥等自媒體代表,

通過社群+培訓的落地模式, 把曾經寫東西帶來的影響力直接轉換為了現金。 甚至龔文祥自認為“我是中國最賺錢的自媒體人”, 年收入預計在數千萬至上億。

的確, 相比我一篇一篇辛辛苦苦寫字賺錢, 社群培訓不管是線上搞還是線下落地, 都能把內容帶來的影響力進行規模化。 同樣是一個新理念, 我一天只能寫一篇, 而做培訓的話一天可以給10個、100個、1000個人聽, 理論來說是沒有人數上限的, 收入理論來說也是沒有上限的。

電商賣貨

中國大概有2000萬個微信公眾號, 其中400萬的活躍公眾號, 在這其中最主要的兩種盈利模式就是廣告軟文和賣貨。 賣貨是迄今為止微信個人自媒體賺錢最多的變現方式, 甚至沒有公眾號,

能力強的人直接通過微信群和朋友圈每年賣貨也有不少的收益, 我們把此稱之為微商。

我認識的自媒體大都屬於科技自媒體, 針對的是TOB行業, 所以賣貨顯然不太適合。 而且大部分的自媒體人都有刷流量的行為, 賣貨不但轉化率低還會露馬腳。 當然也有很多自媒體另闢蹊徑, 做了一些針對消費者的帳號, 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謝璞做的“科技蟹”, 通過內容行銷(還是賣貨, 不過是幫別人賣貨), 做到了整個淘寶內容數碼領域的第二名, 每月賺取的傭金也非常可觀。

企業公關諮詢

自媒體做到一定程度(一般需要10年左右甚至以上的從業經歷), 就可以給企業做公關傳播諮詢了, 當然能做到這個級別的個人自媒體(包含成立工作室或者公司的個人自媒體),

可謂鳳毛麟角, 放眼整個科技行業也不多見。

像黑焰十字、賈曉波、康斯坦丁、創業最前線王卓然等自媒體, 從業經歷非常豐富, 行業口碑優異, 獲得了很多大公司認可, 依靠給知名企業做公關傳播諮詢, 每年的收益應該在千萬甚至數千萬級別。 當然據我和他們的接觸來看, 通過公關諮詢營收雖然賺錢多, 但極為辛苦, 生活沒有節奏, 對身體健康不利, 以上提到的四人除了康斯坦丁本來胖以外, 其他人也全部因為生活的不規律成為了油膩的胖子。

線下活動和研討

能做線下活動和研討的自媒體, 同樣也是行業資深的人士, 非新銳自媒體所能操作。 前不久方雨、超聲波楊子超、山寨發佈會陽淼等自媒體代表先後召開了帶有個人色彩的年會, 這些活動雖然是由自媒體發起,但規模和影響力不亞於一般的媒體和企業活動。而且據我所知,這些個人搞的年會,基本都拿到了企業贊助。未來如果持續進行,未嘗不可以實現大額盈利。

另外,還有一些不喜歡熱鬧的自媒體搞了一些影響行業的閉門研討會,最典型的案例是方興東博士和瀋陽教授搞的系列行業熱點研討。本來行業研討是距離“錢”比較遠的一種方式,但我本人也參與過不少行業研討,每次都有不菲的紅包送上,這說明各類研討會還是有金主願意付費的。

以上就是我所接觸的自媒體人的多元發展盈利之道,當然還有人說自媒體的各種車馬費、嘉賓費也是盈利方式,但這些錢都太小了,不在今天探討話題之內。

另外媒體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媒體人了,而是站在產業格局高度,成功轉型企業家,像我之前所在的速途網路乃至同行業的創業家、36kr、晉商行等企業的創始人,乃至羅振宇和吳曉波等都已經不能簡單的用媒體人定義,這些企業短短幾年內營收從幾百萬級做到幾億級,掀起了全新的創業創新浪潮。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範疇還是以個人自媒體(包含以個人自媒體為品牌的中小團隊)的多元發展為主,以上更大的不在討論範疇。同時,自媒體人通過炒股、炒樓、炒幣等帶來的收益也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因為這些收益和自媒體的屬性關聯不強。

寫在最後:無論如何,自媒體多元發展,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丟了西瓜也丟了芝麻。大概在2012年的時候,我自認為能力、資源已夠,從頭開始幫助一家企業制定戰略規劃,結果敗的一塌糊塗,後來總結我可能“更適合傳播他人創業,而非指導他人創業”,簡單理解就是“只說不做”,所以大家看到了今天擅長“紙上談兵”的我。

這些活動雖然是由自媒體發起,但規模和影響力不亞於一般的媒體和企業活動。而且據我所知,這些個人搞的年會,基本都拿到了企業贊助。未來如果持續進行,未嘗不可以實現大額盈利。

另外,還有一些不喜歡熱鬧的自媒體搞了一些影響行業的閉門研討會,最典型的案例是方興東博士和瀋陽教授搞的系列行業熱點研討。本來行業研討是距離“錢”比較遠的一種方式,但我本人也參與過不少行業研討,每次都有不菲的紅包送上,這說明各類研討會還是有金主願意付費的。

以上就是我所接觸的自媒體人的多元發展盈利之道,當然還有人說自媒體的各種車馬費、嘉賓費也是盈利方式,但這些錢都太小了,不在今天探討話題之內。

另外媒體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媒體人了,而是站在產業格局高度,成功轉型企業家,像我之前所在的速途網路乃至同行業的創業家、36kr、晉商行等企業的創始人,乃至羅振宇和吳曉波等都已經不能簡單的用媒體人定義,這些企業短短幾年內營收從幾百萬級做到幾億級,掀起了全新的創業創新浪潮。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範疇還是以個人自媒體(包含以個人自媒體為品牌的中小團隊)的多元發展為主,以上更大的不在討論範疇。同時,自媒體人通過炒股、炒樓、炒幣等帶來的收益也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因為這些收益和自媒體的屬性關聯不強。

寫在最後:無論如何,自媒體多元發展,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丟了西瓜也丟了芝麻。大概在2012年的時候,我自認為能力、資源已夠,從頭開始幫助一家企業制定戰略規劃,結果敗的一塌糊塗,後來總結我可能“更適合傳播他人創業,而非指導他人創業”,簡單理解就是“只說不做”,所以大家看到了今天擅長“紙上談兵”的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